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多彩的世界
——感觉

(上课前,小卡一脸沮丧地走进牛博士的办公室,欲言又止。)

:牛博士,我有个问题……色盲,是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病啊?前两天体检医生说我是色盲,我特别害怕。

:色盲是很常见的遗传性疾病,患这种病是因为视网膜上缺了某些感觉颜色的细胞。小卡,不用害怕,通常色盲在有明确的自我了解的情况下不会影响生活,只不过和别人眼中的世界不太一样罢了。

:真的吗?! 这么说我稍微放心了点。

:今天我正好打算给大家讲这一课。走,上课去!

心理学存在于任何有人存在的地方,心理学的知识能够运用于你生活的各个方面。心理学研究者的职责就是尽可能按照科学的方法,研究或思考人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过程),从而得出适用人类的、一般性的规律,继而运用这些规律,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我们是如何感受这五光十色的世界的?

接下来我们将从人的心理过程出发,介绍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总结出的人的初级心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等方面的一些规律,带领你一步步走进心理学的微观世界。

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就向我们展开了她的怀抱。我们还不曾学会开口叫“妈妈”,却已经急不可耐地感触世界的光影声色,也正是从这个时候起,我们踏上了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的征程——是的,一切即从我们感受世界的那一刻开始。

其实我们每个人对世界的认识都不一样,因为首先每个人的感觉就不同。对同一片海水有些人会说它是蓝色的,有些人会觉得是绿色的,有些人觉得水太凉,有些人却觉得水温正好适合游泳。有关感觉的研究是心理学研究中最古老的部分,它的许多事实和理论,长期以来引起了艺术家、生理学家、物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的浓厚兴趣。我们到底是如何感知我们所生存的世界的?

世界因你而精彩——感觉及其意义

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感觉信息刺激着我们的五官,我们用自己的眼睛、耳朵、躯体感受着这个世界,使自己得以确认所接触的事物的形状、颜色及其组成部分。每天,我们都要接受大量的刺激,但是它们并未将我们淹没,我们的感觉器官也没有不堪重负,这是因为我们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取适当的信息,而不是不加选择地全盘接受。

感觉分类有几种?

:我觉得感觉应该包括五种: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我们的五官对应着五种感觉。实际上,这种认识并不全面,感觉的分类有很多种,一般在临床上分为 特殊感觉、躯体感觉 内脏感觉

:哈哈,内脏也有感觉,挺人性化的说法。样吗?

:你别笑,而且也真不能小看这些感觉,你想过如果没有它们会怎么

聊一聊

特殊感觉

你所不了解的感觉分类

特殊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前庭感觉(又叫平衡觉)。在这些特殊的感觉中,视觉最为重要,在人脑所获得的信息中,至少有70%以上来自于视觉,而且当视觉和其他感觉发生矛盾时,我们深信“眼见为实”。曾经有学者用实验很好地论证了我们对视觉的依赖。在这个实验中,研究人员给每一位参加实验的被试事先戴上一副特殊的三棱眼镜,使被试通过这副特殊的眼镜看到一根直的木棍是弯曲的,同时请被试用手触摸这根木棍,触觉告诉被试木棍是直的,也就是说他们的触觉和视觉是互相矛盾的。接着研究人员请被试回答“木棍是什么形状的?”,结果有90%的被试都坚信自己的视觉,认为木根是弯曲的。可见“眼见不一定为实”,要获得真实准确的信息,我们应该综合各种感觉来判断。

躯体感觉

躯体感觉分为皮肤感觉和深部感觉。其中皮肤感觉包括触觉、压觉、温度觉、震动觉和痛觉。皮肤感觉我们都很熟悉,比如触摸到冰,我们会感到刺骨的寒冷;手被针扎了一下,我们会疼得把手缩回来。而对于深部感觉我们常常没有明显的体会,所谓的深部感觉是位于肌肉和关节等身体的深部结构中的各类感受器所产生的主观感觉。当你闭上双眼时,请试着把你的手插入你的裤子口袋里。你能十分准确地插入吧?这就得益于你身体的深部感觉,我们身体内部随时随地都有着关于我们身体各个部位相对位置的感觉,这些感觉来自我们的肌肉和关节中的感受器。

