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从工业革命说起

有一种观点认为,区块链将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技术。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代表性技术是电力的发明与应用,第三次工业革命因互联网、生物与航空航天等技术而澎湃。

前三次工业革命浪潮各有发源地与主导国家:英国引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美国和德国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接着又主导了第三次工业革命。

有些国家虽然不是工业革命的引领者,但在每次工业革命发生后,都能很快追赶上发展趋势,而另一些国家则被远远甩在后面,甚至有些国家至今还没有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这就是国家间存在差距的原因。

乐观者们认为,中国目前的区块链技术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至少在专利拥有量方面已经超过美国。也许,第四次工业革命会由中国引领。

第一节 前三次工业革命,让世界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人们今天能看到的各种壮观景象,如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庞大的购物中心、巍峨雄浑的古建筑、飞架南北的桥梁,以及各种现代化的工具,如舒适的小轿车、飞驰而过的高铁、腾空而起的飞机等,无论如何追根溯源,都离不开前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其中大多数成果都来自这三次工业革命的孵化与促成。

1. 第一次工业革命

从时间上看,一般认为,第一次工业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在英国发轫,标志性事件是蒸汽机的发明,它使机器大生产成为可能。随后,众多用于劳作的机器得以发明及推广应用,机器大生产在部分领域里代替了手工劳动,生产效率得以明显提高,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

不仅如此,机器生产的出现使工厂陆续出现,逐渐取代了原来的手工作坊,一个以工厂为主角的商业时代浮出水面。

从领域来看,工业革命首先在手工业最为发达的棉纺织业露出端倪。

1733年,机械师凯伊发明了“飞梭”,织布的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织布,需要两个人配合,有了飞梭之后,一个人就能完成织布工作,不仅效率提高了,织的布还比以前更宽。但是棉纱又供应不上了,这时人们迫切需要新的机器来提高纺纱的速度,以提供更多的棉纱。

直到1765年,纺织工人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才解决了这一问题。发明的大门一旦打开,就再也不可能关上。之后,在棉纺织业中出现了更多的机器,如螺机、水力织布机等。到1800年,英国的棉纺业基本实现机械化。

与此同时,在采煤、冶金等许多工业部门,也都陆续出现机器生产。

但是,这段时间,纺纱机、织布机等多由水力驱动,工厂要建在河边,受到河流水量的影响,生产不太稳定。

里程碑的事件发生在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汽机在这一年被投入使用,先是用来为纺织机械提供动力,之后在各个行业推广,继而引发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从此进入蒸汽时代。

随后,蒸汽动力机器出现在许多个行业里。如美国人富尔顿制成的以蒸汽为动力的汽船;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并在1825年试车成功。他亲自驾驶一列火车,该火车有34节小车厢。

到1830年,英国整个棉纺工业完成关键性的转变:从工场手工业进化到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机器大工业。

又过了大概10年,也就是1840年前后,在英国的绝大多数产业里,大机器生产基本上取代了传统的工场手工业生产,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正是这一年,英国发动对中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派舰船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海口。

这个时候,工业革命才从英国向西欧大陆、北美地区传播。法国是最早受到工业革命影响的国家之一,经历了与英国相似的变革进程,比如先是纺织工业部门大量使用机器,之后在钢铁、铁路、煤炭方面发力。

以原棉消耗量为例,1808年是8000吨,到1870年,增加到5.9万吨。纱锭方面,1834年法国才250枚,到1877年增加到500万枚。蒸汽机方面,1818年时只有100台,到1847年增加到5000台。铁路方面,1850年共修了2915千米,到1871年实现15544千米。再看钢铁,1851年产生铁44.6万吨,1870年上升到117.8万吨。

之后,法国工业革命深入发展,政权逐渐从金融资产阶级转入工商业资产阶级手中,民众从商热情高涨。19世纪60年代,法国改行自由贸易政策,加上海外殖民地的扩张和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对外贸易急剧增长,各项工业生产指标大幅上升。重工业与轻工业同步发展,中小企业占比较大,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美国是另一个收获颇丰的国家,涌现出许多的发明成果,如砸棉机、缝纫机、拖拉机和轮船等,几乎跟法国同时完成工业革命。

