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五体的演变过程

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种字体出现的先后次序是怎样的呢?它们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呢?我们把五种字体的演变过程稍作一个梳理。

图2-7 商帝乙帝辛时期甲骨文

图2-8 商帝乙帝辛时期金文

(一)篆书

最早出现的是篆书。广义而言,甲骨文也属于篆书,是最早出现的一种。商代既有甲骨文,也有金文。甲骨文是用刀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而金文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由于出现在不同的载体上,即使是同一时期的文字看起来也是有差异的(图2-7、2-8)。

到了西周,金文发展到了顶峰,铸造水平最高,文字也开始变长。

下面是西周的《保卣》铭文。保卣是一种用于盛酒的酒器,盖(图2-9)和器(图2-10)上都铸造了文字。许多字的写法跟我们现在很相似,例如开头的“乙卯”两个字。其后出现的“王”“令”“保”三个字,也与今天的字大体相似。器上的文字内容和盖上是一致的,字口是凹陷的阴文,把它们分别用宣纸拓出来,就成了黑底白字的拓片了。

图2-9 西周《保卣》铭文(盖)

图2-10 西周《保卣》铭文(器)

西周时期的《毛公鼎》(图2-11),是周宣王(?—前782年)时期的一件宗庙礼器(祭器),在目前所见的青铜器铭文中篇幅最长,接近五百字。

篆书的范畴,除了甲骨文、金文外,还包括小篆。小篆是秦统一文字后出现的,有《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等。从西周金文到秦代小篆,文字经历了一个大变化,变化的轨迹可以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公簋》和《石鼓文》中得到印证。

从西周时期的《毛公鼎》铭文(图2-12),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公簋》铭文(图2-13)、《石鼓文》(图2-14),再到秦朝统一文字时的《泰山刻石》(图2-15),这几件里程碑式的书法作品大致反映了几百年间从金文逐渐演变到小篆的过程。这个演变过程中发生的字形变化可以概括为:1.字形结构简省;2.线条变细,“块团”消失;3.圆弧线减少,直线增多;4.字形的外轮廓逐渐趋向齐整规则的竖长方形。

图2-11 西周《毛公鼎》铭文

图2-12《毛公鼎》(局部)

图2-13《秦公簋》(局部

图2-14《石鼓文》(局部)

图2-15《泰山刻石》(局部)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什么要统一文字呢?因为当时六国(齐、楚、燕、韩、赵、魏)的文字有些彼此相近,有些则差别较大。如果没有统一的文字,各地之间相互交流是很困难的,不利于中央政权的统治。就像今天我们使用的语言,全国各地有好多方言,尤其在南方一些山区,一个村里就有一种方言,所以要有普通话,用以破除交流的障碍。秦代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均出于同样的目的。

今天我们使用的文字,主要从秦系文字演变而来,因为秦统一文字的时候,是以秦系文字为“主心骨”的。

秦统一文字后,篆书这一书体就基本定型了。汉代以来,篆书这一体的发展变化,更多的是书法风格的变化,可谓“虽有量变,但未有质变”。

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看,秦代以后在篆书一体上成就最高的是清代。清代因为考据学和金石学的兴起,投身于篆书文字研究的书家很多,各种审美观念在篆书中得到高度体现,篆书走向抒情达意的“心画”,由此树立了一座新的高峰。

(二)隶书

图2-16 秦篆书《泰山刻石》(局部)

那么从篆书(图2-16)到隶书(图2-17),这么大的差别,是怎么演变的呢?有些人可能会以为隶书是在秦始皇统一文字后,从小篆演变而来,是从汉代开始的。其实不然,隶书确实受到过秦小篆的一些影响,但是它在小篆之前,早在先秦就开始萌芽了。

图2-17 东汉隶书《曹全碑》(局部)

1979年,四川省青川郝家坪50号墓出土了秦地《青川郝家坪木牍》(图2-18),为战国晚期秦武王二年至四年(前309年—前307年)的手迹,被视为目前可见的年代最早的古隶,即隶书的早期形态。如其中的“月”“己酉”“三”等字,与同时期的篆书写法不一样,是隶书的写法。

图2-18《青川郝家坪木牍》(局部)

1975年湖北发掘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图2-19),是战国晚期至秦统一初期的文字,从字形特征看,也属于“古隶”。

图2-19《云梦睡虎地秦简》(局部)

在秦朝,篆与隶是同步使用的。如“羊”“人”“亦”“者”这几个字(图2-20),既有篆书,也有隶书。又如秦时(有人认为是秦昭王时,也有人认为是秦始皇时)有一个叫“泠贤”的人,有两方印章,一方是隶书体(图2-21),一方是篆书体(图2-22)。

图2-20 篆与隶同步使用

图2-21 隶书印“泠贤”

图2-22 篆书印“泠贤”

从篆书演变到隶书的过程,学界叫它“隶变”。为什么会发生隶变呢?西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说:“隶书者,篆之捷也。”就是在日常书写过程中,很自然的一种快写,篆书写快、写潦草了,字形就开始变化了。这个过程有点类似同学们写作业时,经常是写着写着就潦草了,一潦草,字形就简省了,很多笔画也就不全了。

从篆书向隶书的演变过程中,字形发生了哪些变化?主要有:1.简化;2.字形变得方正;3.笔画以横平竖直为多,平的平、直的直,弧形线减少,斜向线也减少。

到了西汉,隶书愈加成熟,取代了小篆的地位,成为日常使用的主要字体。

《马王堆帛书》(图2-23)是西汉早期的隶书,写在帛上而字形犹有篆意。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的西汉中期竹书《老子》(图2-24),隶书的主要特征--横平竖直的字势和“翘檐式”的捺尾也已成熟,很见飘逸飞动之势。

图2-23《马王堆帛书》(局部)

图2-24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局部)

安徽天长汉墓出土的西汉中期简牍(图2-25),也是隶书。它的横画、捺画都极其夸张,装饰性特别强。行笔如此夸张,我们可以想见书写者挥毫时的痛快和洒脱。我们在笔记本上写字,有时候也会把某些笔画拉得很长,为什么?因为在拉长的一刹那感觉很痛快!古人也一样,人同此心。

图2-25安徽天长汉墓出土西汉中期简牍(局部)

(三)草书

从篆书到隶书,随后出现的是什么字体呢?

