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轮专家调查发现:“兰州会议”之后,高等理科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的作用,分别是:①高等理科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基础作用更加突出;②促进了工科、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等其他学科的发展;③促进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培养了国家急需的应用型人才;④提升了我国公民的整体科学素质。第二轮专家调查显示:70%~80%的专家赞同以上四个方面的作用;不同专业学科、不同行政职务的专家态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他群体间的差异不显著。
就“高等理科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在第一轮调查中,专家意见的分歧主要表现在“理论地位作用”和“实际地位作用”的差别上。第二轮专家调查发现:无论是理论上(79%的专家认同)还是实际上(52%的专家认同),高等理科教育的作用和地位都变得更加重要。但是,从上述比例也可以看出:高等理科对社会发展的理论地位和作用与实际地位和作用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
同时,专家们也指出了高等理科教育面临的一个严峻的核心问题:高等理科教育过于强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原始创新不足。第二轮调查显示:83%的专家同意该观点。群体间的差异主要来自专业的不同。
第一轮专家调查显示:高等理科资源配置的问题目前主要集中在“不同高校之间的经费投入不均衡”“经费分配到教学环节的比例过低”“国家对高等理科的经费投入增长缓慢,总量仍然不足”“经费使用和管理制度存在诸多弊端,导致使用效益低下”“实验教学设施和条件严重不足”“应该加强对不发达地区的理科建设投入”等六个方面。在第二轮调查中,对“不同高校之间的经费投入不均衡”“经费分配到教学环节比例过低”认同的比例约为90%;80%的专家同意“国家对理科经费投入增长缓慢,总量不足”“经费使用和管理制度存在诸多弊端,导致使用效益低下”;65%的专家认为“应加强对不发达地区的理科建设投入”“实验教学设施条件严重不足”。
调查显示,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教师队伍存在结构性问题,教师教学激励机制不足,教师培训和发展不足。其中,教师队伍缺口的突出问题是:“具有实践教学经验的师资不足”“新办院校中师资不足”“助教、实验教学等教辅人员比例过低”“具备行业经验的教师缺乏”。在第二轮调查中,专家对以上问题的认同比例均达81%以上。60%的专家对“基础理科课程师资匮乏”持非常同意或同意观点。
83%的专家认为:“教师重科研轻教学。”质性研究的数据分析发现:教师激励面临的最主要的挑战就是“科研指挥棒”的作用,国家和学校各个层面对教学的激励严重不足。国家级的精品课程、精品教材等教学成果奖等方面的立项,无论覆盖面、投入力度、频率,还是激励效果,都远远低于科研立项。教学系列职称评审在学校层面的开展力度和激励效果也不容乐观。
教师发展也是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81%的专家认为,理科教师的入职培训和继续教育不足。数据显示,师德师风问题并不是突出问题,仅有37%的专家认为“不良师德师风问题突出”。
在院校和专业规模问题上,专家们意见存在的主要分歧在于:所属专业全国理科本科人才规模合理性和所在高校本专业本科人才规模合理性。在“所属专业的全国人才培养规模是否合理”的问题上,42%的专家认为规模合理,41%的专家认为规模过大,仅8%的专家认为规模过小。但是,在“所在高校的理科本科培养规模是否合理”的问题上,大部分专家(65%)认为规模合理,15%的专家认为规模过大,18%的专家认为规模过小。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扩招之后,各方面利益主体关注的重点,也是本次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课题从生源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两个方面分析高等理科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和挑战。
高等理科本科教育目前所取得的人才培养成效得到了专家们的认可。第二轮专家调查数据显示:约三分之二的专家同意“高等理科本科毕业生在工程、经济、社会科学等行业中发挥重要作用”“高等理科教育培养了大量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的优秀人才”。然而,数据同时显示:我国高等理科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还面临严峻挑战。多数专家对于高等理科教育质量提升的趋势并不完全认同。仅47%的专家同意“高等理科教育质量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其中,校级领导认同的比例最高(64%),无职务教师认可度最低(16%)。
