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魏晋以来

在魏晋以前,书法的载体有甲骨、青铜、简牍等,到了魏晋则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一个以纸为主要载体的时代。魏晋以来的日常书写,纸占据了绝对主角。除了纸,还有质地与之相近的绢、绫等。书写的文字内容愈加丰富多彩。

(一)公文

从文字内容看,魏晋以来的书法,公文仍然是常见的一块。

例如,我们熟悉的三国魏书家钟繇的楷书名作《荐季直表》(图3-19),是钟繇上呈魏文帝的表章。钟繇是当朝重臣,看到原山阳太守、关内侯季直罢官后生活困难,衣食不保,就请求文帝给他一官半职,让他继续为国效力,于是写了这一份表章。这件楷书是钟繇的小楷代表作,已经成为我们今天学习小楷的经典范本。

图3-19 钟繇《荐季直表》

(二)自撰诗词文章

公文之外,第二块内容就是书写者自己撰写的诗词文章。如“天下三大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轼的《寒食帖》,都是自撰自书合璧之作。

《兰亭序》(图3-20)是永和九年(353)兰亭雅集时,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在微醺的状态下,心手双畅,为众人的诗集写了这篇序文,所以《兰亭序》也叫《兰亭诗序》。

图3-20 王羲之《兰亭序》(局部)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图3-21),是颜真卿为堂侄颜季明作的一篇祭文。颜季明是颜氏家族的骄傲,可惜在“安史之乱”中壮烈牺牲,仅存颅骨得以安葬,颜真卿在极度悲恸中写下了这篇悼文。

图3-21 颜真卿《祭侄文稿》(局部)

苏东坡的《寒食帖》(图3-22),是苏东坡经历了“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到湖北黄州做团练副使,在黄州的第三个寒食节写的两首五言古诗。《寒食帖》几乎没什么涂改,可能不是最初的手稿,而是离开黄州之后再次抄录的,不过写得潇洒豪迈,很有“大江东去”词的气势。

图3-22 苏轼《寒食帖》(局部)

图3-23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资治通鉴》的残稿。虽是草稿,但均以小楷书就。黄庭坚看到《资治通鉴》的手稿后说:“余尝观温公《资治通鉴》草,虽数百卷颠倒涂抹,讫无一字作草。”可见司马光之严谨。就书法艺术本身而言,大有钟繇一路小楷宽博古拙的神韵。

图3-23 司马光《资治通鉴》残稿(局部)

(三)抄录他人诗词文章

除了自撰诗文,还有抄录他人的诗词文章成为书法经典的。例如王羲之小楷名作《黄庭经》(图3-24)。《黄庭经》是道教经文,书法史上还曾流传王羲之与此书作有关的一则轶事“应写黄庭换白鹅”。王羲之还有一篇小楷《东方朔画像赞》(图3-25),则抄录的是西晋文学家夏侯湛所撰之文。

图3-24 王羲之小楷《黄庭经》(局部)

图3-25王羲之小楷《东方朔画像赞》(局部)

王献之也有一篇小楷名作《洛神赋》(图3-26),文章出自曹植。这篇小楷,献之写得俊美飘逸,与曹植文章的意境多有相应。

图3-26 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局部)

诗文中,作为书法创作题材而被书写较多的,除了《洛神赋》还有《古诗十九首》、前后《赤壁赋》等。

如明代的书家陈淳,有行草《古诗十九首》(图3-27),六米多长的手卷,笔势流利,一气贯之。晚明的书法家张瑞图也写过《古诗十九首》长卷(图3-28)。张瑞图的书法在钟、王之外另辟蹊径,用笔好用翻折,转笔较少,所以字势呈左右横撑之态。清代傅山的《古诗十九首》(图3-29),是楷书册页。傅山以行草见长,他的楷书从颜体中化出,笔法则掺入行草笔意,大小长短错落有致,所以整体特别鲜活生动。

图3-27 陈淳《古诗十九首》(局部)

图3-28 张瑞图《古诗十九首》(局部)

图3-29 傅山《古诗十九首》(局部)

图3-30 赵孟頫书前后《赤壁赋》(局部)

图3-31 祝允明草书前后《赤壁赋》(局部)