一个特别的现象是,在美国,北方商品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先进的生产方式与技术传播到各地,冲击着旧制度,而南方的蓄奴州却无法跟上北方的生产节奏,南北分化越发严重,埋下了美国南北战争的种子。

与此同时,德国虽然政治局面四分五裂,但工业革命在纺织业、冶金、采煤、农业化学和铁路运输等领域依然有一定程度的进展。

德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起步于轻纺工业,后来转向铁路、钢铁等重工业部门。早在1827年,德国人就开始修建从林茨到布德威斯之间用马作牵引的铁路,而用蒸汽动力作牵引的铁路,直到1835年之后才开通。有意思的是,其中几年时间里,德国铁路建设一直是私人企业唱主角,多条铁路线都有私人投资。

同步于铁路建设,德国的钢铁、煤炭与机器制造工业表现出色,19世纪40年代中期,全德国已建成20条铁路。在19世纪以前,德国的煤炭资源很少得到利用,冶铁业一直采用木炭熔矿和手工操作的古老方式。到1847年时,在普鲁士的227个熔铁炉中,已有32个使用煤炭进行冶铁。整个过程来看,1820年,德国的煤产量仅120万吨,1830年也才140万吨,但1840年猛增到260万吨,1850年更是增加到670万吨。生铁产量从1823年的4万吨,增长到1850年的21万吨。

不过,在1848年欧洲革命之前,德国的工业革命受限于封建力量的束缚,没有铺开,农奴普遍存在,工业中占主要地位的还是工场手工业与分散的小手工业,工人占劳动人口的比例很低。

以1848年作为分水岭,德国政府加速解除农民的封建义务,绝大多数农民获得自由,从德国东部的农业区流动到西部的柏林地区、工业城市和新兴的鲁尔工业区,逐步满足了机械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工业开始高速增长。

在1850—1870年前后将近20年的时间里,德国多个地区完成工业革命,工业发展速度超过英法等国。德国开始逐渐向国外输出机器、金属制品、煤炭、棉布和化学产品等,其蒸汽动力从1850年前后的26万马力,增加到1870年前后的248万马力,增幅超过8倍。

到1870年,德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已经达到13%,超过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法国所占的10%。同期,英国和美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32%和23%。

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后才影响到俄罗斯、日本等国家。也是在19世纪中期前后,俄罗斯、日本等国家才迈上了工业革命的道路,至此世界工业强国的版图基本确定。

在欧美国家纵横驰骋于工业革命之时,中国的工业化却尚未起步,更糟糕的是,当时的清政府面临工业强国的排挤和压制。代表性的事件是英国对中国连续发起两次鸦片战争,均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洋务派才开始掀起所谓“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逐步引进西方的技术与设备,创办近代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并筹划海防,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

2. 第二次工业革命

从行业角度看,如果说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发生在纺织和冶金这两个传统行业,那么,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创造了许多新的产业。

从动力角度来看,第一次工业革命用蒸汽动力代替了人力和畜力;第二次工业革命则用内燃机和电动机代替了蒸汽机。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简单来讲,就是发电机、电动机逐步投入使用。19世纪60年代后电气时代的大门被打开,并且在这一阶段出现了垄断组织,商业文明被重新书写。

事情要追溯到1866年。当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制成了发电机。几年后,交流电动机问世,从此,电力在工业领域得以应用,并逐渐取代了蒸汽动力。在电力发明后,一系列与电有关的机器陆续出现,比如美国人贝尔发明电话;意大利人马可尼试验无线电报取得成功;爱迪生发明电灯……在众多电气设备的推动下,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可能有人要问,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不是已经有电动机了吗?早在1834年,德国的雅可比确实曾经做出了电动机,美国的达文波特也曾制造出驱动印刷机的电动机,不过商业价值不大,当时并没有被广泛应用。直到1870年,比利时工程师格拉姆发明了直流发电机。这种格拉姆型电动机被大量生产后,生产效率有所提高,而当时德国的西门子制造了更好的发电机,能够驱动电车。真正的改变是从尼古拉·特斯拉开始的,他发明了交流电,并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交流电动机,电力的应用范围才真正得以扩大。这位大师级人物,在1895年曾为美国尼加拉瓜发电站制造了发电机组,此电站里一共运用了他的9项发明。此外,他还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艘无线电遥控船,发明了X光技术等。

