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既有课例模型研究

1.1 课例研究操作模式及课例研究路线图

课例研究是日本基础教育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式,对日本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蒋盛楠2012)对于课例研究的内涵,高晶(2012)整合学界研究成果,从不同视角给予了较为全面的解释:课例作为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课例作为研究对象,课例作为研究问题的载体,课例作为研修内容或者研修方式。

课例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初从日本逐渐推广到美国、英国、印度、中国香港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不同地域的课例研究基本遵循“四阶段”(准备—计划—授课—反思)和“五过程”(问题—设计—实践—反思—总结)的操作模式。但由于不同地区历史文化背景、教学传统思想等因素的影响,课例研究的操作模式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陈蓓2016)具体如下表。

表1 不同国家和地区课例操作模式一览(转引自陈蓓2016)

杨彦军、童慧(2015)认为中国式课例研究的基本流程包括教学准备、教学实践(含教学观察)、互动评课和总结反思等四个主要阶段与十一个具体环节。通过考察十一个具体环节,我们发现,该流程最突出的特点是全程强调合作教学与集体反思。

陈向明(2011)从实践教育学的视角出发,认为课例研究应当完成四项任务:

(1)情境分析任务,为教育者提供一个可评价的对相关社会文化情境的解释;

(2)目的论任务,列举出教育的目的;

(3)方法论任务,为教育行动和构建教育制度提供实际的观点、规则、建议或指导;

(4)动机和伦理任务,引起、促进和支持那些围绕教育者的教育活动的价值取向和意向。

从这四个方面出发,课例研究可以遵循以下路线图,形成不断向前推进的循环。

图1 课例研究路线图(转引自陈向明2011)

童慧、杨彦君(2013)基于上述路线图,总结出该模式下课例研究的两大特征:首先,课例研究是将学生的长远发展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的有效方式,它将“树人”这一教育的长远目标融入每一单元或每一课的教学中去,使长远目标变得真实并贴近生活;其次,课例研究不仅是针对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研究,而且是一个通过教师集体设计、细致观察和研讨反思使教学得以不断改进的循环上升、持续发展的过程。 SmSMe6O5oW2zl7ObTCE9/vhaR/tHLHtm1PIq1HoIQryiehiqDswJnmju7A1eRrJ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