本节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对高等理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人才培养原则、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科研训练和理想信念教育。
“兰州会议”提出了“十二字”的培养原则——“保护基础、加强应用、分流培养”。第一轮专家调查结果显示:理科专家们在这一问题上有一定的分歧。62.7%的专家认为不需要调整,32.5%的专家认为需要调整,4.8%的专家认为不好判断或无建议。
因此,第二轮专家调查设置了人才培养原则调整的具体问题。93%的专家同意“应该进一步强调基础的重要性”,87%的专家认同“应该提倡分层、分类培养”,85%的专家认同“现阶段应该从人才自身发展的角度提出培养原则,强调激发兴趣,尊重选择”,67%的专家同意“应该弱化应用功能,提倡‘注重应用’”的观点。群体之间的差异主要源于专业和行政岗位的区别。
在第二轮调查中,95%的专家认为当前高等理科教育模式存在“盲目攀比跟风”的问题,93%的专家认为“目前理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单一且比较僵化,存在培养模式趋同”的问题。81%的专家认为“行政部门对于高等理科教学干预过多”,74%的专家认为“国家对专业方向的统筹过于严格,学校不能自主发展培养模式”。
82%的专家认为当前“高等理科教育课程设置单一,院校明显趋同”。68%的专家认为“当前理科专业课程知识内容陈旧,学科前沿融入性不够”;54%的专家表示“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47%的专家同意“以就业为导向增设的课程数量偏多”;45%的专家认为当前“理科教育过度强调基础理论教学,忽视应用教学的开展”。
专家调查询问了专家所在专业的本科教育课程总学分数情况。数据显示:专家所在高校的学分总数均值为165学分。65%的专家所在高校的总学分集中在150学分至180学分之间。22%的专家表示,其所在学校专业规定的本科毕业总学分数超过180学分。学分总数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院校类型的差异上:高校研究性特征越强烈,学分总数越低;交叉理科的学分总数最高;专业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82%的专家认为,所在院校专业规定的本科总学分数合理。
在第二轮专家调查中,91%的专家同意“当前教学方法重知识的传授胜过对学生自主探讨的重视和实践”。其中,“985”院校专家同意的比例相对较低(87%),“211”院校和其他类型院校的专家同意比例高达94%。重知识传授轻启发探究的教学方法在应用理科中尤为突出。质性研究数据也发现:“满堂灌”等讲授教学方式在理科本科生教育中仍然比较普遍。部分案例院系采用“改革教学评价方式,增加过程性考核”“视频或动画展示科学现象的动漫式教学”“虚拟仿真实验改革教学手段”等,对提升学生专业兴趣起到了较为良好的教育效果。
理科专业的实验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在于“实验条件和人员的投入不足”(76%);其次在于“实验教学的设置缺乏系统性,尚需整合优化”(68%);58%的专家赞同当前实验教学“过分强调开放与创新性实验教学,缺乏对学生基本的实验操作训练”。同样,也有超过一半的专家指出“当前实验教学与理论学习脱节”的问题。因此,实验教学研究中需要关注实验教学的充足性、关联性、系统性和创新性四个方面的问题。
在第二轮调查中,75%的专家认为目前“本科科研训练流于形式,通过毕业论文进行的科研训练质量难以保证”。
在第二轮专家调查中,92%的专家认为当前“高校规定的公共政治课课时较多,应适当减少”。质性调研数据显示,公共政治课的关键问题不仅仅是课时的多少,而在于是否采用了真正有效的教育模式。通过数据我们发现,我国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存在两难问题:一方面,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对公共政治课的“抱怨和指责”;另一方面,专家调查和案例访谈数据又都显示:理科教育工作者普遍感觉到理科学生的学习动机、成就动机层次偏低,缺乏远大理想、信念和抱负。目前高等理科教育急需提高学生的理想、信仰教育,增强学生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一个“如何真正触及学生灵魂”的问题。正如一位专家所说:“公共政治课程……授课方式、内容、要求需深度改革。”(ID290)
案例调查发现,部分高校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发展出了一些初见成效的思想政治、道德信仰发展的教育模式。比如,专业课教师“课前插播5分钟正能量小课件”,部分高校“大学思政课四年点续设置”等尝试,都取得了较为理想的育人效果。这些模式设置的基本思路在何种程度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所产生的育人效果如何通过严谨的科学研究进行验证?实践中是否还有更多的有效教育模式产生?这些模式的可推广性如何?如何完善?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