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阅读
·指定教科书:《宋明理学》,页42-46;《新编中国哲学史》(三上),页110-115;《两宋思想述评》,页38-42;
·指定读物:钱穆:《宋明理学概述》,页38-41。
活动
2.程颢对周敦颐有关“孔颜乐处”的教诲有何回忆?
《宋明理学》第二章第一节“孔颜乐处”指出:“周敦颐被后人推为理学宗师,其实不仅仅因为他曾作过二程的老师,从后来理学的发展来看,他确实提出了一些对理学有重大影响的思想。《论语》中记载,孔子的弟子颜回生活贫困不堪,但并没有影响他内心学道的快乐,孔子曾对此十分赞叹。程颢后来回忆早年周敦颐对他的教诲时说:‘昔受学于周茂叔,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此后,‘寻孔颜乐处’,成了宋明理学的重大课题。这表明,周敦颐提出的寻求、了解颜回何以在贫困中保持快乐的问题对于二程及整个宋明理学确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页42-43)
关于孔颜乐处的问题,《宋明理学》的论述可分为以下三点:
·周敦颐的“寻孔颜乐处”和“学颜子之所学”,是一个人生理想的问题。这种人生理想不是强调外王,而是强调内圣;是以颜回作为儒家自我修养的典范,强调追求一种精神境界。
·按照周敦颐的看法,所谓孔颜乐处,是指颜回已经达到了一种超乎富贵的人生境界。有了这种境界的人,即使生活贫穷,也不会影响和改变他的“乐”。“这种乐是他的精神境界带给他的,不是由某种感性对象引起的感性愉悦,而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是超越了人生利害而达到的内在幸福和愉快。”(页44)这种乐是人达到与道为一的境界所享有的精神的和乐,而不是一般的审美性活动。这种境界也与道德境界不同,而是一种超道德的精神境界。
·要求得这种境界,既不需要出世修行,也不需要遁迹山林,只是在社会中奉行社会义务的同时便可实现。因而既是对佛道思想的批判改造,也使古典儒家以博爱和克己为主要内容的仁学增添了人格美和精神境界的内容。
活动
3.试翻阅《论语》一书,选出关于孔、颜生活态度的章节。
冯友兰在其《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五册中说到孔颜乐处时指出:“从回答这个问题开始,这就得到了进入道学的门径。从理论上回答了这个问题,这就是懂得了道学。从实践上回答了这问题(不仅知道有这种乐,而且实际感到这种乐),这就进入了道学家所说的‘圣域’。”(1988,页122-123)
周敦颐还提出“人极”的观念,人极就是人生的最高标准。《太极图说》从“太极”开始,而终于“人极”,把“太极”看成“人极”的宇宙论根源。“人极”在《通书》中又称为“诚”,“诚”是《中庸》的重要观念。《通书》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诚是最高的道德原理,也是人的本性,诚是根源于乾元的,乾元也就是太极。
教科书《宋明理学》概括周敦颐的思想说:“周敦颐的著作言辞简约,他提炼了《周易》阴阳变化的思想,提出了一个儒家的宇宙发展观纲要,他倡导了寻孔颜乐处的人生理想,他的人品境界是他实践自己人生理想的结果,这一切都对道学的起源有重要的意义,对道学后来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页56-57)
关于周敦颐哲学的评价,牟宗三认为,周敦颐对天道有默契的体悟,而其造诣则在观赏界中(《心体与性体》一,1981,页357)。他认为周敦颐学说中的不圆满处在于,对孟子的心学并无真切的了解,从而使得其思想中,变化气质的工夫便无超越的根据(《心体与性体》一,1981,页356)。按牟氏指出周敦颐不甚重视孔孟的心性学,确实如此。不过,对孟学的了解如何,却难以作为批评濂溪的一个根据,因为濂溪用力处本在《中庸》《易传》。同时,周敦颐主张变化气质以合人极、太极,太极仍可说是道德的超越性的根据。唐君毅的看法与牟氏略有不同,他说:“其自知其为一有定形定限之存在,而求不只为一定形定限之存在,以上契于其存在所自始之无此限定之形上真实或乾元诚道。此即为人之求上希于天之事。”(《原教篇》上,1977,页56)又说:“濂溪之言人之成其德行之道,同时见及为其德行之碍者,而求有以化除之,即见其用心之已能面对吾人之道德生活中之病痛艰难所在,此实非其前之儒者所能及。”(《原教篇》上,1977,页61)牟说体现了其强调孟学的哲学立场,唐说对周敦颐较有同情和了解。
1.试据指定教科书《宋明理学》概述周敦颐关于动静的思想。
2.简要说明周敦颐思想中“诚”与宇宙根源的关系。
3.试依据指定教科书《宋明理学》简述《太极图说》的宇宙论。
4.牟宗三如何解释“无极而太极”?
5.王阳明如何解说周敦颐“动极而静,静而生阴”之说?
6.试据指定教科书《宋明理学》简要说明“孔颜乐处”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