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黄帝和炎帝: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史记·五帝本纪》记述了黄帝轩辕、帝颛顼高阳、帝喾高辛、帝尧放勋、虞舜重华的事迹。实际上司马迁关于早期文明时代以前的历史的理解,都反映在关于“五帝”的生动记叙中。司马迁明确说到有关“五帝”的文字来自有关文献记载,并与民间传说一致。他写道,自己曾经西到空桐一带,北至涿鹿地方,东方则走到海滨,南方航行于江淮,所到之处,访问当地长者,都传诵黄帝、尧、舜故事,虽然文化渊源不同,地方风教有别,有关先古圣王的传说,大体脉络是相同的。可见“五帝”传说很早就已经广泛流布。

通过对许多民族的早期历史的考察,可以发现,神话传说常常和历史事实相混杂,有时候,“带有怪异性虚构的传奇却能具有历史事实的基础”。 分析中国远古传说,也可以看到同样的情形。

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在“轩辕”所处的时代, 各个部族相互“侵伐”,百姓受到残害,轩辕于是习武行兵,征讨好兴不义之战的部族,受到天下的拥戴。在相继战胜炎帝、蚩尤两大部族集团之后,各地诸侯都尊奉轩辕为天子,是为“黄帝”(图1)。司马迁写道,天下有不顺从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据说黄帝不惮辛劳,游历四方,行踪遥远,他曾经东行至于海滨,又西行至于西北高原,又南行至于长江,又向北方用兵,驱逐游牧部族势力,后来在涿鹿附近的平原修筑城邑。长期迁徙往来,没有固定居地。黄帝行政的主要内容,是所谓“抚万民,度四方”。他通过以交通实践为重要内容的行政努力,实现了所谓“万国和”的局面。

图1 轩辕黄帝像

《吕氏春秋·荡兵》说,部族集团或部族联盟之间的矛盾和战争由来已久,黄帝以善于用“水”著名,炎帝则以善于用“火”著名。 这样的说法,或许反映黄帝部族集团可能曾经以河滨作为早期发展的基地,而炎帝部族集团则起初比较重视山林的开发。 黄帝和炎帝,都可能是中国远古传说时代某一部族、部族集团或部族联盟领袖的姓名,也可能是某个部族、部族集团或部族联盟的代号。

有的学者认为“炎帝”就是“神农”,也有学者认为“炎帝”与“神农”无关。炎帝传说多有关于“火德”的说法,很可能体现了远古时代利用“火”垦荒农作的历史性进步。炎帝传说的发生,可以看作是农耕业发展必然经过的历史阶段的反映。这就是在茫茫山野原生林密集的情况下,人们不得不利用火耕手段拓荒营田,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炎帝,或许可以看作发明和推广“刀耕火种”农业技术的先驱。传说中炎帝创业的地域,据《淮南子·时则》记载,“南至委火炎风之野”。炎帝于是号称“南方火德之帝”(《淮南子·时则》高诱注),据说又“死托祀于南方”(《吕氏春秋·孟夏纪》高诱注)。所谓“南方”,指示了炎帝部族或部族联盟鼎盛时期活动区域的大致方位。传说中的这些内容,与长江流域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是相符合的。

由于生产力的突出进步,当时社会开始向早期文明迈进。

先秦时期和秦汉时期的思想家对于炎帝时代历史文化进程的追述,描绘了一幅富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社会画面。据说当时社会在平和的节奏中进步,人与自然的关系相当和谐,在同一社会结构内部,人际关系也十分友好。 通过这样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和平宁静而农耕生产得到空前发展的情形。

对于中国文明起源时代的部族、部族集团或者部族联盟,有的学者认为除了黄帝和炎帝之外,还有蚩尤。也有的学者认为,和黄帝、炎帝并列的部族集团或部族联盟是苗蛮。 对于这一阶段的历史文化分析,认识不能一致,是因为有关传说时代的文字遗存本来就零散、片断而且未能确信的缘故。

在探索史前文化的面貌时可以发现,时代越古远,则当时不同群落间的文化差异也越明显。甚至同时代的相距不远的人类居住遗址的出土物,也具有各自相异的鲜明特征。只是经过长期的交往和沟通,不同的文化遗存才逐渐显现出越来越突出的文化共同性。具有共同文化特质的部落、部族、部族集团、部族联盟乃至民族的形成,首先是以交通和交往的进步为基本条件的。

传说中黄帝“度四方”以致“万国和”的事迹,正是和文明进步的这一规律相合的。 fYZH+aDrGbkejhyOZgmxU2OHphdqvQHQD7AlsRylfY9yZ8MsdcCyalbE88RnSLQ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