这一阶段的变革并不仅是电力的使用,还有另外一项标志性的技术,那就是内燃机的发明。内燃机先是以煤气作为燃料,后来进一步完善,以汽油为燃料。它被视为第二次工业革命里电气之外的另一项核心创新。

据史料记载,内燃机是德国人奥古斯塔·奥托于1879年发明的。内燃机引发了交通运输的革命,6年后的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制造了第一台用内燃机驱动的新型交通工具,它就是汽车。又过了12年,德国的另一位工程师狄塞尔研制柴油机并取得成功。柴油机的输出功率大,可以用到船舶、火车和载重汽车上。

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在北卡罗来纳州进行了世界首次带动力的飞行,他们操控的是自己制造的“莱特飞行者”双翼飞机,这标志着人类向空中进发的交通运输新纪元的到来。

总的来讲,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和内燃机等基础技术为支撑,诞生了一些关键的发明成果:电灯、电话、电扇、冰箱、电报、洗衣机、电车、汽车、飞机、拖拉机、塑料制品、人造纤维、洗浴制品、火药和化肥等。

经过二次工业革命几十年的影响,社会各个领域发生的变化相当明显:世界工业产量在1850—1870年增长了一倍,在1870—1900年又增加了2.2倍,其中,重工业增长特别迅速,美英德成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

另外,在这段时期,少数采用新技术的企业,逐步挤垮技术落后的企业。同时,在竞争中壮大起来的少数规模较大的企业之间,就产量、产品价格和市场范围达成协议,形成垄断组织。

垄断最初产生在流通领域,如卡特尔、辛迪加等垄断势力,后来又深入到生产领域,产生托拉斯等垄断组织,大量的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在少数大资本家手里。

摩根、洛克菲勒两大银行集团垄断了美国的银行业;德国的钢业联盟和铁业联盟,垄断了全国钢铁产量的98%;英国的盐业联合公司垄断了91%的食盐生产;法国的亚麻辛迪加垄断了90%的麻织品生产……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阶段。

垄断组织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有利于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一定程度上有可能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改善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这种组织天生贪婪,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阻止了创新力量的崛起,甚至干预了国家的经济与政治,跨出国界,从经济上瓜分世界。

两次工业革命在某些方面的区别是明显的,比如各种技术与机器的发明者,原来的主角是工匠与技师,后来变成了科学家与工程师;前者的发明依靠实践经验总结,后者借助科学研究;之前是英国做老大,后来是美国与德国称雄,很多发明都是这两个国家的工程师们研究出来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从棉纺织起步,而第二次电力领域是发轫地。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欧美国家继续热闹,而中国在这一时期遭遇的危机加重,经历了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根本谈不上跟进工业革命的节奏。

3. 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技术信息化、数字化。从计算机的发明到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社会生产效率以指数级的增长速度提高,人们相隔几千千米,却可以在网上进行实时交流;人们能够将几千兆的东西存储在网上。

如果要想超越互联网带来的变革,估计只有依靠下一轮技术革命,也就是第四次工业革命。

在本轮工业革命中,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相继浮出水面,还有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多领域的变化让人惊叹。

(1)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世界进程

第三次工业革命大概是在1950年前后开始,到1980年后进入高峰。这次革命甚至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子能的发明,时间是1938年。当年,德国科学家奥托·哈恩用中子轰击铀原子核,发现了核裂变现象。同时,美国紧紧跟上,到1942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成功启动了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原子能电站、核动力破冰船等相继问世,原子能在多个领域开始应用。

其次是空间技术的进步。虽然1926年美国物理学家戈达德制造并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火箭,但是直到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才标志着空间时代的正式开始。之后的美苏争霸使空间技术迅猛进步。苏联用“月球2号”卫星把物体送上了月球,令美国人瞠目结舌。更让人震惊的是,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在1961年乘飞船进入了太空。美国随之实施规模庞大的登月计划,并且在1969年实现了人类登月。

在人类登月之后,航天飞机被纳入科技攻关。当时主要以美国为主导,苏联紧跟其后。1977年,美国成功试验世界上第一架航天飞机“企业号”,4年后成功进行了载人发射,共有7名宇航员进入太空;之后又相继研制出了奋进号、发现号等机型。随后跟进的是苏联,1988年成功推出“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不过只进行了一次无人实验发射。

