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阅读
·指定教科书:《宋明理学》,页8-11;
·指定读物: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五册,页20-24。
冯友兰在指定读物《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五册指出:“自从清朝以来,道学和理学这两个名称,是互相通用的,现在还可以互相通用。”(页24)他自己则用“宋明道学”,理由是“道学”的名称出现得早,而“理学”一名则较晚出现,作历史工作的人最好用出现最早的名称。其次,他认为“道学”能显示出宋明儒学的历史渊源,因为“道学”的意思就是要承接孟子以后中断了的“道统”。
对此,教科书《宋明理学》明确指出:“宋明理学,有人又称为宋明道学。其实,道学之名虽早出于理学之名,但道学的范围比理学要相对来得小。北宋的理学当时即称为道学,而南宋时理学的分化,使得道学之称只适用于南宋理学中的一派。至明代,道学的名称就用得更少了。所以总体上说,道学是理学起源时期的名称,在整个宋代它是理学主流派的特称,不足以囊括理学的全部。”(页8)所以,根据明清以来的习惯用法,我们仍采取“宋明理学”这一名称。
《宋明理学》继而追述了北宋张载、程颢、程颐,南宋朱熹所使用的“道学”的意义,以及《宋史·道学传》的道学范围,从而指出:“宋代道学之名,专指伊洛传统,并不包括心学及其他学派的儒家学者。”(页10)《宋明理学》论述明代对学术名称的用法时说:“明代,理学成为专指宋代以来形成的学术体系的概念,包括周程张朱的道学,也包括陆九渊等人的心学。明末黄宗羲说‘有明文章事功皆不及前代,独于理学,前代之所不及也’。他所说的理学就是既包括程朱派的‘理学’,又包括陆王派的‘心学’。这个用法一直沿至今天。”(页10)
最后,《宋明理学》对这个问题作了结论,指出:“宋明理学”是指宋明时期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形态;宋明理学的体系中主要有两大派,一派为“理学”,一派为“心学”。因此所谓理学有广狭两种意义,广义的理学是宋明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体系的统称,如“宋明理学”的用法;狭义的理学则专指与陆王“心学”相对的程朱派“理学”。
陈荣捷在其《宋明理学之概念与历史》一书中指出:“西方哲学有新柏拉图主义(Neo-Platonism),以异于原本柏拉图主义(Platonism)。十七世纪天主教传教士来华,见宋明儒学与孔孟之学不同,因仿西方哲学历史之进程而称之为新儒学(Neo-Confucianism)。近数十年我国学人大受西方影响,于是采用新儒学之名,以代理学。”(1996,页286)
活动
1.请略为说明宋明理学这一名称所指的是什么。“理学”一词有广、狭二义,亦请说明之。
宋明理学是指宋明时期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形态,其中主要包括两大派:一派为“理学”,一派为“心学”。广义的理学即是宋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体系的统称,狭义的理学则专指宋明理学中的程朱学派(即“理学”)。
请阅读
·指定教科书:《宋明理学》,页11-13;《新编中国哲学史》(三上),页40-62;
·指定读物:侯外庐等编:《宋明理学史》上卷,页13-15。
传统上习惯于按地域分野来概括学术的流派,这是由于古代交通往来不如今天便利,一个学派的发展往往在一个地域的范围之内。宋代的理学在历史上习惯用四个地域的名称加以概括,即:濂、洛、关、闽。
1.濂学——指周敦颐的思想,周敦颐晚年定居庐山,将一条小溪命名为“濂溪”,在溪上筑濂溪书堂,学者称其为濂溪先生。濂学以此得名。
2.洛学——指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学派,因为他们讲学于河南的伊、洛间,故习称洛学。
3.关学——指张载及其门人,因为张载讲学于关中(今陕西),故得名。
4.闽学——指朱熹学派,因朱熹一生讲学于福建而得名。
濂、洛、关、闽只是宋代理学的主流派,即当时所谓的“道学”。历史上还把周、张、二程,再加上邵雍,合称为“北宋五子”。南宋时期,与朱熹思想并立的还有陆九渊,以朱陆并称。
但是传统的地域分派法,并不能充分显现出宋明理学内各流派的分化。理学的各派虽同属儒家思想,但从他们的哲学论证和运思方向看,又有不同。张载以“气”为最高的范畴,属于气学;邵雍把“数”当作最重要的范畴,属于数学;程颐、朱熹以“理”为最高的范畴,是为理学;陆九渊和明代的王阳明以“心”为最高的范畴,习称心学。教科书《宋明理学》指出:“气学、数学、‘理学’、心学在宋代的历史的展开,显示了理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元明时代,四个学派仍各有发展,相互斗争、相互融合。当然,‘理学’和心学是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流派。”(页13)
《宋明理学》最后总结说:“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北宋有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及邵雍,传统上称为北宋五子。南宋时主要为朱熹、陆九渊。明代最有影响的是王守仁。由于‘理学’‘心学’是宋明理学的主导思潮,所以也有不少人习惯上把理学的代表人物概括为‘程、朱、陆、王’。”(页13)
有关宋明理学的分派,在学术界有不同的说法。牟宗三对宋明理学的分派亦提出一种看法,认为宋明儒学的发展应分为三系:
一、五峰、蕺山系:此承由濂溪、横渠而至明道之圆教模型(一本义)而开出。此系客观地讲性体,以《中庸》《易传》为主;主观地讲心体,以《论》《孟》为主。特提出“以心著性”义,以明心性所以为一之实,以及一本圆教所以为圆之实。于工夫则重“逆觉体证”。
二、象山、阳明系:此系不顺“由《中庸》《易传》回归《论》《孟》”之路走,而是以《论》《孟》摄《易》《庸》而以《论》《孟》为主者。此系只是一心之朗现,一心之伸展,一心之遍润;于工夫,亦是以“逆觉体证”为主者。
三、伊川、朱子系:此系是以《中庸》《易传》与《大学》合,而以《大学》为主。于《中庸》《易传》所讲之道体性体只收缩提炼而为一本体论的存有,即“只存有不活动”之理,于孔子之仁亦只视为理,于孟子之本心则转为实然的心气之心,因此,于工夫特重后天之涵养(“涵养须用敬”)以及格物致知之认知的横摄(“进学则在致知”)……此大体是“顺取之路”。(《心体与性体》一,1981,页49)
此说中的后二派系,即是传统所说的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故此说的突出之处是把北宋的周敦颐、张载、程颢、南宋的胡宏(五峰)、明末的刘宗周(蕺山)归为一系。牟氏此说的论证较复杂,可以作为参考。至于《宋明理学》提出的是学术界比较普遍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