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阅读
·指定教科书:《宋明理学》,页88-90;《两宋思想述评》,页80-82;《新编中国哲学史》(三上),页207-215。
程颢之论性说,语意往往不明,前后亦往往不相接,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不过,如果不是逐字逐句去解,而就其大意而观之,则亦不难掌握其主旨。程颢之人性论的特色,是他承认“生之谓性”这个命题。我们知道,“生之谓性”是先秦的告子提出来的,并受到孟子的诘难。告子认为人生而自然具有的即是性,孟子则以仁义礼智之心为人的本质的属性。
程颢之肯定生之谓性,首先,是因为“生之谓性”是对“人生而静以上”而言。他说:“盖生之谓性,‘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才说性时便已不是性也。凡人说性,只是说‘继之者善也’,孟子言人性善是也。”在《礼记·乐记》中有这样的记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程颢认为,人生而静以上,也就是人生以前,无所谓性;凡说到性,一定是人生以后才有的。有了生,才有性;故说生之谓性。《易传》中说“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照程颢说,生之谓性也就是“成之者性”。“继之者善”是“成之者性”以前的事,是“人生而静以上”的事,都不是现实的、人生而后所有的性。孟子讲的性是讲人生而静以上、继之者善的性,而没有讲到成之者性、生之谓性的性。
那么,生之谓性的“性”与人生而静以上的“性”有什么不同呢?生之谓性的性是人的现实生命中的性,它与生命的要素“气”是相联系的。在人的现实生命中,性不离气,气不离性,这就叫作“性即气,气即性”,这里的“即”是指不离。受气的影响,就有善有恶。人生而静以上的性,还没有与具体的生命结合,只是天地之理,是纯善的。
因此,性的本源是善的,但与生命的气结合以后,性就会受到气的影响,使现实的人性有善有恶。如果气禀恶,则自幼而恶;气禀善则自幼而善。这样,恶就不完全是后天环境所造成的,气禀的恶所决定的人的生来的恶也是“性”。所以说“善固性也,恶亦不可不谓之性也”。
活动
3.在程颢看来,人受气禀影响,这是否可以改变?
不过,程颢还是认为,气禀给人的影响,不是不可以改变的。他举例说,正如浊的水可以经过澄清,使之变为清水,人也可以经过修养和努力,消恶长善,最终使气禀的坏影响完全去除。所以能如此,归根到底,是因为性在本源上是善的,正如水本来是清的一样。总之,程颢的生之谓性说,强调气禀的影响,是人生而有的现实属性的一部分,但又认为气禀的影响是可以通过修养之功加以改变的。
程颢的思想在教科书《宋明理学》中已经有严密的叙述,请认真学习。陈钟凡在教科书《两宋思想述评》第八章的结论部分,总结程颢的思想说:“颢本《易传》生生之论,以生生为宇宙之本原,其所以表生之理谓之性,表生之德者谓之仁,凡桃杏之核曰桃仁、杏仁,明其为生机之存也。学者苟识得仁体,存而养之,扩而充之,廓被四表,格于上下,无处非生趣洋溢,天理流行。此其持论,确衍儒家之传,而能发挥光大之者也。”(页90-91)此说可称允当。
1.《定性书》的思想是否影响程颢的格物说?
2.程颢以为如何可以达到定性?
3.程颢所说“性即气,气即性”,这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