这个时期惠及全人类、影响到大多数人生活的成果应该是电子计算机技术。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名为ENIAC的电子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投入运行。它使用了17 468个真空电子管,耗电174千瓦,占地170平方米,重达30吨,每秒可进行5000次加法运算。

虽然它的功能还比不上今天最普通的一台微型计算机,但在当时它已是运算速度的绝对冠军。之后,数学家冯·诺依曼提出两个重大的改进理论,一个是电子计算机应该以二进制为运算基础,另一个是电子计算机应采用存储程序方式工作。他认为计算机的结构应由五个部分组成: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装置和输出装置。

直至今天,绝大部分的计算机,还是采用冯·诺依曼方式进行工作。

在后来的进化历程中,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第二代晶体管、第三代集成电路、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几个时代。其中典型的变革是,1981年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推出个人计算机,用于家庭、办公室和学校,自此计算机体积不断缩小,从桌上到膝上,再到掌上。

与IBM竞争的苹果公司(Apple),在1984年推出了友好图形界面的计算机,用户可以用鼠标方便操作。据市场调研机构Gartner发布的数据,2017年全球个人计算机销量大概是2.63亿台,联想、惠普、戴尔、苹果、华硕和宏基排在前六名,占了将近80%市场份额。

在这一次工业革命的历程中,风险投资大量涌现,孵化了众多独角兽企业;同时像美国纽交所、纳斯达克,中国的上交所、深交所等证券交易所,保持了相当高的活跃度,上市公司数量创造历史新高。

(2)第三次工业革命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后期,中国终于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无论是原子能、空间技术,还是计算机、互联网等,都表现相当出色。中国相当于用几十年时间,完成了欧美国家200多年的改革进程,直接从第一次工业革命跨到了第三次工业革命。虽然谈不上领先,但至少已经逆势追赶,差距明显缩小,在某些领域里,甚至还占据了前几强的位置。

下面来看看中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实现的成果。先看原子能技术,1964年10月16日,新疆罗布泊上空,我国第一次将原子核裂变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了戈壁荒漠,这个时间虽然比美国晚了差不多20年,但至少快速跟进了。

1985年,秦山核电站开建,这是中国大陆的第一座核电站,修了近6年时间,1991年并网发电,1994年投入商业运行。目前这个电站的年发电量已达到500亿千瓦时。随后我国又相继修建了大亚湾、岭澳、田湾、红沿河、宁德、阳江、三门、海阳和方家山等多座核电站。

在核电技术方面,目前我国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技术“华龙一号”。据公开报道,仅2016年,全球在建的60台核电站机组,就有24台是中核集团建造的,全球市场占有率40%。

2018年,我国主导制定的核电领域首个国际标准,国际标准IEC(国际电工委员会)63186《核电厂—安全重要仪表和控制系统—地震停堆系统推荐性设计准则》成功立项,实现了我国核电领域在国际标准制定上的历史性突破。

同时,中国的核潜艇、“玲龙一号”小堆技术、电子束处理工业废水技术等,都是相当领先的。

再看空间技术。1970年,中国宇航空间技术实现历史性突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中国是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1999年,中国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成功升空,4年后,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继苏联和美国后,我国成为第三个把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目前,神舟飞船已发射到神舟十一号,除了神五载人之外,神六也搭载了两名航天员。到神七的时候,我国已经实现太空行走,航天员也增加到三人。

我国另一个大工程就是嫦娥系列的探月工程,同时,天宫系列空间站的建成也表明中国的航天事业全面提速。

最近30年,我国更多科学成果相继问世,比如2017年,大型喷气式干线民用飞机C919首飞成功。这是中国首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飞机,过去由空客、波音垄断的大型民用客机市场,或将出现新的参与者。

2017年5月,在我国南海北部海域的可燃冰试采成功,它的储量几乎可以达到煤、石油、天然气总和的两倍,是全球公认的下一代清洁替代能源。中国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连续产气排在全球第一名。

2017年6月,由中车株洲所操刀的全球首列无轨列车已经问世。无轨列车不需要建造专有钢轨,却能够像公交车一样在城市里自由穿行。

同年,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圆满完成了三大科学实验任务:量子纠缠分发、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我国在量子领域的研究水平达到新高度。在这一领域,IBM、微软等都在参与竞争。