苏轼的前后《赤壁赋》在元代以来,也成为常见的书写题材。如赵孟頫行书前后《赤壁赋》(图3-30),圆劲流美,从头至尾,每一笔每一字皆法度谨严,无一懈笔,是其精心之作。明代祝允明曾多次书写前后《赤壁赋》,图3-31此卷以狂草书之,是最精彩的一卷,放在整个中国书法史上也是数得上的草书经典之作。狂草在我们一般人的印象中,往往是字和字连带多、缠绕多,具有线条连绵之美;而祝允明则善用点,字形结构以简约为特色,很少有缠绕,所以极具跳跃感。

与祝允明同时代的书家文徵明精于小楷,也曾多次书写前后《赤壁赋》。我们看他这一件(图3-32),从落款中可知,前赋是他61岁所书,后赋是他86岁所书,前后相距二十五年。这二十五年,书风的变化也是很明显的,前者显得绚烂纤秾,后者显得洗练闲澹。

图3-32 文徵明小楷前后《赤壁赋》

图3-33 智永《真草千字文》(局部)

还有“三百千”的“千”——《千字文》,几乎是书法史上最常见的书写题材。《千字文》的编纂者,是南朝梁时的周兴嗣。隋代以来,《千字文》书作非常之多。

最著名的当数隋朝书家智永的《真草千字文》(图3-33),一行楷书,一行草书。智永深得王羲之笔法之妙。王羲之没有书法真迹流传至今,我们若是从智永《真草千字文》入手,再上溯王羲之的摹本和刻帖,也是一条学习书法的便捷路径。

图3-34 怀素小草《千字文》(局部)

图3-35(传)怀素大草《千字文》(局部)

图3-36 赵佶楷书《千字文》(局部)

我们再看怀素,有小草《千字文》(图3-34),也有大草《千字文》(图3-35)。他的小草《千字文》,散缓淡泊,好似不食人间烟火;而大草《千字文》则是激昂澎湃,很有“驰毫骤墨剧奔驷,满座失声看不及”(戴叔伦《怀素上人草书歌》)的感觉。

再看宋徽宗赵佶的《千字文》。他有楷书《千字文》(图3-36),也有草书《千字文》(图3-37)。他的楷书《千字文》,每个字3厘米左右,笔画极瘦细,而又极劲健,是其“瘦金体”的代表之作。他的草书《千字文》,写在描金云龙笺上,高31.5厘米,长达1172厘米,这么长的纸张,全幅长卷纸,而非拼接而成,由此可见当时造纸技术的水平之高。赵佶书此卷,兴致勃发,行笔迅疾,有一泻千里之势。

图3-37 赵佶草书《千字文》(局部)

图3-38 俞和篆隶《千字文》(局部)

图3-39 祝允明楷书《千字文》(局部)

书法家写《千字文》者实在太多。又如元代书家俞和以小字篆、隶二体写成(图3-38),俊秀清挺,颇有书卷气。明代的祝允明既有草书《千字文》,也有楷书《千字文》(图3-39)。此册楷书,是祝允明36岁时书,以颜体风格写成。前人说祝允明“于书无所不学,学亦无所不精”。这件楷书,亦是一证。

晚明书家徐渭有草书《千字文》卷(图3-40)。徐渭最欣赏米芾的书法,他赞美米芾的书写过程是“朔漠万马,骅骝独见”。我们看他这卷草书,潇散爽逸,较之米芾,更为纵横驰骋。

图3-40 徐渭草书《千字文》(局部)

还有隶书版的千字文(图3-41),书者王福庵,西泠印社的创始人之一。王福庵的隶书,结构喜欢掺入篆书字形,点画凝练厚实,行笔速度悠缓,由此呈现出静谧高古的意境。

图3-41 王福庵隶书《千字文》(局部)

书法的文字内容,常见的还有佛经。自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为传播需要,大量的佛经被译成汉语,不仅有经生抄写佛经,而且许多书法家也将之作为书法的书写内容。

经生写经,如隋人小楷《光瓒经》(图3-42),结构比较宽博,笔画厚重,行笔洒脱。又如唐人写经,有小楷《法华经》(图3-43)。此作结构严谨,点画交代得非常干净舒展,是抄经书法里的上品。

图3-42 隋人小楷《光瓒经》(局部)

图3-43 唐人小楷《法华经》(局部)

我们再来看看书法家们的佛经书作。图3-44是传为张旭所书的《心经》,草法精熟,潇洒自如。行书的这一幅《心经》(图3-45),是赵孟頫所书。赵孟頫是居士,写过很多遍《心经》。这幅行书,从《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最后部分的《心经》演化而来,但是赵孟頫笔法运用纯熟,直入“心无挂碍”之境。

