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3 专业课程设置考察

1.3.1 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考察

在讨论硕士课程设置之前,我们有必要对本科课程进行考察,从而了解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基础,课程设置也才能更具针对性。我们调查了14所本科院校(学生2013年入学、2017年毕业)所开设的相关课程 。我们发现课程主要是文学与语言基础课,教学重心为通识教育,学科课程和教育类课程开设都不多,而且各校差异也很大。与教学相关的必修课程或限选课程见下表。

表1 14所高校2017届本科毕业生所修教学相关的必修或限选课程

共有44门课程与汉语教学相关,大部分课程都开在高年级阶段,其中有1所学校一门课分两个学期上。根据课程主题,我们将其分为9种类型,开设学校情况见下表。

表2 教学类课程名称分类及开设情况

①该校既开设了“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又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导论”,是不一样的课程,故单独设为一类。

从以上情况来看,所有高校都开设了“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其中1所学校叫“导论”,1所学校叫“通论”),但其他课程开设情况不一。有的高校开设相关课程相对较多,有的高校只有一两门概论性课程;有的课程类别仅限于一所高校。

4所学校开设了“对外汉语教学法”;5所学校开设了“对外汉语要素教学”课,有的学校还细化为汉字、语音、词汇、语法课程;3所学校开设了“对外汉语教学案例分析”。5所学校开设了课堂教学相关课程,但课程名称不尽一致,如“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概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理论与方法”“汉语课堂教学设计”“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设计和方法”“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方法”,另有约2/3的高校没有开设这类课程,反映出课堂教学类课程从内容到任务都还未成为本科阶段的重点课程。从教学实践来看,只有3所学校提供了实践类课程,说明对本专业实践性特点的认识在本科阶段并不一致。

1.3.2 学术型硕士相关专业及课程设置情况

为了掌握全国高校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的研究生招生情况,我们考察了北京大学自2013年起举办的主要面向全国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相关专业在校研究生的暑期学校“对外汉语教学暑期高级研讨班”的生源情况。该研讨班招生对象包括汉语言文字学、汉语国际教育、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报名人数连年上升,2017年报名600余人,其中约有半数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33所大学在不同院系共开设了52个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的学术型硕士专业 ,如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第二语言习得、汉语言文字学、语言测试、对外汉语、对外汉语教学、海外华语及华文教学、课程与教学论(汉语国际教育)、中国语言文学(语言学及第二语言教学)、汉语国际传播等,培养教师是这些专业的共同目标。专业设置情况见下表。

表3 高校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相关专业设置

续表

续表

为了达到培养教学能力的目标,教学技能训练课程必不可少。很多高校开设了教学技能训练相关课程,诸如“教学组织与管理”“课堂观察与实践”“教学调查与分析”“教学测试与评估”“课程设计与管理”等,与前文所述本科课程相比,更为深入和具体,突出了专业特点。不过由于一些课程之间缺乏衔接和梳理,教学内容会出现一些交叉和重复。

1.3.3 汉语国际教育课程设置状况

2017年全国有110所高校招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如果说本科阶段的任务主要是基础教育、通识教育,那么研究生阶段则需要加强学科教育和教师教育。教指委《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09)中指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直接将学位与教师职业挂钩,“是与国际汉语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主要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这就要求研究生阶段要特别注重教学能力的培养。

教指委的培养方案“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需求为目标,围绕汉语教学能力、中华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形成以核心课程为主导、模块拓展为补充、实践训练为重点的课程体系”。课程类型分为核心课程、拓展课程、训练课程3种,另外有教学实习和学位论文。

1.核心课程:重在提升学生的汉语教学技能、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

(1)学位公共课程

(2)学位核心课程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第二语言习得、国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中华文化与传播、跨文化交际

2.拓展课程

(1)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类

汉语语言要素教学、偏误分析、汉外语言对比、课程设计、现代语言教育技术、汉语教材与教学资源

(2)中华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交际类

中国思想史、国别与地域文化、中外文化交流专题、礼仪与国际关系

(3)教育与教学管理类

外语教育心理学、国外中小学教育专题、教学设计与管理、汉语国际推广专题

3.训练课程

教学调查与分析、课堂观察与实践、教学测试与评估、中华文化才艺与展示

从以上设置我们可以发现,尽管核心课程将“提升学生的汉语教学技能”作为一个重要目标,但从课程名称看,用以提高教学能力的课程并不太多。

我们考察了2014年52所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各高校关于培养目标的描述与教指委培养方案基本一致,不过有个别院校做了一些调整,如:

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大学:“按照实践性、复合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要求,培养适应能力强、有较全面的实用教学技能的国际化汉语教师;把外语能力、汉语知识、文化素养和教学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实用性,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并重,汉语外语并重,适当加入中华才艺等技能性课程;毕业后能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学机构从事汉语教学,也能在政府部门、公司或企业等机构从事与汉语或中华文化相关的工作。”

中国传媒大学:“本专业教学以培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以及汉语作为外语的语言教学能力为主,同时注重培养外语交际能力和文化传播能力。采用课堂学习与海内外教学实习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使学位获得者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化知识、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的语言教学能力、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华南师范大学:“与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和汉语国际推广现有项目紧密结合,强化实践环节,培养职业化、国际化、复合型的汉语教育人才。培养的学生既可以从事海外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也可以成为国家对外交往的储备人才。”

显然以上高校把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毕业后的适应面更广一些。 geByUcCs2p4lddWrjD4/++5g5vnwRCkouDs4+Qmz/Ipqvvfeq8q/V3XLSwovrO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