内脏感觉

内脏感觉是指我们身体各脏器受到刺激时产生的主观感觉,包括内脏痛觉、牵拉感觉、胀、饥饿、恶心和牵涉痛。比如,有时我们会觉得腹中空空、饥饿难忍,口干舌燥,或膀胱鼓胀,有时我们觉得胸闷、心慌、腹痛,这些都是所谓的内脏感觉,在我们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常可以体会到。

假如没有了感觉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世界,那么感觉是如何产生的呢?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人类主要的感觉器官:眼(视觉)、耳(听觉)、鼻腔的嗅上皮(嗅觉)、舌的味蕾(味觉)等。这些感觉器官接收到外界的光、声、味等刺激以后,通过一定的神经通路将信号传到我们的大脑皮层,于是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感觉。

同学们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在一个与外界隔绝、安静得连针掉落的声音都听得见的房间,我们不仅不会觉得清静舒畅,反而感到一丝压抑和恐慌。那么,如果把我们的其他感觉也一并剥夺呢?如果我们看不到、听不到也触摸不到,会变得怎样?许多心理学家通过“感觉剥夺”的实验,论证了我们日常接收到的光、形、色、声、嗅、味、触等刺激对于维持我们正常的身心机能是十分必要的。

实验小揭秘

第一个 感觉剥夺实验 是由加拿大麦吉尔( McGill)大学的心理学家赫布( D. O. Hebb)和贝克斯顿( W. H. Bexton)在1954 年进行的。他们征募了一些大学生作为被试,这些大学生每忍受一天的感觉剥夺,就可以获得20 美元的报酬。这对当时的大学生来说可算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了。在实验中,大学生要做的只是每天24 小时躺在有光的小房间里的一张极其舒适的床上。

那么,怎么样算是感觉剥夺呢?在实验的过程中,实验者只给大学生被试吃饭的时间、上厕所的时间,除此之外,严格地限制他们的任何感觉,为此,实验者给每一位被试戴上了半透明的塑料眼罩,可以透进散射光,但他们看不到其他图像;被试的手和胳膊被套上了用纸板做的袖套和手套,以限制他们的触觉;同时,小房间中一直充斥着单调的空气调节器的嗡嗡声,这样做是用来限制被试的听觉。猜猜看,大学生被试们能忍耐多久?换作是你,能坚持多久?

感觉剥夺实验中被试所在的小房间

实际上,实验开始不久被试们就逐渐觉得难以忍受,要求立刻离开感觉剥夺的实验室,放弃20美元的报酬。实验后,这些学生报告说,他们在小房间中对任何事情都无法做清晰的思索,哪怕是在很短的时间内;他们感觉自己的思维活动好像是“跳来跳去”的,进行连贯性的集中注意和思维十分困难,甚至在剥夺实验过后的一段时期内,这种状况仍持续存在,无法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还有部分学生报告说,自己在感觉剥夺过程中体验到了幻觉,而且他们的幻觉大多都很简单,比如有闪烁的光、忽隐忽现的光、昏暗但灼热的光等。

在那之后,心理学家们又发展了多种形式的感觉剥夺实验研究方法,所有的实验都显示了在感觉剥夺情况下,人会出现情绪的紧张忧郁、记忆力的减退、判断力的下降,甚至各种幻觉、妄想,最后难以忍受,不得不要求实验立即停止,把自己恢复到有丰富感觉刺激的生活中去。可见,丰富的感觉刺激对维持我们的生理、心理功能的正常状态是必需的。

:好恐怖!(小卡吐了吐舌头)

