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从有限到无限:点画中有象

金庸先生的小说《侠客行》里,有一段讲到石破天在侠客岛参悟《太玄经》剑法秘籍。通常,习武者看到石壁上这篇奇奇怪怪难以辨识的经文书法时,首先想到的是“这是个什么字”,并习惯性地逐字逐句推敲文字的意思。但石破天不识字,他靠的是对图像的直观感受,因而感悟到的是笔墨之象——一把把“剑”的飞动。这与我们欣赏书法也有相似之处。很多人欣赏书法,一上来就去辨识文字。其实也可以不用这样,可以从意象的角度去欣赏,即便是点画,也可以从意象的角度去看。

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书法点画的意象之美。传为卫夫人的《笔阵图》说:

一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丶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陆断犀象。

百钧弩发。

丨万岁枯藤。

㇏崩浪雷奔。

劲弩筋节。

书法的基本点画,都是有限的,但是人的想象是无限的,每个书法欣赏者对美的发现也是无限的,所以书法的点画可以说是美的启示符号。比如,钟繇楷书《贺捷表》里面的“不”(图4-27.1),顶上的长横画,落笔后略向右上仰,顺势一勒,“哗”地过去了,所以它有一种势在里头。这就是《笔阵图》里面讲到的一种“千里阵云”的美感意象。这种宏大的意象,突破了横画就是一个横画的局限,而是要跟天地万物的自然意象相应。

又比如钩或卧钩,如百钧弩发,像弓上要发出去的箭,这是赵孟頫笔下的“心”(图4-27.2)。还有蔡襄笔下的“志”(图4-27.3),都有一种笔势的冲击力和无限延展感。

又如黄庭坚笔下的“元”(图4-27.4),长撇画“哗”一下,笔锋向左下飞泻而下,然后竖弯钩,笔势回环一圈,“唰”一下,像箭一样直接又回转上去了,如上九霄云外。这笔势的张力,就不只限于方寸的字迹内部空间了。

图4-27.1钟繇“不”

图4-27.2赵孟頫“心”

图4-27.3蔡襄“志”

图4-27.4黄庭坚“元”

传为王羲之的《笔势论十二章并序》“说点章第四”云:“夫著点皆磊磊似大石之当衢,或如蹲鸱,或如科斗,或如瓜瓣,或如栗子,存若鹗口,尖如鼠屎。如斯之类,各禀其仪,但获少多,学者开悟。”这里讲到了点的种种意象。所以书法的欣赏,是需要悟性的,这个过程是一个打开自我、参悟天地万象的过程。

“宋四家”之一的米芾,很擅长将点画作出最丰富多样的变化,从而营造出不同凡俗的瑰奇意象。看他笔下的“行”,一共六个笔画,三个字(图4-28)每个笔画都极尽变化。当你盯着笔画看的时候,似乎可见各种意象,很有画面感。有人说“书法是线条的艺术”,我觉得针对篆书还可以这么说,但是其他书体如果也这么定义的话,很容易失去书法艺术的核心内容——一点一画的意象美。古人说“点画”,不仅仅是笔画,还有一种画面感在里头。一说“点画”,活泼泼的画面感瞬即就有了。

图4-28 米芾笔下的“行”

中国书法美学的一个理想是,用点画与字形去创造一个气象万千的世界,就像唐代的大书法理论家张怀瓘说的“囊括万殊,裁成一相”,书法就是囊括天地万物,各种各样的物象被凝结为“一相”,通过笔墨和点画呈现出来。“囊括万殊,裁成一相”这八个字把书法的这种美感高度概括出来了。

这种意象与绘画不一样,书法远离了物象,更加抽象,所以相对而言也更自由,因为不必依赖于某种客观物象来进行创作。

如唐代高闲《草书千字文》的“乎”(图4-29.1),重心向左倾侧,有向右上仰首的感觉;还有“也”(图4-29.2),在极其险峻中造成一种平衡,像一幅画:一根树枝上停了一只鸟。“乎”和“也”这样的笔墨图像,与传统的山水、人物、花鸟并不一样,邻近于抽象的绘画。当然,每个观者的理解不同,自然也就有别的各种各样的方式来阐释它。

图4-29.1《草书千字文》“乎”

图4-29.2《草书千字文》“也”

在书法中还有一些特殊的点画,我们把它们叫“块面”。块面的意象也别有趣味。

如高闲《草书千字文》里面的“吴兴”两个字(图4-30.1),几个大块面,上下堆积,很有雕塑感。又如他的落款“高闲”两个字(图4-30.2),“闲”字是草书的写法。“高闲”这两个字,点、线、面都有了,布白也很耐得住细品,疏密对比自然。还有“书”字(图4-30.3),很大一个块面,这在书法中也属于常用的手法,是书法美感元素之一。

图4-30.1《草书千字文》“吴兴”

图4-30.2《草书千字文》“高闲”

图4-30.3《草书千字文》“书” 857wdWCyRR5PEs69o6FC77/9UhYKv5hKLZRm0SI4KU9S8z21o8NE4jlAtqYeC2Y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