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国现代司法制度》
序言

《中国现代司法制度》是我主编的三卷本《中国司法制度史》的第三卷。因三卷本各自独立成书,本书完成时间早于第二卷《中国近代司法制度》,故先行出版。《中国现代司法制度》所对应的时间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但其内容还上溯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司法制度,因为两者之间存在着革命的传承发展关系。唯如此,方能更深入地研究、更全面地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司法制度。

本书最后一次统稿时间为2018年6月,故其内容在时间上截止于2018年6月,在此之后有关诉讼制度的制定、修改和废止本书均不再涉及。

《中国现代司法制度》分为司法组织与刑事诉讼制度、民事诉讼制度、行政诉讼制度三编。司法组织主要包括审判组织与检察组织,并涉及公安机关。在我国,三大诉讼均由各级人民法院审理,而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则与刑事诉讼制度关联最为紧密,因此为避免重复,司法组织集中在第一编论述。第二编民事诉讼制度与第三编行政诉讼制度仅论述诉讼制度,不专论司法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三大诉讼制度的发展历程差别很大,本书不追求三编体例上的一致,而是根据三大诉讼制度各自的发展特点进行制度史的梳理与发展阶段的划分。当然,三大诉讼制度均具有诉讼制度的共性,因此,本书力求在三编中叙述各自领域的内容,但是在个别问题上有所交叉在所难免。

本书第一编,共计六章,分为萌芽与源流、废除与创建、挫折与灾难、转折与发展、深化与进步、新征程与新成就六个阶段,系统阐述了每一阶段司法组织与刑事诉讼制度的状况和特点,并对其进行简要的评价。

第二编,共计五章,以民事诉讼法典、有关民事诉讼程序的司法解释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颁行为基本线索,将中国现代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历程分为早期摸索、起步与探索、转型与发展、改革与完善、深化改革五个阶段。本编在梳理中国现代民事诉讼制度发展的背景、历程、整体轮廓的同时,分析了各阶段民事诉讼制度的主要特征,厘清了一些具体的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脉络及其源流关系,阐明了中国特色民事诉讼制度的主要内容。

第三编,共计五章。本编回顾了1949年至1989年间行政诉讼立法的状况,并以1989年《行政诉讼法》的出台和2014年《行政诉讼法》的首次大修为基本线索,将行政诉讼制度的发展历程分为五个阶段:分散立法起步阶段、统一行政诉讼制度初步形成阶段、司法解释完善行政诉讼制度阶段、修法完善行政诉讼制度阶段、检察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初步形成阶段。其中,在分散立法起步阶段这部分中,作者收集了《行政诉讼法》出台前规定公民行政诉权的104部法律、行政法规,首次对这一时期的行政诉讼制度作了系统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1989年《行政诉讼法》所建构的行政诉讼制度。

为了更加真实、生动地展现我国现代司法制度的发展历程,本书结合论述精选了不少案例,并附加多幅图片,以飨读者。

南宋理学家吕祖谦曾云:“观史如身在其中,见事之利害、时之祸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当作何处之?如此观史,学问亦可以进,智识亦可以高,方为有益。” 这段话为我们阅读、学习历史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鉴。回顾并总结我国现代司法制度的历史发展,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至少有下列几点:

第一,司法制度的发展有赖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司法,服务于武装夺取政权,其制度必然不太正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司法作为一种有序、和平地解决纠纷的重要方式,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并需要逐步加以改革完善。但在某些特殊历史年代,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指导下,整个社会处于动乱之中,法制被践踏,司法机关被“砸烂”,司法功能严重弱化,更谈不上司法制度的发展。我们今天必须从中吸取深刻的教训。

近四十年来,我们既立足于本国国情,又坚持改革开放,从而逐渐改革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在未来的司法制度建设中,我们必须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方针,认真学习吸收域外的优秀制度和成功经验,同时,防止一概照搬照抄。

第二,司法制度的建设必须遵循司法规律。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趋势。中国现代司法制度的发展史证明,司法制度的建设必须要尊重和遵守司法规律,凡是遵守司法规律的时候,司法制度就会得到发展和完善,反之就会遭受曲折和失败。

第三,司法建设必须以公正为核心价值追求。司法公正是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的结合和统一。我国现代司法制度史表明,实现司法公正,必须切实纠正重实体轻程序、重惩罚轻保障的传统观念和做法。几十年来我们在促进司法公正方面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仍存在着明显的问题有待解决。

本书由我负责总体布局,具体的写作分工是:第一编司法组织和刑事诉讼制度由我和曾新华博士合作完成,第二编民事诉讼制度由谭秋桂教授完成,第三编行政诉讼制度由王万华教授完成。

中国政法大学的几位博士生、硕士生参与了本书的资料、图片收集和文字校对工作,北京大学出版社有关领导和孙战营编辑为本书的出版作出了很大努力。在此我们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陈光中
2018年7月20日 DigKaxAxhol1Ma85oQVlq2ESAt3mgv6G09FOkGrZi7SSi/OXoMPVT3BrzvOxRh0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