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心性说

请阅读

·指定教科书:《宋明理学》,页65-72;《新编中国哲学史》(三上),页179-183;《两宋思想述评》,页69-72;

·指定读物:钱穆:《宋明理学概述》,页62-64。

活动

5.试说明张载哲学中“天”“道”的意义。

教科书《宋明理学》先引述了张载论天、道、性、心的一段经典表述:“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页65-66)并解释:“太虚就是天,气化的过程就是道。虚与气构成性,性加上知觉就是心。”(页66)说“虚与气构成性”容易引起误解,以为“虚”与“气”为二,其实不然,这里的意思是说“虚与气合一”,“虚”与“气”是同一的。

《宋明理学》进而解释和说明张载哲学中“合虚与气有性之名”的意思,指出这里所说的“虚与气”分别指太虚之气的本性和气的属性;太虚之气具有的湛一的本性就是宇宙的本性,人的本性根源于宇宙的本性;但人与物不是由太虚之气直接构成,太虚之气先聚而为气,由气聚为万物,而气也有自己的属性,气的这些属性在构成人物后也要成为人性;所以这两种性共同构成了人的现实属性。太虚之性表现为人的道德,气的属性体现为人的欲望。

《宋明理学》在解释张载的“气质之性”“成性”后,又解释和说明“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的意思,指出仅有性而无知觉,不足以成为心;只有知觉而没有人性,只是低级生物和动物。两方面结合起来才成为人之心。

《宋明理学》还着重讲述张载的“尽心”说,亦即“大心”说。对于张载“只据己之闻见,所接几何?安能尽天下之物?所以欲尽其心也”之说,《宋明理学》解释说:“如果把思维限制在个体感官直接接受的现象范围之内,人对事物的了解和知识就狭小有限。所以,要对宇宙和万物有所了解,就须努力扩展自己的思维,超越感官的局限,以彻底发挥思维的能动作用,这就是尽心,也叫作‘大心’。”(页71-72)对于张载的“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世人之心,止于闻见之狭,圣人尽性,不以闻见梏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的说法,《宋明理学》指出,大心是要求人的思维超出感性表象的范围,并通过直觉的方法尽可能地扩展思维和体会的广度。

《宋明理学》进而对张载的大心说加以深入的诠释,指出这个大心之知的一个基本方面,是指出以宇宙整体为对象的哲学思考所具有的特点;另一方面,大心之知又是一种意境高远的人生境界。这种境界的内容是体验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所谓“体天下之物”,也就是“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就是使自己胸怀天下,放眼宇宙,把自己看成全宇宙的一个必要部分,把宇宙万物看作和自己息息相通的整体,在这样一种对于宇宙的了解中确立个人的地位”(页73),从而了解个人的义务和人生的意义。其实,谁认识自己和气之本体不可分,谁就知道自己是全宇宙的一部分,并且从中领会人生的意义。 VAJIhIGsiKpDzlzK5OROIOmQYG2Ibi8/mRRBb6YZVgrLpBGP+WKyankoY5qSKA4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