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一方面承担留学生汉语教学任务,一方面肩负培养国际汉语教师的重任。学院学历教育为硕士和博士,主要培养能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程自1986年开设研究生班起,至今一直是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程。建课之初即采用“多人抬课”形式,由术有专长的研究生导师担任。随着学科的建设与完善,该课程所讲的内容不断分化到不同的课型中,导师人数越来越多,课型也越来越丰富,课程内容逐渐变得更加精准与深入。自2010年起,该课程同其他大多数课程一样开始整个学期由一人主讲,作为学术研究生的必修课,在学院所开设课程中占重要地位。

我1988年入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中心攻读硕士学位,“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是我们的重头课,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年长导师共同承担,学生们还可以到不同课型上去观摩,之后会独立承担一门课,一般会从听力课着手。这门课程有助于我萌生初步的学科意识,对汉语教学有更为深入的理解。2000年开始我与几位年轻同事共同承担起这门课来,除了长期赴外任教两年外,基本上每年都承担讲授任务。可以说我对这门课的缘起和发展有着亲身的体验和切实的思考。

李晓琪老师是我读研期间的班主任,她带领我们在毕业实习期间到上海高校访问考察;我毕业留校后又作为她的词典编写团队成员,共同编写出我国第一部汉语学习者专用的《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2000年我参加她主持的国家汉办项目“关于二十一世纪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研究”,参考英语、日语第二语言教学状况,对我国对外汉语教学进行深入考察和研究,这一研究使得人们对学科的认识有了质的飞升,而我对研究生课程设置也有了较为清晰的思考。后来李老师担任学院常务副院长、院长多年,在我的教学工作、研究工作和社会工作方面都给予了极大的鼓励、支持和帮助。李老师为本书作序,不仅体现她一如既往的支持,同时也因她对国际汉语教师教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长期关注并有深入研究,而提出其独到的见解。

作为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的代表课程,这门课从建课开始到发展成熟,有着自己独特的运行轨迹。早年的课程由于处于学科发展刚刚起步时期,大家对于课程性质的认识还主要在于指导职前教师怎么教。那么随着学科逐渐发展和成熟,随着第二语言教学的研究成果逐渐丰富和深化,这门课程的性质也转向了培养职前教师的学科意识、教学意识和教学技能,是一种综合素质的培养。职前教师究竟基于什么样的起点开始学习,教师教育者授课过程中观念有着怎样的动态变化,课程结束时职前教师的教学意识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课程设置是否能够满足本专业的总体要求,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对实然的课堂进行全面观察与深入分析,并对课程主体——教师教育者及职前教师进行研究。由于这种研究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同时学界尚未将课例研究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范式,因此从教师教育角度对教师教育课程进行研究的还十分少见,研究方法上也还需要有所突破。

我的博士生刘路2014年入学前就已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她学习质性研究课程,掌握了质性研究方法,我们就以“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课例研究的普遍做法,共同展开教师教育课程的研究。在制订了较为周密的研究计划之后,2015年春季我讲授该课程,开课伊始至课程结束,刘路以课程观察者的第三人身份进入课堂,运用课堂观察、课堂录音等方式,整整一个学期,全程跟踪观课,并适时对教师教育者和职前教师进行数次访谈。对课程的记录整理是个不小的工程,而对访谈的整理工作量同样巨大,刘路都任劳任怨不辞辛劳地认真完成。我们在2017年发表了初步研究成果,并在学院沙龙及北京大学暑期学校中分享过相关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汉语编辑室邓晓霞主任和宋立文副主任2017年在了解到我们的研究设想及部分研究结论后,对于该研究选题及研究方法予以充分肯定,当即同意签约出版,然而我们却未能如期交付书稿,主要原因在于这门课程所具有的特殊性。我们先期已经构拟出教师教育课程的模型,但是在我自己的课堂上却未能完全实现。为此,在课例模型指导下,我对课程进行了改进,增加了缺失的部分,调整了一些内容,并在职前教师的教师角色认知和教学信念形成的培养方面加大力度。由于该课程只在每年春季开设,而所做的课程调整和改革的教学效果需要时间检验,因此书稿的提交一推再推,到2018年刘路毕业工作时也还是没能杀青。

2018、2019年连续两年的课程修正及获得的数据对于我们的研究起到了充分的验证作用。非常感谢出版社的宽容和两位主任的耐心,使本课例研究成为跨度5年的持续性跟踪研究,这样的研究在汉语国际教育学界还并不多。

我们希望这个研究范式能够为国际汉语教师教育研究带来一些新风,为教师教育的培养过程提供一些启示。我们也希望,本研究构拟出的教师教育课例模型能够为国际汉语职前教师的培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本研究也可算是对一门课程进行跨度20年的总结尝试。将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及教学思考较为全面地呈现出来,能为教师教育研究提供一个可供品评的样本,我们感到十分欣慰。我们深知会有很多不成熟不完善之处,我们将虚心接受业内评判,文中舛误都由我本人承担,衷心希望得到业内同行的批评和指正。

刘元满
2021年2月 JbNNVkLJ0vC+syKttV8k/p+9wH2xxk/FkmICXnanpRQ/pLC1vhJp3ojGXRA31Es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