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五体之美

篆、隶、草、行、楷,这五种字体,可以说是五个“大家族”。

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方面,同一种字体在不同书家的笔下会有个人风格的差别,比如我们常说“颜筋柳骨”,颜真卿和柳公权两个人的楷书在风格上各有特点。即使王羲之与王献之是父子关系,二人的风格也是有明显差别的。所以说五种字体其实是五个大家族,家族成员之间又各有差别。

另一方面,因为字体演变的过程很漫长,从初始到逐步成熟,最后到完全成形,比如篆书,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字形变化很大。又比如隶书这个家族中,既有秦隶和汉隶,也有汉代以后各个朝代的隶书。

草书包括章草和今草。“章草”是对早期草书的称谓,是最古老的草书,所以也可以说是“古草”;“今草”脱胎自章草,是在东晋王羲之时代发展成熟的草书。今草又包括小草和大草。小草是心平气和状态下写的草书;大草是兴起激越状态下写的草书,非常狂放,所以又叫狂草。

楷书家族里按类型分,有魏晋楷书类型、北魏楷书类型、唐人楷书类型。

行书家族主要包括“二王”以前的行书、“二王”一脉行书,以及颜真卿一脉行书。清代碑帖融合,行书又出现了新的风格样式,可称为碑帖融合的一脉行书。所以行书也是一个大家族。

五种书体各自的美感在哪儿呢?

比如说西周金文,它的美感在哪儿呢?西周金文同甲骨文一样,很有神秘感,它们是离自然物象比较近的一种文字样式:大大小小,参差错落,几乎看不出字和字之间的距离和痕迹。你很少能够看到这样一种上下左右完全融成一个整体的书法,而且竟然如此轻松自然、毫不费力,仿佛一个天成的作品(图2-35)。

图2-35 西周早期《作册申卣》铭文

到了青铜时代,篆书水平和金文铸造技术如此之高,真是太让人感叹了。天趣的美感达到了极致,看不出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就像阳春三月的花开在枝头,那样天姿烂漫。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有一段文字,这样描述金文的美感:“钟鼎及籀字,皆在方长之间。形体或正或斜,各尽物形,奇古生动。章法亦复落落,若星辰丽天,皆有奇致。”这段描述真是说到观者的心里了,让人觉得金文的美感特质确实就是如此。

相比大篆,小篆有一种婀娜之美。例如秦《峄山刻石》(图2-36),字形纤细秀挺,亭亭玉立,线条瘦细光洁,温润如玉。

小篆还有一种对称之美。对称之美在中国建筑中也很常见,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而在书法中,把对称感演绎到极致的书体就是小篆。

图2-36 秦《峄山刻石》(局部)

清代书家吴让之写的“松风水月”(图2-37),在运笔中稍微加入了一些提按动作,从而把小篆的婉约和婀娜之美很好地呈现了出来。他的篆书长宽比大约是2 : 3,近于黄金比例。写这种字时需要打格子,否则很难保持一整篇都这样的长宽胖瘦。

图2-37 吴让之小篆“松风水月”

未接触篆书之前,你可能会觉得它很遥远。接触了之后就会发现它其实离我们很近,即便我们不能辨识是什么字,只通过形体结构和线条质感也能感受到它的独特之美。

隶书的美感在哪儿呢?

图2-38 东汉《礼器碑》(局部)

图2-39 东汉《张迁碑》(局部)

从隶书开始,汉字笔画变得横平竖直起来,字势走向横向,往左右伸展。比如东汉时期的《礼器碑》(图2-38),横平竖直,撇捺开张,其捺画特别具有装饰性。这些字仍然具有篆书的对称感,但是它们借助于长波画和捺画,产生了一种飞动感,就像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飞檐。

《张迁碑》(图2-39)也是东汉名作,它凸显了横平竖直的字势,字字宽博,汉代艺术的博大气象于此得到充分体现。所谓“横平竖直”,不是说每个笔画都是水平状的,而是指整个字的势态。楷书的字势是斜势,左低右高。隶书不是,如果把隶书写成斜势,就不是纯正的隶书了,隶书整体的感觉就是横平竖直的。

清代的隶书名家伊秉绶把这种感觉演绎到了极致。他写的斋号“月华兰气之斋”(图2-40),横特别平,竖特别直,结构极其宽博,有一种建筑的宏大感;表面看似美术字,但是借助点的不同形态的微妙变化,而有几分俏皮的灵动。对于找不到隶书结构“横平竖直”势态的学书者,不妨去学一段时间伊秉绶,或许就能体会到隶书的字势特点。

再来看看楷书的美感。

图2-40 伊秉绶“月华兰气之斋”

魏晋类型的楷书带有行书笔意,很飘逸、灵动,极具动感,例如隋朝智永《真草千字文》里的楷书(图2-41)。智永是王羲之的第七世孙,他传承了王羲之的楷书笔法,所以他的楷书带有点行书笔意,这是晋人楷书的特点。

图2-41 智永《真草千字文》(局部)

魏碑类型的楷书特点又不一样,有一种雄峻清刚之气,它把刀感之美带到了楷书中。例如北魏《张猛龙碑》的碑额(图2-42),笔势宏伟峻拔,刀感呈现得淋漓尽致。起笔、转折都是三角形的,像刀切出来一样。

唐代的楷书法度严谨。比如柳公权的楷书(图2-43),每一个笔画都精致到位,每一个字的结构、布白匀齐,精神挺拔。

柳公权是这样,颜真卿是这样,欧阳询也是这样。唐代楷书家们都在追求一种理想的完美结构。很多书法老师建议入门写欧、颜、柳,其实是很难的,容易产生挫折感。所以我不太建议初学书法的人一上手就去学欧、颜、柳,这并不是说它们不美,而是对于初学者来说难度太大了,就好比一个人初学钢琴,从5级的曲目练起。若是从篆书或隶书入门,反而相对容易一些。

图2-42 北魏《张猛龙碑》碑额

图2-43 柳公权《玄秘塔碑》(局部)

我们再看行书。字体有动静之别,相对来说,篆书、隶书、楷书偏向于静态,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开始趋于动态,更加飘逸甚至飞跃起来。

我们常说的“龙飞凤舞”“行云流水”,经常用来形容行书之美。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图2-44),笔势翩翩,字字变化而灵动。而王献之的行书(图2-45),往往是行中带草,更加飘逸洒脱,整个章法都有一种动荡感,像要飞舞起来。

我们再看草书。草书和行书的美感比较相近。

前面我们提到,早期的草书称作章草,王羲之以今草知名,但也擅写章草,如《豹奴帖》(图2-46)。章草的一些笔画还带有隶书笔意。王羲之的《采菊帖》(图2-47)是今草,今草比章草要更加流畅。在草书领域,王羲之更大的贡献在于今草。他的前辈们写的主要是章草,到了王羲之,草书开始向今草方向演变,他和他的儿子王献之一起把今草发扬光大了。

到了唐代,狂草迎来了高潮,代表书家是张旭和怀素。

如怀素的狂草《自叙帖》(图2-48),先不要试图去认读每个字,先去直接感受这个作品带给你的整体感。书法的美感,直觉体验是最根本的。

图2-44 王羲之《兰亭序》(局部)

图2-45(传)王献之《地黄汤帖》

图2-46 王羲之《豹奴帖》(局部)

图2-47 王羲之《采菊帖》(局部)

图2-48 怀素《自叙帖》(局部) AOz9XHMSMmgu1poHpOe/fJlE26UCFUDcyne+2fWs2Zeezboc6GP3XJmMUslAJnt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