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六、临古

书法的文字内容,还有一块比较特殊的“领地”,那就是临摹古作。

我们看苏轼临王羲之《十七帖》里面的《汉时讲堂帖》。王羲之的这幅草书(图3-53),原本是不激不厉、散淡平和的韵味。苏轼的临作(图3-54)则走向了摇曳多姿、绚烂和浓郁。东坡对自己这幅临作也是颇为得意的,后面还自题了一段:“此右军书,东坡临之,点画未必皆似,然颇有逸少风气。”确实如此。

图3-53 王羲之《汉时讲堂帖》

图3-54 苏轼临王羲之《汉时讲堂帖》

图3-55 董其昌临《淳化阁帖》(局部)

图3-56 吴昌硕临《石鼓文》

我们再看董其昌的临帖。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多找一些董其昌的书法看看,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他的作品中临帖作品占了很高的比例。他几乎是临古临到老,但是同时并未陷入“泥古不化”,而是自成一家,风格辨识度很高。图3-55是他78岁临的《淳化阁帖》,行笔如清泉流泻,字字翩然出尘,似有一种仙气溢出纸面。

图3-56是吴昌硕以四条屏形式临的《石鼓文》。清代有许多书家临习过《石鼓文》,吴昌硕是其中成就最高的。从年轻时开始临习,到老了还在临,自家面貌越来越强烈,境界越来越高,吴昌硕自己也说:“余学篆好临《石鼓》,数十载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吴家样”的《石鼓文》,写得特别活,行笔过程好似在写行书,无比流畅,但同时笔力苍劲,厚实而有质感。

清末书家沈曾植是一代碑学大家,图3-57这幅是他节临《爨宝子碑》:“在阴嘉和,处渊流芳。宫宇数刃,循得其墙。”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说《爨宝子碑》“端朴若古佛之容”。沈曾植的临作,便有这个意思。

图3-57 沈曾植节临《爨宝子碑》 j5aguijxIiRMuHiVtB55E1lce7q6XMRVLLAuw/dodZUKFIz5+/VZ1V9r2Kyfur/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