我们仍然借助出土的简牍来解答。上面提到的安徽天长汉墓出土的西汉中期简牍,正反两面都写了字,正面的文字主要是隶书,而写到背面的时候,变得潦草起来了,有些字的形体明显接近草书了(图2-26)。

图2-26安徽天长汉墓出土西汉中期简牍(背面)(局部)

篆书的快写催生了隶书,隶书的快写催生了草书,正如萧衍说:“昔秦之时,诸侯争长,简檄相传,望烽走驿,以篆、隶之难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书,盖今草书是也。”(《草书状》)

在西汉晚期,除了隶书简,同时也出现了很多草书简。图2-27是江苏连云港尹湾出土的西汉草书简的一个局部,释文为“然而大怒张目阳(扬)麋(眉)口遂相拂伤亡乌”。所以,在隶书之后出现的是草书。这与很多人预想的不一样,很多人以为草书的出现是在楷书、行书之后,这是对文字和书法发展历史的误解。

草书虽然起初是由快写、潦草而来,但是逐渐地就约定俗成,形成了一套草书字形符号,即草法。草书的字形比隶书简省得多,所以没有学过草书的就难以识读。我们看敦煌马圈湾出土的西汉至新莽简牍的一个局部“到,责未报闻,可写下,其奉以从事,不愿知指”(图2-28),这些字对没有学过草书的人来说几乎就是“天书”。今天的我们要想学好草书,首要的任务就是“认字”——识草。

图2-27江苏连云港尹湾出土西汉晚期简牍(局部)

图2-28敦煌马圈湾出土西汉至新莽简牍(局部)

(四)行书与楷书

从篆书到隶书,从隶书再到草书,那么草书之后又是什么呢?行书还是楷书?

我们看湖南长沙东牌楼出土的东汉晚期简牍(图2-29)。这个简牍比上面的草书简好认,虽然有点隶书的感觉,但它不是隶书,已经偏向于“行书”了,例如“复”“欲”“诣”“会”等字。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把字形再规整一下,就类似于“楷书”了。

图2-30是三国时期的《朱然名刺》,其功能类似于现在的名片。这样的书法尽管还有些隶书的笔意,但是更多偏向楷书了。

三国时魏国的钟繇,被称作“楷书之祖”,因为他把楷书进一步规整化了。尽管已经规整化,但是钟繇的楷书(图2-31)跟我们通常对楷书的印象还是有差别的,它还带着一些隶书的笔意和形体,扁扁的,同时也带着行书的“潦草”笔意,这是早期楷书的特点。

图2-29 湖南长沙东牌楼出土东汉晚期简牍(局部)

图2-30 三国吴《朱然名刺》

楷书发展到王羲之、王献之,便与我们对楷书的惯常印象基本吻合了。下面三幅楷书,左边是钟繇的《贺捷表》(图2-32),中间是王羲之的《黄庭经》(图2-33),右边是王献之的《洛神赋》(图2-34)。跟王羲之相比,王献之更媚一些,钟繇更加质朴一些,而王羲之则在中间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早期的楷书显得质朴无华,越往后越妍美秀媚。“古质而今妍”,尽管质朴听起来好像很不错,但一般大众还是比较喜欢妍美。我们今天对楷书的审美和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时代建立的。

现在,我们把五种字体的演变过程稍作小结:最先出现的是篆书,随后发生“隶变”,出现隶书;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变出草书;草书之后是行书和楷书。行书和楷书,孰先孰后?学界是有争议的,有些学者就主张楷书在行书之前。之所以有争议,是因为楷书与行书出现的时间实在太接近,难以明确划分。

郭沫若在《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中说:“篆书、隶书各随着时代的进展,相继而走下舞台,不为一般所通用,但作为艺术品和装饰品,它们依然具有生命力。今天的书家照旧可以写篆书、隶书,或者临摹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章草、狂草、历代碑帖,只要具有丰富的艺术性,便可以受到欣赏,发挥使人从疲劳中恢复的作用。这是中国文字具有的特殊性。”

图2-31 钟繇《荐季直表》(局部)

图2-32钟繇《贺捷表》(局部)

图2-33王羲之《黄庭经》(局部)

图2-34王献之《洛神赋》(局部)

今天这个时代,跟郭沫若所处的时代又有所不同了。我们这个时代,书法更谈不上实用性了。我们今天练习书法,主要是为了艺术审美和陶冶情操。在今天这样一个电子化、数字化的时代,还可以有那么一方书桌,通过书写来意与古会,体验毛笔在纸上书写的美妙感觉,是很奢侈的,也是难能可贵的。热爱书法的人,书写与生活融合,一本帖、一支笔,就能拥有一片澄怀味道的小天地,自我醉心不已。 Qo6Fe5q/hqIXPaQN+NyoZMK9e49KSwljHq1nxrGmCZQ/SoyZ9DVoOzsy+SX6QL6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