2018年12月8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旅程。嫦娥四号探测器最终将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实现月球背面与地球之间的中继通信。

中国天眼坐落在贵州省平塘县的大窝凼洼地,是2016年7月3日建成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口径达500米,堪称世界最大。截至2019年8月28日,天眼已现132颗优质的脉冲星候选体,其中有93颗已被确认为新发现的脉冲星。

4. 工业革命引发的问题

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三次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一方面孵化出了众多改变世界的成果,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许多问题,包括环境破坏、产能过剩、贫富分化、阶层相对固化、市场垄断、信息泛滥等。

(1)环境破坏

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为了让工厂运转、发电及驱动火车等,人们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导致二氧化碳等有害物的排放量迅猛增加。另外,大量化工厂、核工厂的出现,矿山的开采,以及污染物排放,使水源、空气、土地等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近百年来,全球范围内已陆续爆发了多起重大环境安全事件,比如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1943年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48年美国多诺拉事件,1952年英国伦敦雾都现象,1953—1956年日本的水误事件,1955—1963年日本神东川的骨痛病事件,1968年日本米糠油事件,1986年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1984年印度发生的博帕尔事件等。

这些事件有的是由于化学物质导致的中毒,有的是核泄漏,有的是化工厂的污染物爆炸外泄,或恶意排放,有的是大量汽车尾气排放等因素造成的,受害者少则数千人,多则几十万人。

污染不仅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而且导致了庞大的经济损失,比如水污染对渔业、农业、旅游业造成的危害;大气污染引发的酸雨会损害农作物、森林与建筑材料等。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预估,到2030年,全球由于地面臭氧污染造成的大豆、玉米、小麦等作物的损失,每年可达170亿~350亿美元。

在控制环境污染这事上,人类并非没有努力,单是联合国的气候大会就开了21届,但也经历曲折,先有《京都议定书》之死,后来又有哥本哈根大会的无疾而终。

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把人类气候治理行动的目标设定为:全球平均气温不高于工业革命前水平的2℃以内。但7年后召开的巴黎气候大会,目标又降低了,在《巴黎协定》中,目标表述为: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之内而努力。

可见,在环境问题上,虽然大家都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紧迫性,但相对经济发展的重要程度,很多国家又希望别国多承担一些,所以整个进程充满了坎坷。

就中国而言,减排与环保任务也相当艰巨。中国继2006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排放第一大国后,又成为世界能源消费第一大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第一大国,人均排放量也超过了欧盟。另外,煤炭、水泥、钢铁、铝和铜等重要高耗能产品的消费量,也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国内连续发生的严重环境污染问题早就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这些无一不在告诫人们,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保护也应该获得同等重要的位置。

(2)产能过剩

目前,中国正在推行严格的去产能政策,整顿、关停低端、低效产能,收紧环保政策,派出多轮环保督查组赴各地检查环保执行情况,并且探索清洁能源的研发利用。

人们迫切需要新的思路或技术,使用更少的地球资源,实现生产效率的再次提高;通过共享经济或者其他新的做法,减少每个人资源利用的依赖性。这些问题,可能需要留给第四次工业革命去解决。

环境问题只是三次工业革命的一种衍生物,另一个同样产生重大影响的问题则是产能过剩。经历三次工业革命的洗礼,人类的经济活动有了很大的跨越,生产能力大幅提升,远大于消费能力,导致钢铁、水泥、光伏面板、风电、煤炭、土木工程建筑业、化学原料、化学制品和汽车等多个行业都面临产能过剩问题。

产能过剩带来的问题也很明显,如资源过度发掘、生产出来的产品面临大量浪费、部分技术水平落后的产能导致原材料无法充分利用等。如何通过新的思路与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合适的产能分配,普及更先进的生产技术,淘汰落后产能,并且争取让产能与需求实现更精准的匹配,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贫富分化

阶层分化、贫富分化则是前三次工业革命的副产品,社会先是分裂为两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后又形成了多个阶层,如中产阶层、大众富裕阶层、富人阶层、工薪阶层和低收入阶层等。而在上述阶层的演化中,财富的集中度变得更高,贫富分化成为普遍问题,同时,中产阶层面临债务负担加重的严峻形势。

