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最乐观的预言家,在40多年前,也无法想象到贫弱的中国将如此漂亮地完成工业化的中期进程,更无法想象中国从工业化迈向智能化的迅速转型所引发的全球瞩目。从物质匮乏、食不果腹的落后国度到如今的制造业大国,真是沧海桑田。
几十年来,我一直近距离追踪、关注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从珠三角到长三角再到其他地方,目睹企业家们砥砺奋进,真是感慨良多。华为、海尔、格力……在中国的大地上一下子涌现出这么多优秀的企业,这种成就举世罕见。40多年来筚路蓝缕,这其中蕴含的力量,让我始终乐观地相信,即使未来的道路再艰巨,一切也都是可能的。
自豪的同时,清醒的认识就更显难得。虽然中国制造业的规模上去了,制造业大国名不虚传,但从多方面来看,我们还处于第三梯队,不可盲目自大。我们的品牌基础还很薄弱,还有很多品牌走不出去,还有很多纠纷争议甚至质疑,中国品牌建设未来的道路还很长。
我同意本书的分析,当前中国企业品牌与中国经济总量并不匹配,其原因主要在于四个方面:全球化导致生产和品牌的分离;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使企业缺乏打造全球化品牌的动力;中国文化和全球主流文化的差异性;企业品牌意识的淡泊和品牌战略的长期滞后。
目前中国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在这场转型中,中国企业亟需弥补品牌短板,造就更高层次的发展模式。
一个国家的产品和企业的品牌,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个国家的形象和性格。一个国家的产品和企业品牌,生于斯长于斯,所立足的土壤和吸收的养分是有独特性的。中国企业品牌的独特性体现在很多方面。中国的市场是巨大的,14亿人的消费能力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国内市场,这既是一个基本的市场,又是一个避风港。我们既要发挥国内市场的优势,还要有世界胸怀,勇于走出去,把企业的形象推向全世界。此外,中国市场还有些独特的情形,包括消费阶段、政商关系、产权意识等,这是我们企业成长的环境,与国外的环境可能有很大区别,乃至价值观也时有冲突。中国的品牌走向世界,要有一个主动识别、改善与融入的过程,这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
40多年品牌建设的巨大成就,有很多经验可以总结,其中,设计师勇于探索、发扬民族文化的自信,企业家的广阔视野、敢于放权的魄力和决心,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正是在这样信任与宽松的氛围中,经济和社会才涌现出惊人的活力,企业家精神才得以充分发挥,结出了璀璨的果实。当前,中国的品牌建设虽然面临着国内外严峻的形势,但是,梅花香自苦寒来。很高兴看到当前决策层所表露出来的决心,企业家的地位、荣誉得到空前重视。我相信,中国企业的春天正在走来。
作为一名教师和研究者,一方面,我要同企业家一道,只争朝夕地去做,去创建,去发展;另一方面,很多事又急不得,有很多功课要补上,有很多经验要总结。路要一步一步地走,问题要一个一个地解决。在这个阶段,借鉴美、英、法、德、日等经济强国的产业发展与品牌成长之路,研究中国企业品牌的现状,总结经验,明确目标,形成共识,正是本书所做的工作,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陈春花
北京大学王宽诚讲席教授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