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言

从2019年秋季学期开始,我给北京大学本科生开了一门书法课程,叫“书法审美与实践”。选课的学生,来自全校各个院系,文、理、工、医,什么专业都有。

这些学生基础不一,有的在中小学时练过书法,有的以前没怎么接触过书法。但是,他们都很想知道:书法到底是一门怎样的艺术?美在哪里?书法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书法该怎么学习?如何让自己的字写得好看一点?等等。这些问题,可以概括为三大问题:书法审美、书法历史和书法技法。所以我的书法课,努力将审美、历史和技法结合起来。

基于以上问题,我设计了本书这十五讲的课程内容。

没有汉字即没有中国书法。汉字如何起源?有何特点?汉字书写怎么会成为一门高级的艺术?第一讲绪论即回答这些问题。在书法的世界里,汉字有篆、隶、楷、行、草五体呈现形态,它们是书法创作的“素材库”。五体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五体各有什么美感?这构成了第二讲。汉字的创造,五体的演变,离不开日常生活的应用,所以书法作品总不离“内容”。“书写内容”都有些什么呢?这便是第三讲的主题。这三讲,是理解书法的基础知识。

从第四讲开始,进入书法艺术的核心问题。点画、结构与章法是书法艺术的“三要素”。我们练书法,所说的“书内功”的着力点也在这里。在第四、五、六讲中,我用了大量的细节图例,甚至学生的习作,来解析点画、结构、章法的美感、法则、原理及其与审美观念的关系。

“看”书法,中国人还持有一种独特态度,即视书法如生命。从生命的角度看书法,最具代表性者如苏轼所说:“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点画、结构与章法因而不只是文字符号层面的一种视觉形式,更是生理与精神层面皆具足完备的鲜活生命征象。第七、八两讲意在揭秘书法里的神、气、骨、肉、血。

你肯定听说过“字如其人”“见字如面”,这背后意味着书法是书写者这个“人”的表达。作为“人的表达”,最直接的一点是书写者的个性和情感。因此,在第九讲里,我们试图解答:情性与书迹存在着怎样的联系?情绪—书迹的变化是否能在书法作品中得到印证?

表达情性,需要手中的笔。越是高明的书法家,笔法越是精湛和独特。笔法几乎是中国书法的“不传之秘”。笔法的奥秘在哪儿?第十讲“笔法”,意在梳理笔法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基本原理。有些读者可能会想,笔法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就讲,而放到这里才讲?因为在我看来,笔法实在是太精细微妙了,一上来就讲笔法,对非书法专业的学生而言,难度太大,唯有课程过半后再来“看”笔法,才能“看”出一些门道。因为笔法不是静态的,静态的是书写过后的结果——点画。点画是结果,笔法是过程,它是动态的。

一次书写,即是毛笔的笔锋在纸上作各种运动的一个过程。书法的书写,就如一场舞蹈,唐代人甚至以现场“观看”张旭、怀素这样的大草书家挥毫为美事。书写过程本身,是心与手并用的活动过程,写到痛快处,更是“心手双畅”!今天我们喜欢练字,也是由于“书写过程”本身的“魔力”。第十一讲主要就着眼于“书写过程”。

随后的第十二、十三讲,是从实践方面谈谈书法的学习。书法的学习,不外乎“临帖”与“创作”。“临帖”这一讲,主要是谈临帖的基本原理。临帖是对范本的复制吗?临帖有多大程度的自由?临帖与创作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这些问题曾经困扰我多年,我心中逐渐明朗了,希望所分享的对想学书法的读者有所帮助。有的读者可能还想知道一个具体的范本字帖怎么临。考虑到这一点,在本书的最后,附录了“古代碑帖选临”。篆、隶、楷、行、草,五体都有,我选了一些范本并拍摄了临帖视频。当然,临帖的方法有多种,我的这些临习,也只是出于我个人对范本的理解,仅供参考。

在“创作”这一讲,依据我的教学经验,讲到了一个初学书法者可以尝试的创作法,以及渐入佳境后或许可以践行一辈子的创作法。真正意义上的创作,同时也是一种创新。极为注重法则和传承的书法艺术怎么去创新呢?答案要从历史中找。一部书法史,既是传承史,也是创新史。历代书家的风格演绎与创新的背后,隐含了一些共通性规律,相信这些规律可以启发今天的我们。

对于中国书法家来说,创新与个性并非最高的审美追求。最高的追求是什么?是书法的意境与境界,在追求理想境界的过程中自然流露自家性情,从而形成自家风格。第十四讲“意境与境界”,意在探寻书法意境的美感特质以及书法最高的理想境界。我们常说书法可以“修心养性”,原因也在于此,因为修习书法,一方面是沉浸于笔墨佳好,另一方面是心境层面永远向上攀升,努力企及天真自在的境界。

最后一讲,是“时代审美与个体选择”,通过书法发展史上的几个“点”来了解书法的时代特点以及在时代潮流的推动下,个体在这个潮流中如何做出抉择和应对,既是从历史看审美,当然又不乏当下的意义。

这十五讲,希望学生在感、知、行这三方面均有所获。这也是我讲书法课时倡导的:审美(感)、历史(知)与技法(行),三者要齐头并进。

在这三者中,我最注重的是“感”,我希望我的学生们能真正“感”到书法的美。唯有“感”才能入心,才能真正喜欢“看”书法或者“写”书法。学生们课业都很忙,但也需要在燕园紧张的学习生活中,给自己留点“空白”稍作松弛。这个课堂,意在帮助大家“感”到书法之美——汉字笔墨构建的一个诗意世界。

我曾对选课的学生说,也许很多年以后,你回忆起来,在燕园的岁月当中,有那么一门小课是在审美中度过的,就是“书法审美与实践”。所以我努力让我的书法课变得“好玩”一点,“易懂”一点,帮助大家领会中国书法的独特美感特质。尽管这个时代已经不是毛笔实用的时代,但是书法作为一种视觉图像,不受古今时间的限制,甚至由于也不受限于任何的客观物象,以至拥有一种形而上的“抽象性”,从而具有一种“当代感”。

有一个同学在课程结束时,写下这么一段笔记:“在忙碌的期末季,在被各种作业和论文的截止日期追赶时,我突然发觉,书法的课后练习并不是一项让我感到焦虑的作业,相反,它为我构筑了一个独属于我自己的诗意的小世界。充满仪式感地收拾干净桌面,铺开毛毡,在淡黄色台灯的照射下,毛边纸泛着柔和的暖意,把同一个字在笔下体会一遍又一遍,任由自己被带入字帖中,从墨色的干湿、笔画的急缓中感受古人书写时的心境,常常忘记时间的流逝。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是一段多么难得而又值得感恩的时光。”

这是我所期待的,也是作为一位老师感到最开心的事。在书写的世界里,书法哪有古今之分?

这一部书稿,是依据授课讲稿和课堂视频修改而成,不过依然注意保留了教室里的“课堂感”。读者朋友如果有兴趣,读书的同时可以参照视频:在每一讲开头,都附上了与这一讲大致对应的课堂视频的二维码,可以扫描观看。在此,要特别感谢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吴志攀教授,他请了北大法宝的专业团队帮忙录制,然后在多个网络平台发布,这门课程由此成为广为人知的公开课,即“北大书法公开课”。

讲授书法,每位老师都有各自的态度和方法。我期待你能喜欢上我的这一种,从此“恋”上中国书法,浸润于审美与实践,修习一生。 n2IBY7Cr6c0SRLI+BZClp5hxpRYlpJ8jmKRPHTgiZA8nPQzBzqDqbHKJ8mVHFkP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