瑞信(Credit Suisse)研究指出,在2017年,全球50.1%的财富集中在1%的人手里。而在2006年时,最富有的1%人口掌握的财富是45.5%。十多年后,贫富分化差距将再一次扩大。英国国会公布的报告显示,预计到2030年,全球64%的财富将集中到1%的人手里。

这里用国际上通用的基尼系数来衡量我国的贫富差距情况。基尼系数是一个处于0到1之间的数据,它可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该系数越大,代表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的警戒线。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数据,中国基尼系数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目前还比较高。从2012年到2017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分别是0.474、0.473、0.469、0.462、0.465、0.467 ,可见解决贫富分化的任务并不轻松。

更早的时候,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公布的结果,2010年,中国家庭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61,城镇家庭内部的基尼系数为0.56,农村家庭内部的基尼系数为0.60,可见当时的贫富分化程度更为严重。

对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贫富分化确实有一定的缓解,但要达到比较理想的状态,控制到0.4以下,还有一段漫长的道路需要走。

其他经济较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同样明显。据美国中文网报道,美国人口普查局公布的数据称,美国的基尼系数从2017年的0.482上升至2018年的0.485。2018年美国贫富差距扩大到开始有收入差距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

据世界经合组织2018年统计,韩国的贫困人数占总人口数的13.8%,尤其是65岁以上的韩国人贫困率,占到了45.7%,而微薄的养老金只能覆盖16%的最低生活费。虽然韩国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对策,但贫富差距加大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

法国曾经被视为收入比较公平的国家,但现在情况也并不好,2018年6月7日,法国国家统计及经济研究所(INSEE)公布了法国的家庭收入调查结果,富人的收入是法国人均收入中位数的5倍,收入总额的7%集中在1%的富人阶层手中,收入总额的28%集中在10%的富裕阶层。

作为世界性的难题,贫富差距已引发了从学界到政界的高度重视。一个普遍的共识是,它不仅会影响经济发展动力,缩减消费需求,还可能导致社会不安定。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ugene Stiglitz)认为,“现代社会已经处于十字路口上。如果人们不尝试制定一份全新的社会契约,那些被现代经济体制伤害的人,他们是大多数人,他们将会反抗的”。

希望这一问题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能够寻找到有效的答案,争取在消灭贫富差距的道路上往前多迈几步。

第二节 区块链有可能是打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那把钥匙

很多迹象表明,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路上。无人驾驶交通工具、3D打印、高级机器人和新材料等,正在颠覆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成果,并引发新一轮从工具到组织、制度的变革。

而信息类技术,包括物联网、区块链技术和共享经济等,也正在改变传统。生物技术方面以生物基因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为代表,也正在引爆生命科技的大变革。

如果说前三次工业革命解放的是人类的体力,第四次工业革命解放的则是人类的脑力。全球生产方式有可能发生新的变化,或将由大规模生产向规模化定制转型,平台经济、企业经营的扁平化、共享经济等产业形态层出不穷。

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施瓦布认为,区块链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技术。他认为,“自蒸汽机、电和计算机发明以来,我们又迎来了第四次工业革命、数字革命,而区块链技术就是第四次工业革命”。

世界经济论坛全球议程理事会“软件与社会的未来”议题组调查形成了一份名为《深度转变:技术引爆点与社会影响》的报告,提出了21项正在激活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变革,它们包括可植入技术、数字化身份、视觉成为新的交互界面、可穿戴设备联网、普适计算、便携式超级计算机、全民无限存储、万物互联、数字化家庭、智慧城市、人工智能与决策、机器人与服务、比特币和区块链、共享经济、政府和区块链、3D打印与制造业、3D打印与人类健康、3D打印与消费品、定制人类、神经技术等。其中,区块链是连接各个技术的重要桥梁。

达沃斯论坛中国区块链代表团团长、太一云董事长邓迪认为,区块链技术不仅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同时也是第四次工业革命重要的发动机;区块链技术不仅是单纯的技术,同时还是金融和科技混合的产物,某种程度上既是生产力,也是生产关系。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翰·希克斯提出工业革命有时候必须要等待金融革命。

纳斯达克正在考虑上线比特币传统数字货币,未来企业的股权可能很快被区块链化。包括纳斯达克、澳洲交易所、香港联交所及深交所在内,以后所有股票可能都会变成数字资产,未来各个交易市场可能也是互通的,不存在单一的交易市场。

