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讲
松与紧

小品不是大作品的缩小或局部

谈写诗,有人说律诗的中间四句对仗特别难,有一个办法,是先把一联对出来,另外两句可以不对仗,即成一绝。还有人举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倘在前面再加两句,后面添两句,就成律诗了。我不太赞成。王之涣写的这首诗,已经把诗意表达得很充分了,我们现在设想,前面加两句,后面添两句,变成一首律诗,无论如何都不会写好。我谈这些是想说明,我们思考问题时,要看重事物的本身规律。律诗、绝句、古风各有不同的构思和语言要求。一幅绘画小品不是大作品的缩小或局部,《清明上河图》任何一部分都很精彩,但不能截取一段成为独立的小品画。

刚才大家在讨论的时候,我便想,写一幅书法作品,应该按尺幅、比例、字数多少,有特殊的整体安排和构思。比如书写一首七绝,竖写,28个字,还有题款,怎么能够在有限的范围内,把你的艺术才能充分体现出来,让这幅作品如清风流水般天然形成,而不是通过添加或者删减来完成?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如果按照刚才讲的把绝句改写成律诗的方法,一定写不出好作品。

松与紧

我从一开始就讲了,树立一个好的学风,甚至比我们能写出好的字,更有意义。写出一幅好的字,可能是一时的,而良好学风则关系到我们长远的发展。所以我们班开学的时候,就提出一些原则性的想法。比如说我提出要有原创精神,要提高原创能力,那么原创精神、原创性、原创力怎么理解,怎么深化,这需要大家进一步来探讨。按照我的观点,原创有很多对立统一的关系,比如继承和发展、个性和共性,具体到创作中,笔法、章法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面对这么多对立统一的关系,怎么来提高原创力?这就要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思考问题。

图4-1 杨凝式《韭花帖》

图4-2 昼寝乍兴

图4-3 实谓珍羞

以文永生为例,他的作品很雅气,他以“松”为追求。但字要“松”的话,就要考虑怎么写“紧”的问题。也就是说,当你有这个特点的时候,马上会有另外一个问题制约着。

杨凝式《韭花帖》(图4-1)也是“松”的,但它在“松”的整体风格中,有一种内在的“紧张”。开头的前四个字,“昼寝乍兴”(图4-2),处理得略紧,后面节奏放慢,松而不散,字的中宫收紧,字间距离超常的大,然而并不均匀,第四行“实”(图4-3)字在宝盖下留空,挪让,越出规范,加强了虚实对比,是神来之笔。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图4-4)的结字也是有松有紧,似松而紧,它内在的紧张通过行笔的挪让、连接实现,每个字有紧必有松,不让你感觉到吃力。比如其中的“倚”(图4-5)字,立人旁的一撇和一竖,略微离开而扣紧,立人旁的一竖和“奇”的一竖,像两根柱子,一横好比是一根梁,梁和柱之间卡得很紧。有了内在的“紧”,它外在的“松”才不是松松垮垮。我们再看《洛神赋十三行》的整体,虽然是楷书,但并不是每个字一般大,它有大有小,有的字向左一点,有的向右一点,充满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非常微妙的,绝对不是“做”出来的,让人看出“做”的痕迹,就不高明了。

图4-4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刻石(局部)

图4-5 倚

写书法,要给自己提出另一方面的难题。你追求“松”,就一定要想到如何“紧”,反过来,如果你写得很紧张,那怎么能给人一种举重若轻的感觉呢?这里面就有一个功力问题,另外就是要追“源”。

艺术作品中富有原创的部分,并不全能找到源头

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在《中国书法》杂志上发表的,我把八大山人的字同郑板桥的字进行比较,发现两个人都在“做”,当然八大山人比郑板桥高。但是将八大山人同“二王”比,“做”得太明显了。所以,“源”要比“流”好,“源”更清纯、更高雅,我们还是要多取“源”。

比如说文永生,大家谈到他学谢无量、徐生翁,那么谢无量的“源”是什么?徐生翁的“源”是什么?可不可以再去追寻,以便提高。再有一个问题,我以为艺术作品中富有原创的部分,并不全能找到源头,因为那里有着自我,可能有人说,怎么会有凭空掉下的自我呢?那么反过来说,如果人人失去自我,那源头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自我”的高度

现在书法中刻意做作的现象,确实很严重。我们都知道傅山的“四宁四毋”:“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但是如果刻意地去追求拙、丑、支离、真率,实际上会适得其反。做出来的“不刻意”,本身就是一种刻意。那么对照文永生的这些作品来说,刚才有个同志谈到,他的字是同他的心灵相结合的,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个性。其实每个人都有个性,但问题是,这个思想和个性达到了什么样的高度。追求个性本身也是一种个性,但并不一定是一种高的品位。真正的个性是真情流露,天然去雕饰。

按我个人的想法,如果看到了十张作品,我就希望十张作品要有所区别,古代大家的作品,都不是一种味道。不光书法,其他艺术也是这样。我喜欢每次都给人一些新感觉,也可能多一点,也可能少一点。也不是说要求真草隶篆样样会,但都要涉猎,在作品中或多或少有所体现。如果涉猎得比较深广的话,味道不单一,在这幅作品中“甜味”多一点,在另一幅作品中“咸味”多一点,每件作品自然就有差别了,但首先是手里要有多种“佐料”。言不尽意,不知我讲得对不对。

2008年3月1日,中国国家画院 37hKd4ItRw7Zqbg7esCLNUNXSqpmsaXopHwhNqqAti+PvaJ1ytCI92+FI86ZUZY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