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 无尽的思念
——帕赫贝尔《卡农》

现在说到巴赫、贝多芬、柴可夫斯基这些人,大家都知道他们是伟大的音乐家,但提起帕赫贝尔,很多人都不知道是谁。确实,帕赫贝尔出名的时代已经过去几百年了,而且他的大多数作品也没有保存下来,所以慢慢地,他的名字随着岁月的流逝被世人淡忘了。不过,你也许没有听说过帕赫贝尔的名字,但是你肯定听过他的一首名曲,这便是《卡农》。

“卡农”(Canon)是什么意思?其实,卡农是一种音乐谱曲的技法。从字面上看,它的意思是“轮唱”。轮唱,就是由两个、三个或四个声部演唱同一个旋律,但不是同时开始,而是先后相距一拍或一小节相继出现,由此形成此起彼伏、连续不断的效果。很多作曲家都以这种技法来创作乐曲,但最著名最经典的莫过于帕赫贝尔的这首《卡农》了。

关于帕赫贝尔的这首《卡农》,还有一段非常动人的传说。据说,在帕赫贝尔十几岁时,战乱使他成为一名孤儿。后来帕赫贝尔流浪到英国,被一个小村庄的教堂管风琴师收养,从此他天天与管风琴为伴,还学会了演奏和作曲。

邻镇有个富商的漂亮女儿,名叫加贝尔。加贝尔自从听过帕赫贝尔的演奏,就疯狂地爱上了这位贫穷但富有才华的音乐家。加贝尔年轻貌美,而且家财万贯,很多大户人家都前来提亲,却都被她拒绝了,因为在她的心中只有帕赫贝尔。

加贝尔虽然深爱帕赫贝尔,但羞于启齿,便提出做帕赫贝尔的学生,以此来接近他。在学习期间,帕赫贝尔对加贝尔要求极为严格,但加贝尔的心思并不在音乐上,因此她总是遭到帕赫贝尔的责骂。终有一天,帕赫贝尔对加贝尔说:你走吧,你根本就不适合学习音乐。

被扫地出门的加贝尔很伤心,于是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好后再回来。通过努力,加贝尔后来在镇上的音乐比赛中获得冠军。当加贝尔再次来找帕赫贝尔时,发现帕赫贝尔已被征召入伍,上前线打仗去了。加贝尔决心等待帕赫贝尔回来,谁知这一等就是三年,且音信全无。

镇长的儿子看上了加贝尔,想娶她为妻,但他知道加贝尔早已心有所属,于是他便使了个伎俩。镇长儿子叫人从前线拉回来一具士兵的尸体,谎称是战死的帕赫贝尔。因尸体面目全非,已无法辨认,加贝尔便以为帕赫贝尔真的死了。她伏在尸体上痛哭了三天,在一个夜晚,来到教堂里帕赫贝尔演奏的管风琴前,割腕自杀了。

半年后,战争结束,帕赫贝尔回到了镇里。在前线,他常常想起加贝尔,这才意识到自己已经爱上了这位美丽的姑娘。于是他便在打仗的间隙,用心创作了一首乐曲,希望战争结束后,见到加贝尔时,能用这首音乐向她表白。谁知回来后,帕赫贝尔怎么也找寻不到加贝尔的踪影,镇上的所有人也都像隐藏着什么秘密一样,在他的面前闭口不谈加贝尔,这让帕赫贝尔疑心万分。帕赫贝尔一再追问,才知道了加贝尔为自己所做的一切,他悲痛不已。于是他找到了姑娘的家人,询问加贝尔葬在了哪里,但她的家人无论如何都不肯告诉他。

此后不久的一次礼拜,帕赫贝尔召集镇上所有的人来到教堂,他坐在管风琴前,泪流满面地弹奏了他在战场上想念加贝尔时创作的那首乐曲,这便是《卡农》。乐曲以不断的主题轮回,表达了帕赫贝尔对已在天国的加贝尔的无尽思念,在场的人无不被这诚挚之爱深深感动……

我们不知道这个故事真实与否,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为这首乐曲增添了动人的色彩。从故事中,读者朋友们也可以了解“卡农”这种音乐体裁的基本表现形式。这种曲式很像热恋中的情侣,有时爱得如胶似漆,有时又吵闹分离,但是吵吵闹闹、分分合合之后,真爱才会开花结果。这也正是世界上很多爱情片都喜欢用这首《卡农》来作为主题曲或背景音乐的缘故吧。

音乐知识小贴士

约翰·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

约翰·帕赫贝尔(1653—1706)

帕赫贝尔是德国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兼教堂管风琴师。他是相当激进的作曲家,管风琴和键盘音乐是他主要受到肯定的创作领域。在新教音乐创作方面,他的地位也相当高,可惜他的作品多数未能获得妥善保存整理,还有一部分依然“沉睡”在德国各地的图书馆内。 XO91rF1XpEHS7X/1lXVmvJ80Bqelf8DNVAasYVTv8VLbcIAjveDpVfbgsZYJ5hp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