另外在大宗商品市场,委内瑞拉发行的以石油为支撑的石油币,以及黄金、各类大宗商品,也都可能会被快速代币化。

由于区块链技术的出现,原来不能在全球进行交易、流动的非标资产也有可能可以交易,如专利、版权,人工智能、存储能力、运算能力等。区块链可以将所有的投资者、交易者、用户全部连接起来。

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已经开始展开区块链的落地应用,有的国家在进行土地确权,有的在进行公民身份确认。我国也有不少落地案例,如发起中国食品链,通过区块链推动溯源,解决土地到餐桌之间可信的安全问题等。

此外,此技术可以实现通过基因测序预测自己未来会得什么病,从而提前进行预防或者治疗,费用在2万元左右。目前成本还过于高昂,普通人难以承受,但借助区块链技术改造之后,费用可以降到六七百元。

《2018中国区块链产业白皮书》提到,截至2018年3月底,中国以区块链为主营业务的公司数量达到456家。区块链产业初步形成规模。

总的来看,从上游的硬件制造、平台服务、安全服务,到下游的产业技术应用服务,再到保障产业发展的行业投融资、媒体、人才服务,区块链的产业链条已经基本形成。

同时,中国已着手建立区块链国家标准,计划从顶层设计推动区块链标准体系的建设。

《2018中国区块链产业白皮书》总结了中国区块链产业发展的几大特点。区块链产业生态初步形成,方兴未艾;地域分布相对集中,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区块链应用呈现多元化,从金融延伸到实体领域;实现“协作环节信息化”,助力实体经济降成本提效率;产业政策体系逐步构建,产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据外媒报道,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数据库显示,2017年,区块链领域的专利申请超过一半来自中国。据互链脉搏统计,2018年国内的区块链专利申请量达到了2913件,同比增长115.6%,较之3年前的2015年,增长超过100倍。

美国作家杰里米·里夫金写了一本名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书,书中总结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五大支柱。

①向可再生能源转型。

②将每一大洲的建筑转化为微型发电厂,以便就地收集可再生能源。

③在每一栋建筑物及基础设施中使用氢和其他存储技术,以存储间歇式能源。

④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每一大洲的电力网转化为能源共享网络,这一共享网络的工作原理类似于互联网。

⑤将运输工具转向插电式及燃料电池动力车,这种电动车所需要的电可以通过洲与洲之间共享的电网平台进行买卖。

杰里米·里夫金针对第三次工业革命发表了很多观点,但笔者觉得其中不少会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进程中实现。而且杰里米·里夫金比较乐观地认为,人们将步入一个后碳时代。在这个时代中,由互联网和新能源技术驱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将给人们带来可持续发展及避免灾难性气候的希望。

他的这本书里有以下一些观点值得人们思考。

①光伏发电的成本有望以每年8%的速度下降,使得发电成本每8年可降低一半。斯坦福大学的一项关于全球风能的研究预计,利用地球上现有风能的20%,所提供的电力将是当今全球所用电量的7倍。

②工业革命的进程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政府、工商界、公民社会组织都要参与,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娱乐方式都将发生改变,这就是能源服务参与的民主化。

③越来越多的农场主开始改造农场,使其成为微型发电站。他们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和生物能等清洁能源,大幅降低了能源消耗。同其他新兴合作型商业模式一样,这种扁平化的结构已经全面超越了传统、集中型和层级结构的生产组织结构。

④科技革命在清洁能源、绿色建设、电子通信、微型发电系统、分散式的IT网络、插电式和生物电池交通工具、可持续化学、纳米技术、无碳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等各个领域都有落地表现,有可能促成新兴科技、产品和服务的大量出现。

⑤最合适新型社会的企业规模应该是数百万小型、微型企业和消费者所组成的、代表其共同利益的合作性企业联盟。

⑥代表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并且在第三次工业革命里依然发挥主导作用的集中型经济管理模式,正面临新型的分散合作式管理模式的挑战。

⑦过去的时代里,为了能够更多地占有资源,确保自己及子孙后代的幸福,每种生物都以命相搏的现象将有所改变,人们会共同去寻找出路并创造共赢格局。 LQ+dNB6uR5bhPSi+jIT+o+EFZ93Sz1tF7WZ5KOU+P+dKZ3KY9V+XpPUVIqCFw/s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