:嗯,所以我们应该倍加珍惜现在能看到、听到、摸到的东西啊(牛博士也不禁有些感慨)。

:看来我们得谢谢眼睛、耳朵、鼻子。

:嗯,确实,还有我们的舌头、皮肤。

我们感觉外部世界的过程是人类行为中最吸引人而又难以解释的一个方面。我们的感官是如何工作的呢?在这一研究领域,科学家们有了哪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这里,我们选取了大家最熟悉的也是人类非常重要的三种感觉:视觉、听觉和痛觉,介绍有关这些感觉的基本知识和有趣现象。

带来最大信息量的感觉:视觉

我们对环境信息做出反应,大多数情况下是由视觉把信息传递给我们的大脑而引起的。通过视觉系统,我们可以感知外界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明暗、动静、远近等等。在人出生不久,视觉就开始被用来探索世界的种种特征和变化了。 1975年怀特( White)就报告说,8个月到3岁的婴幼儿在清醒的时候,用20%的时间注视他们面前的物体。的确,在人类对环境的探索中,视觉执行着重要的早期任务,而且这一任务持续整个一生。因此,在人类的感觉系统中,视觉无疑是占主导地位的。

你看到了什么——视觉刺激

我们的眼睛看到的是可见光,可见光是一种电磁波。我们的双眼能接受的电磁光波仅仅是整个电磁光谱的一小部分,不到七十分之一,波长范围大约为380—760纳米。用不同波长的光照射我们的眼睛,我们的双眼将产生各种不同颜色的视觉;而将所有波长的可见光混合起来,则会产生白色视觉。

有趣的视觉现象

我们可能都曾经有过这样的经验,当我们去电影院看电影时,刚走进去,感到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只能扶着椅子慢慢地往前走,过上一段时间,才能渐渐看清楚里面的椅子和人。这个过程,叫做 暗适应

反过来,当我们从黑暗的房间里突然走出来,或半夜醒来时突然灯光通明,这时我们的双眼一下子承受不了,不得不把眼睛眯起来,甚至闭上几秒钟,造成暂时失明状态,慢慢地我们才能再睁开双眼,恢复正常视觉。这种从暗处突然进入亮处,双眼逐渐对亮光的适应过程,叫做 明适应 。暗适应是一个较缓慢的过程,大约需要30分钟,有时甚至需要近一个小时;而明适应则是一个很快速的过程,通常不到一分钟就可完成。

当你在晚间看书时,可以尝试做一个实验,即用你的双眼注视远处的灯光,然后用书作为你眼前的屏幕,上下迅速移动你的双眼,这时你会发现,你所见的远处的灯光并不因为你眼前书本的隔离而有间断的感觉。这种视觉刺激虽然消失了,但感觉仍然暂时留存的现象,称为 视觉后像 。我们在看烟火时,由烟火引起的光觉与色觉,在烟火熄灭后,仍然会暂时留存在我们的视觉经验中,这也是视觉后像的表现。

:让我们做个小实验来感受一下视觉后像:请你用力注视下面这个图形中央两个类似桃心的黑块中间竖行排列的4个小黑点30秒,然后闭上眼睛仰头朝上,眼睛再慢慢张开看天花板,试试你会看到什么——不用惊讶,这不是什么奇异现象,只是视觉后像的作用。

视觉对比: 当两种不同颜色或不同明度的物体并列或相继出现时,我们的视觉感觉会与物体以单一颜色或单一亮度独立出现时不同,即无色彩时的视觉对比会引起明度感觉的变化;有色彩时的视觉对比则会引起颜色感觉上的变化,使颜色感觉向背景颜色的互补色变化。请你注视下面的图形,你有什么感觉?

你会明显地感觉到,图中两个圆中间的灰度区域看上去彼此有很大的不同,左边的更黑一些,右边的更淡一些。可是,它们的灰度实际上是一样的。你可以用很简单的方法来验证一下。请把一张纸卷成一个细长筒,确保你的眼睛只能看到中间的灰色区域,把长筒先对着左边的图中央,然后再对着右边的图中央,你就会发现两副图中央的灰度是一样的,这个现象是不是很奇妙?这实际上是由于中间颜色与背景颜色的对比使我们产生了错觉。

:哇!原来我们的眼睛、视觉还藏着这么多的秘密呢。真神奇!

