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2 教师教育者教学理念

教师教育者的教学理念可以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显现出来,对观察者来说,有的可明显感受到,有的却必须通过访谈才能发现。我们发现,课程在往前推进过程中,有些情况是事先无法预知和把控的。有时候教师对自身的教学理念也没有明晰的意识,但在访谈过程中得到梳理而反思出来。我们在全程跟踪授课过程的同时,也对教师教育者的思考轨迹进行跟踪,探寻其自身教学理念的变化及教学行为背后的理论支持。教师教育者自身是在不断成长和发展的,逐步构建起更为牢固的教学理念。

综合两次访谈内容,结合教师教育者的课堂教学行为以及职前教师的课堂表现,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勾画出教师教育者自身的教学理念,并能够较为合理地解释教师教育者的课堂教学行为。

杨延宁(2014)提到,在质性研究中,民族志方法可以深入地、全面地描述和解释一个群体的行为模式,研究者既可以作为旁观者观察,也可以亲身参与到研究中来。本研究作者之一作为课堂观察者进入课堂,带着初步的研究问题“教师教育者是如何指导职前教师进行语言教学的”进入自然情境——齐老师的课堂,在课堂观察、与老师访谈后,将研究问题聚焦为“教师教育者的示范作用”,基于教师教育者应向学生展示规范性做法的前提,主要考察教师教育者如何教学、怎么做教师;学生通过模仿、体会教师教育者的示范作用,学习教学、学习如何成为一名教师。本研究扎根于所收集的资料,将意义建构与效度问题相结合,认为教师教育者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出示范作用,分别是课堂教学示范、品行示范、科研示范和反思示范。其构成关系如下图。

图1 国际汉语教师教育者示范作用

从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特点出发,质性方法非常适合应用于课堂教学、教材编写、教师教育与教师发展、二语习得等研究领域。本研究从收集资料、诠释资料、构建理论三个方面探讨质性研究中的资料收集与分析过程,尝试分析如何从研究现象入手,聚焦研究问题,发展出适合本研究的理论。

我们遵循质性方法的含义,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并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最终获得理解性解释(陈向明2000)。在本研究中,各项要素所指如下:

(1)自然情境:汉语教师教育者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课堂;

(2)多种资料收集方法:访谈、课堂观察、实物收集等;

(3)社会现象:汉语教师教育者进行教学的过程;

(4)归纳法分析资料:分类、寻找维度与类属;

(5)形成理论:汉语教师教育者的指导作用;

(6)与研究对象互动:以访谈、非正式交谈方式进行;

(7)获得理解性解释:示范作用是什么及其相互关系。

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关于国际汉语教师教育者研究的相关问题与研究角度。我们应当继续深入、全面了解质性方法的研究范式与研究路径,合理运用,使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更加多元与深入。 LMRzJ9IvuIXh6Wg4jHoLyYPq7Gsn/m/J/0zaPyLgv3rFKoKC6WIpDuH2KCIFWeK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