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字体不同,点画(线条)不同

篆、隶、楷、行、草,五种不同的字体,它们的基本点画也是不同的。

我们先看篆书。“篆,引书也。”这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里的解释。引,牵引、拉的意思。所以篆书主要的用笔动作,就是拉线条。线条有直线,有弯曲的弧线,篆书则以曲线为主,所以唐代孙过庭《书谱》讲到篆书,“篆尚婉而通”。“婉而通”这三个字,用得非常贴切,既婉转柔和又通畅流动,篆书的笔法动作和意象之美都含在里头了。

图4-1 西周《散氏盘》铭文(局部)

图4-2 吴让之《三乐三忧帖》(局部)

篆书的基本点画,例如西周金文《散氏盘》(图4-1),吴让之的小篆《三乐三忧帖》(图4-2),我们把它分解一下,即弧线、直线和点。所以篆书虽然看似字形繁复,但是基本点画却是五种字体里最简单的。

再看隶书。

图4-3 东汉《朝侯小子碑》(局部)

图4-4.1《朝侯小子碑》“为”

图4-4.2《峄山刻石》“为”

图4-5.1《朝侯小子碑》“德”

图4-5.2《峄山刻石》“德”

从篆书到隶书,文字演变史上经历了一次“隶变”。“隶变”对书法的点画来说,也同样是一次“巨变”。从原来的以线条为主,到以点画为主、线条为辅了。比如东汉《朝侯小子碑》(图4-3),这个碑的隶书特征相当明显。我们看,隶书还遗存了极少的曲线,如“曜”字。除此之外,主要是各种形态的点画。为方便比较着看,我特意找了《朝侯小子碑》里的“为”(图4-4.1)和“德”(图4-5.1),对比小篆《峄山刻石》里的“为”(图4-4.2)和“德”(图4-5.2)。在比较中可见,隶书的主要点画有横、竖、撇、捺、折等。

再来看楷书。

我们讲到楷书的时候,经常会提到“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不是针对隶书,是针对楷书的,分别是侧、勒、弩、趯、策、掠、啄、磔(图4-6)。这八个字,记录的是八个基本的笔法动作要点。这八个基本的笔法动作,分别对应了点、横、竖、钩、提、长撇、短撇、捺。笔法动作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八个基本点画。例如,写“长撇”,动作是“掠”,意思是写撇的时候,毛笔要有一种类似于“燕子掠水”那样顺势轻盈地一掠之感。

图4-6“永字八法”

如果我们把楷书作一拆解,基本点画主要有点、横、竖、撇、捺、钩、提、转、折等。

楷书与隶书相比,谁的点画更丰富呢?我们将智永的楷书“永”(图4-7.1)与邓石如的隶书“永”(图4-7.2)作一比较,可见楷书的点画要比隶书丰富。因为先有隶书,后有楷书,楷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图4-7.1 智永楷书“永”

图4-7.2 邓石如隶书“永”

再看行书。

行书的字形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兼具楷书与草书的特点。所以行书的点画有这几个特点:

(一)楷书点画的“变体”

楷书的点画,行书中较少有直接照搬使用的,因为行书的点画注重笔势的连带和呼应,是在如同挥写草书那样的运动中一带而出的,所以用楷书的点画来衡量的话,行书的点画可以说是楷书点画的“变体”。

比如王羲之《兰亭序》里的“悼”(图4-8.1),右边“卓”字上边的撇画,像撇也像竖,但又与楷书里的撇或者竖不同;“卓”的最后一竖,像竖也像点,与楷书里的点和竖也不同;又如《兰亭序》里的“虽”(图4-8.2),右边标记出来的部分,找不到楷书的对应形态,其实是撇与竖合在一起,是在运动中完成的,中间还有明显的提按起伏动作。再比如《兰亭序》里的“畅”(图4-8.3),大家盯着看左边的长竖画,起头处多了一个“喇叭”,为什么会这样?要是去查阅楷书大字典,没有一个楷书的点画会是这样的。它是非常态的、临时偶然写出来的。再比如《兰亭序》里的“迹”(图4-8.4),走之底的撇画,写得太飘逸了,很像古代画家画兰花时撇叶子那样,一撇下来,清风自舞。我曾经特别想去模仿他,但是怎么都出不来。要想自然地一笔带出来,确实是很难的,它与楷书的撇有些貌似,但并不一样。