:这还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心理学对于视觉的研究远不止这些。同学们前两天都参加了体检,还记得当时医生们给你们看的有各种颜色圈圈的图吗?

(一脸郁闷):当然记得……

:大家可能隐约知道那是用来测色盲的,但是不知道什么是色盲,甚至对色盲感到恐惧。接下来我要告诉大家什么是色盲,其实色盲不是绝症,并不可怕。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先给大家介绍几个关于色觉的理论。

感知多彩的世界——色觉理论

三原色学说: 1802年英国医学物理学家杨格( T. Young)根据红、绿、蓝三原色可以产生各种色调的色光混合规律,提出在我们的视网膜上有三种神经纤维,三种神经纤维都有其特有的兴奋水平,每种纤维的兴奋都引起我们对一种原色的感觉,即分别产生红、绿、蓝色觉,而光谱的不同成分混合会引起三种纤维不同程度的同时兴奋,混合色就是三种不同纤维按特定比例同时兴奋的结果。例如,青色的感觉,就是由绿与蓝两种色光刺激混合而形成的。如果三种纤维同等程度地受到刺激、同等程度地同时兴奋,就产生白色感觉。

1802年杨格提出的这一理论还只是一个假设,但在1857年时,这一理论被德国学者赫尔姆霍兹( Helmoholtz)验证并加以补充和完善,成为著名的杨赫二氏色觉论( Young-Helmoholtz theory of color vision),简称三原色学说。在色觉研究上,三原色学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彩色电视机就是根据三原色的混合原理设计成功的。

对比色学说: 1876年,德国生理学家赫林( Ewald Hering)观察到,颜色视觉是以红—绿、蓝—黄、黑—白成对的关系发生的,因此,他提出在我们的视网膜上有三对不同功能的感光视素:红—绿、蓝—黄、黑—白,每对视素对其所对应的一对色光刺激起性质相反的反应,比如红—绿视素,在红光下会分解,产生红色视觉,在绿光下则合成,产生绿色视觉。由于每一种颜色都有一定的明度,即含有白光成分,因此,每一种颜色不仅能影响其本身视素的活动,而且也影响着白—黑视素的活动。

:经过前面的介绍,同学们对颜色视觉产生的规则已经有所了解。但是,这些规则对于那些天生有色觉障碍的人却是不适用的。色盲,就是部分或完全不能分辨颜色的人。

聊一聊
什么是“色盲”

色盲是一种色觉障碍疾病。它有多种类型,最常见的是红绿色盲。根据三原色学说,可见光谱内任何颜色都可由红、绿、蓝三色组成。三原色都能辨认为色觉正常者,三种原色均不能辨认称全色视。辨认任何一种颜色的能力达不到正常标准者称色弱,主要有红色弱和绿色弱,还有蓝黄色弱。如有一种原色不能辨认称二色视,主要有红色盲与绿色盲。

1. 全色盲

属于完全性视锥细胞功能障碍,与夜盲(视杆细胞功能障碍)恰好相反,患者尤喜暗、畏光,表现为昼盲。七彩世界在其眼中是一片灰暗,如同观看黑白电视一般,仅有明暗之分,而无颜色差别。而且所见红色发暗、蓝色光亮,此外还有视力差、弱视、中心性暗点、摆动性眼球震颤等症状。它是色觉障碍中最严重的一种,患者较少见。

2. 红色盲

又称第一色盲。患者主要是不能分辨红色,对红色与深绿色、蓝色与紫红色以及紫色也不能分辨。常把绿色看成黄色,紫色看成蓝色,将绿色和蓝色相混为白色。曾有一老成持重的中年男子买了件灰色羊毛衫,穿上后招来嘲笑,原来他是位红色盲患者,误将红色看为灰色。