图3-44 张旭草书《心经》(局部)

图3-45 赵孟頫行书《心经》(局部)

除了《心经》,还有《金刚经》也是常见的书写内容。我们看这一幅小楷《金刚经》(图3-46),是文徵明87岁时所书,用金粉写在深色的纸上面,一笔不苟,字字精神,毫无衰颓之气。傅山也有小楷《金刚经》(图3-47),他的小楷有钟繇的古拙,也有颜真卿的圆浑,写来轻松而宁静,值得细细品味。

(四)手札

手札,即书信,也叫“尺牍”“尺札”,因为所用纸张一般以一尺左右高为多,所以基本都是小字。手札是古代书法作品中最常见的样式,也是最能出得意之作的。我们挑几幅手札,看看文字内容。

如王羲之的《十七帖》,汇集了王羲之写给友人的二十九通信札。这一札叫《儿女帖》(图3-48),是给朋友周抚的。王羲之在信中谈到自己目前的状况:“吾有七儿一女,皆同生。婚娶以毕,唯一小者尚未婚耳。过此一婚,便得至彼。今内外孙有十六人,足慰目前。足下情至委曲,故具示。”大意是,我有七个儿子一个女儿,都是同一个母亲所生。现在孩子们的婚姻大事基本完成了,就还剩一个小儿子尚未结婚。等他结了婚,我就可以安心去你那里游玩了。而今我膝下有孙子和外孙十六人,这让我倍感欣慰。你对我情深意厚,我就把这些情况一一告诉你。

图3-46 文徵明小楷《金刚经》(局部)

图3-47 傅山小楷《金刚经》(局部)

图3-48 王羲之《儿女帖》

图3-49 欧阳修《灼艾帖》

图3-50 苏轼《啜茶帖》

再看北宋欧阳修的一通行草手札《灼艾帖》(图3-49),是写给一位正在担任学正的朋友。内容为:“修启,多日不相见,诚以区区。见发言,曾灼艾,不知体中如何?来日修偶在家,或能见过。此中医者常有,颇非俗工,深可与之论榷也。亦有闲事,思相见。不宣。修再拜,学正足下。廿八日。”从信中可知,这位朋友之前接受过中医的艾灸治疗,欧阳修认为艾灸是一门学问,值得深入探讨。

我们再看苏轼的《啜茶帖》(图3-50),是给朋友道源的一纸短札:“道源无事,只今可能枉顾啜茶否?有少事须至面白。孟坚必已好安也。轼上,恕草草。”苏轼此信,是想邀请道源来一起喝茶聊天的。文辞柔婉,书写的笔致也很细腻轻灵,与苏轼常见书作的阔扁丰腴大有不同。

图3-51 沈周致祝允明札

再看明代书画家沈周写给祝允明的这封行书信札(图3-51),文字内容为:“捧诵高作,妙句惊人,可谓压倒元白矣。健羡健羡。敬谢敬谢。但缠头之赠恐是虚语,所见者星银之犒耳。呵呵。草草附复,余容面悉。契生沈周再拜,希哲契兄先生。七月五日具。”沈周在此信中对祝允明给他写的文章大加赞誉,认为可以力压元稹和白居易,真是让人佩服不已;本来说要给祝允明丰厚的酬资,现在怕是一句虚语了,只能给他点碎银犒劳一下。

再看图3-52这封信札,用的是大篆,是晚清篆书名家吴大澂写给朋友潘祖荫的。两人都酷嗜金石收藏,潘祖荫曾多次向吴大澂请教如何学习大篆。吴大澂在大篆书法方面研究颇深,还曾以大篆书写过《论语》。这封信中谈到的,也是关于金石彝器的事宜:“夫子大人函丈:许假拓本,至感至感!以一日为度,不敢缓,当蒙鉴谅。所带五彝二鼎、《王伯姜鬲》,本未寄归,其余各器未及多带,亦自悔之。昨得残铜恐出伪造,乞再审定。敬叩钧安,大澂谨启。二十二日。”

图3-52 吴大澂致潘祖荫札 JTdjaXsK2OxljuLSSg6Ic/6n6KN6LOQsmle6tRcz/tRN1Z5XRlHw3qh+QFF/hM4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