图4-8.1“悼”

图4-8.2“虽”

图4-8.3“畅”

图4-8.4“迹”

为什么会出现变体呢?因为行书的点画不是像楷书那样是在安静的状态(相对行书而言)下一笔一画去完成的,而是在笔势飞舞中顺带出来的。

(二)点画的“连带组合”

因为行书经常是前后相邻的笔画连在一起,所以点画的连带组合成为一种常见形态。

比如蔡襄的楷书“叙”(图4-9.1),左部下边的两点是独立的;清代赵秉冲的楷书“叙”(图4-9.2)则是增加一些连带;唐代陆柬之的行书“叙”(图4-9.3),两个点就用牵丝连在一起了;王羲之《兰亭序》里的“叙”(图4-9.4),则是竖钩和两个点连接组合在一起了,而且两个点还是翻折用笔反着连的,对学书者而言特别有难度。

图4-9.1蔡襄楷书“叙”

图4-9.2赵秉冲楷书“叙”

图4-9.3陆柬之行书“叙”

图4-9.4王羲之行书“叙”

行书这种书体,连带多就会感觉偏于草一些,连带少就会偏于楷一些,例如《兰亭序》里的两个“为”(图4-10.1、4-10.2),对比褚遂良的楷书“为”(图4-10.3),前一个偏于草一些,点画组合变形多,后一个偏于楷一些,点画就更分明。

图4-10.1王羲之《兰亭序》“为”

图4-10.2王羲之《兰亭序》“为”

图4-10.3褚遂良《倪宽赞》“为”

(三)“使转”

使转,是行书和草书都要用到的,草书则是用使转最多的书体。

比如行书的“情”字,第一个(图4-11.1)出自王羲之《姨母帖》,偏楷书一些,第二个(图4-11.2)出自王羲之《兰亭序》,第三个(图4-11.3)出自徐渭行书《唐诗宋词》,第四个(图4-11.4)出自赵构草书《洛神赋》。前三个都属于行书的范畴,最后一个是草书。第二个字中用了少量使转,第三个字中则是大量使用使转,与第四个字草书的笔法是很相近的。

图4-11.1王羲之《姨母帖》“情”

图4-11.2王羲之《兰亭序》“情”

图4-11.3徐渭《唐诗宋词》“情”

图4-11.4赵构《洛神赋》“情”

再来看草书。

解析过行书的点画后,草书的点画就容易理解多了。孙过庭说,草书以使转为形质,点画为性情。所以,大家不要以为草书只有使转,只有弯弯绕绕的线条,其实它是有点画的。没有点画的草书,会显得很沉闷,很单调。例如张旭的狂草《古诗四帖》的一个局部“大火炼真文。上元风雨散”(图4-12),“炼”“真”“雨”均是使转中穿插了点画,形成了“点”和“线”的强烈对比。

图4-12张旭《古诗四帖》(局部)

图4-13元代邓文原《急就章》(局部)

如前所述,草书分为章草和今草,今草中分小草和大草(狂草)。章草(图4-13)与小草(图4-14)的点画比大草(图4-15)要多一些,大草的使转更多一些。

图4-14 王羲之《游目帖》

图4-15 王铎《草书唐人诗九首》(局部)

前面我们提到了行书的点画是楷书点画的“变体”,狂草更是如此,几乎把各种书体的点画都“变体”之后,蕴含吸收进来了。也因此,清代的刘熙载说:“草书之笔画,要无一可以移入他书;而他书之笔意,草书却要无所不悟。”(《书概》)为什么说“无一可以移入他书”?狂草是最注重书写时瞬间变化的,变化到脱去一切羁绊,每个点画、每根线条都是为了整体而存在,难以独立抽取出来。但是这样的变化又始终不离书法的基本理法,所以同时又是“他书之笔意,草书却要无所不悟”。 yvQM2BoyKWsoZFkUykXJC+1TTLmGA6+unHbBKLlm28YshmNWeBoDnLGFS/Hct7z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