3. 绿色盲

又称第二色盲,患者不能分辨淡绿色与深红色、紫色与青蓝色、紫红色与灰色,把绿色视为灰色或暗黑色。一美术训练班上有位线条画得很好的小朋友,总是把太阳绘成绿色,树冠、草地绘成棕色,原来他是绿色盲患者。临床上把红色盲与绿色盲统称为红绿色盲,患者较常见。我们平常说的色盲一般就是指红绿色盲。

4. 蓝黄色盲

又称第三色盲,患者蓝黄色混淆不清,对红、绿色可辨,较少见。

5. 全色反

又称三原色盲,是所有色盲症中最严重的一种。现实世界在其眼中如同一幅纯真的底片,患者将红色视为绿色,黑色视为白色,所有看到的颜色与现实完全相反。

:色盲有先天性及后天性两种,先天性由遗传而来,后天性因视网膜或视神经等疾病所致。色盲会遗传,通常男多于女。我国先天性色盲的发生率,男性约5. 14% ,女性约为0. 73% 。色盲很难根治,但我们对它也并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有一些方法能够帮助矫正色盲。而今在我国和日本,红绿色盲的治疗已取得可喜进展。

让世界不再寂静:听觉

在对世界的体验中,听觉和视觉起着相互补充的作用。尽管我们对进入视野中的物体的视觉辨认优于听觉,但这通常是因为你已经用耳朵将眼睛引向了正确的方向,然后才看见了物体。你可以欣赏优美的音乐,可以和伙伴们欢声笑语,可以敏锐地感知环境的异动……这一切都因为听觉的作用,如果失去听觉,我们将身处无声的世界,忍受一片寂静。大家都知道听觉的感觉器官是耳朵,那我们是如何通过耳朵听到声音的呢?

听到了什么——听觉刺激

用笔在桌子上轻敲,吹吹口哨,轻拍你的双手……为什么这些动作会产生声音呢?

因为它们使物体产生了振动。实际上听觉刺激是一种振动,具体讲就是一种稠密和稀疏交替的纵波,是由能量传递方向一致的分子运动所组成的声波。

声波在不同的媒体中,如空气、水等,其传递速度也不同。当声波的振动频率为20—20000 Hz时,便可引起我们的听觉,因而这一段声波范围就叫做可听声谱。频率低于20 Hz和高于20000 Hz的声波,我们人就听而不闻了。

听觉对动物适应环境和人类认识自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人类来说,有声语言更是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

聊一聊
人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1851年一位意大利解剖学家报告说,他在研究颅骨时发现,颞骨是一个包含腔洞和隧道的系统。这一结构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是一个充满液体的小管,长约3厘米,卷成蜗牛状,因此被称为 耳蜗 。直到20世纪中叶,耳蜗的机能仍是一个谜。就在这时,另一位意大利解剖学家Corti报告说,人类的听神经与耳蜗相连。这一发现推动了学术界对耳蜗功能的大量研究工作。结果发现,耳蜗底部受伤的话,会导致我们对高音的失聪;耳蜗顶部受伤的话,则会导致我们对低音的失聪。

1953 年,生理学家贝凯西( Von Bekesy)提出了著名的“行波学说”来解释耳蜗对声音频率进行分析的原理。原来,声波振动按照物理学中的行波原理在耳蜗内传播,而声波频率不同,行波传播的远近和最大振幅出现的部位也不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产生不同的音调感觉。贝凯西的发现为他赢得了1961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我们的耳由外耳、中耳、内耳构成,耳蜗是内耳中呈蜗牛状的结构

耳朵也能辨别方位——声音定位

有一些动物,比如海豚和蝙蝠,它们无法使用视觉在黑暗的水中或洞穴里定位物体。它们使用的是回声定位法——通过发出高音调波来试探物体并获得关于物体的距离、位置、大小、结构等反馈信息。尽管人类没有这样的特殊能力,但是都有类似的体验,当有人叫喊你的名字时,我们一般都能准确找出他的位置,我们会分辨得出叫喊的声音到底是从前面还是后面、左边还是右边传来。那么,我们是怎么做到的呢?科学家发现,在对听觉刺激进行空间定位时,人类往往可以依靠一些线索。

单耳线索: 单耳判断声音的远近是根据声音的强弱:强则近,弱则远。所以很显然,即使我们将一个耳朵遮住,也能分辨出叫我们的人是在很远的地方,还是就在近旁。

:既然单耳也能判断声音,那我们人类为什么要有两只耳朵呢?

:单靠一只耳朵进行声音判断时,虽然可以有效地判断声源的远近,但并不能有效地判断声源的方位。所以对声音的方位和强弱进行更加精确的定位需要双耳线索。

双耳线索进行判断依靠两个重要指标:声音的 时间差 强度差

时间差: 由于我们的双耳分别位于头部左右对称的位置,因而当声音从左右不同的方向传过来,到达我们双耳时就会有一个先后的时间差,这一短暂的时间差就成为我们对声源左定位或右定位的重要线索;而当声波同时到达我们双耳时,说明声源离我们的两个耳朵同样近,也就是在正对我们的方向,此时我们就会对声源进行前定位或后定位。

强度差: 声音到达我们双耳时还会有强弱的不同,比如,当声音来自左方时,由于头部的阻挡,左耳接收到的声波要比右耳接收到的声波强一些,由此我们也可根据强度差对声源进行有效的定位。

最古老的感觉:味觉与嗅觉

:是什么让眼睛产生了视觉?

:这我当然知道,是光啊。

:声音从哪里来呢?

:振动,你已经说过了,难不倒我。

:那么嗅觉和味觉又从哪里来?

:这……我还没有想过。

眼睛接收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产生视觉,耳朵感受到空气的震动产生听觉,那么味觉和嗅觉又是从何而来呢?答案就是,化学物质。多细胞的生命体能够对身体内部和外部的化学物质做出反应,这是最古老的感觉,比如昆虫就可以通过释放化学物质来传递信息。

基本的味觉

如果问到身体的哪个部位对味道最敏感,我们大多数人会想到:舌头。当照镜子的时候,你会看到舌头的表面并不是光滑的,上面有一些小小的突起,叫做乳突,就是这些乳突中包含着我们所熟悉的味蕾。再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乳突主要分布在舌尖、两侧和舌根的位置,所以舌头的中央会因为缺少味蕾而对味觉没那么敏感。散布在舌头表面的味蕾让我们能够产生不同的味觉,但有一些部位会对特定的味觉更加敏感。比如,舌尖对甜味更敏感,舌头两侧从外到里分别对咸味和酸味更敏感,而舌根则对苦味最敏感。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我们喝药时,会感觉到舌根的地方最苦。

甜、咸、酸、苦是我们最熟悉的味道,但是到了2000年,科学家发现我们还拥有第五种基本味觉,它就是——鲜,或者更为准确地说,是谷氨酸所产生的味觉。当用味精调味时,追求的就是这种味道。

重要的嗅觉

“雨后的空气中有泥土的味道”,除了味觉,嗅觉也是“味道”的来源,在信息传递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知道煤气和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分别是一氧化碳和甲烷,它们既是生活中常用的燃气,又可能因为泄露而危害生命安全。所以我们会通过保留硫、苯等杂质的方式,给这些气体增添“味道”,作为一种安全提醒。

嗅觉不仅能够扮演风险提示的角色,也能够通过感知鲜花、香水、蛋糕、水果、饭菜等的味道,给我们带来享受。当我们进食时,食物不仅会带来味觉,它们的气味也会直接或在咀嚼时经过咽喉进入鼻腔产生嗅觉,然后与味觉共同形成独特的口味,就像当你尽情享受火锅的美味时,空气中辣椒的香气与舌尖上牛肉的味道同样重要。而当失去了嗅觉,很多食物都变得没那么美味了。回想一下,当感冒鼻塞影响了嗅觉时,是不是也同样影响了你的进食体验?或许下次当你不得不吃下不喜欢的食物时,可以捏住自己的鼻子试一试。

聊一聊
单凭味觉能够辨别不同饮料吗

不管你是不是一个碳酸饮料爱好者,你一般都能够说出雪碧、可乐和芬达的区别。但是当蒙住双眼,戴上鼻夹,你还能够尝出自己正在喝的饮料是什么吗?答案是很难。如果不相信,你可以和自己的小伙伴一起试一试,不过要注意安全,不要呛到自己。

最不受欢迎的感觉:痛觉

:“痛”这种体验我们都曾有过,不过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拥有一个好的痛觉系统会不会令你感到高兴?

(不屑地):有谁想要痛啊,又不是傻子……

:是的,相信所有的人都不会喜欢“痛”这种感觉,因此不管是伤痛或者是病痛都是我们想极力避免的。但是,有没有人想过,如果你没有了痛觉,那会怎样?

天生没有痛觉的人不会感觉到痛楚,你是不是觉得这很幸福?但是他们的身体总是带着疤痕,甚至他们的身体会因为受伤而变形。如果大脑能够警告他们危险的存在,一些伤害其实是可以避免的。所以,虽然痛觉让我们难以忍受,它却是一个重要的防御信号——警告我们要远离伤害,这对于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我们不小心用刀割到自己的手时,我们会感到疼痛,并立即放下刀检查伤口,如果没有痛觉提醒的话,我们会任由刀继续切下去,那样后果就不堪设想了;还有当你用手触碰热水时,通过痛觉传递,大脑会告诉你应该停止触碰来防止烫伤。

痛觉常伴有情绪色彩,并且出现痛苦表情

痛觉的心理学

痛觉反应是非常复杂的,在你对所经受疼痛程度的判断过程中,你的情绪反应、生活经验、你对痛的解释与实际的外界刺激一样重要。关于心理过程在痛觉感受中的重要性有两个极端的例子:一是没有疼痛刺激却有强烈的疼痛体验。例如10%的截肢者说他们的断肢处有剧痛,事实上他们的肢体已经切除,这就是幻肢现象。另一种是有强烈的伤害性刺激,人们却没有痛觉。比如一些参加宗教仪式的人在炭火或玻璃碴中行走却无痛感。

催眠与疼痛

1829年,一位法国外科医生Cloquet在法国医学科学院报告了一例对一位患有右侧乳腺癌的妇女所做的不同寻常的手术。在手术前,只给病人进行了催眠,而没有注射任何麻醉药物,结果在整个手术期间,病人没有一点疼痛的感觉。此报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人们甚至指责Cloquet是骗子。然而在随后的几年中,就有很多人报告说也用催眠术进行了无痛手术。这些报告唤起了人们对催眠术可以缓解疼痛的心理学机制的研究兴趣。在大多数学者看来,催眠术缓解的只是病人对手术的焦虑、恐惧和担忧,而疼痛作为感觉是否也得以缓解,至今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也许,在催眠术下疼痛可能达到某些较低的水平,但是没有达到意识水平。关于这一点,Hilgardd的实验也许可以说明。

聊一聊

Hilgardd用循环冰水作疼痛刺激。他请被试把一只手放进冰水里,另一只手则放在一个指示疼痛感受的按键上,并请被试用1—10级报告感受到的疼痛强度。在催眠状态下,Hilgardd惊奇地发现,被试说不痛,而且全然不理会放在冰水中的那只手,但放在按键上的手却按下按键报告疼痛的感觉,表现得和没有受到催眠时一样。这一发现说明,在我们的意识中存在不同水平的认识机能,疼痛可能达到意识的某一水平,但也可能达不到被意识到的水平。

考考你:

1. “感觉剥夺实验”说明了什么?

2. 感觉可以分为哪几类?它们如何丰富了生活的体验?

3. 什么是三原色学说?

4. 什么是明适应、暗适应?

5. 痛觉有什么作用? fFdhjA11zb18lLA5wVkfYa3YkXnCA3Gu6ODw2L7wfbjXro/kKrgesx0vvyufqJU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