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讲
知识、想象力与原创力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爱因斯坦(图2-1)有一句名言: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把这句话介绍给大家,不仅是为了让大家知道这是爱因斯坦说的,更重要的是,增加一种观念,就是我们不但要学习知识,更要善于提高和发挥想象力。在艺术上是这样,在科学上也一样。科学也要有想象力。苹果为什么从树上掉下来,不往天上飞?从树上掉下来是一种思维定势,但是它为什么不往天上飞?这就是想象力。

如果按照常人的思维定势,牛顿恐怕就发现不了地心引力(此处姑且照习惯的来说)。所以,大家来这个精英班学习书法,不仅仅是学一些知识,还要善于在学知识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不断提高整合知识的能力。

图2-1 (美)爱因斯坦(1879——1955)和他的签名

我们这个班不是简单的书法创作班。如果说只是练字,那么在家里也一样练;如果就是为了读书,在家里也可以读。在这个学习班上,大家要学会交流,不仅跟当代人交流,还要与古人交流。今天这个时代,一个人想跟智永那样,30年不下楼,写上800本《千字文》,恐怕做不到了。现在是信息时代,我们面对太多的信息,不可能把自己封闭起来。信息多也有坏处,繁杂的信息容易把人的思绪搞乱,所以我们也要有所不为,要善于舍弃垃圾信息,分辨哪些是对我们有用的,所以我强调在学习当中要善于交流,这是很重要的。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谈到费尔巴哈的局限性,费尔巴哈“不得不在穷乡僻壤中过着农民式的孤陋寡闻的生活……这种生活迫使这位比其他任何哲学家都更爱好社交的哲学家从他的孤寂的头脑中,而不是从和他才智相当的人们的友好或敌对的接触中得出自己的思想”。

如何培养原创力

在开学典礼上,我曾谈到原创力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培养原创力?我想可以重点谈谈。首先要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善于独立思考,要有怀疑精神,还要善于逆向思维,不要人云亦云,什么事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马克思回答女儿燕妮的提问时说“怀疑一切”,这话我想大家都知道。怀疑一切,就是对所有事物、所有问题,都不要轻易相信现存的结论,要通过自己科学的思考、独立的思考,加以检验鉴别,确认真伪。有句话叫“学会说不”,学会说“不”的同时其实也在肯定一些东西,不是什么,不做什么,不要什么,也就是在判断:我们要做什么,要肯定什么。

《论语》大约16000字,其中“不”是使用最多的字之一,有540多次。《全唐诗》42000多首(还有一个统计是49000多首),其中含有“不”字的句子占的比例相当大,所以在求学问、研究古人的时候,我们所排除的远远多于吸取的部分。真正要吸取的,是我们所需要的精华,这就需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和科学判断的能力。

为了能够独立思考,就要多读经典原著,这个很重要。从书法学习来说,即使不是专门研究理论的人,也要阅读、学习古人的一些经典书论,尽量直接去理解它们的意思。别人的解说、别人的翻译,也不是不可以看,但是如果我们自己直接去钻研原著,去通过好的注解来理解原著,再去看翻译,可能有另外一种收获。

反复咀嚼

《论语》一开始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个“乎”,三个提问,“说”通“悦”,和“乐”有共同点——高兴,但两个字是不一样的。愉悦和快乐是不一样的,前者有更微妙的含义,大家可以去体会和理解。“乐”的情感是具体的,是在特定状态下产生的。“人不知而不愠”,意思是说别人不知道我,我也不生气;“不亦君子乎”,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就是君子了。

有一次有人让我写《论语》开头这三句话,我当时感觉到这个人重点在第三句,他肯定有什么事不太高兴,有人说了他什么,所以他要我写这个字。其实,“人不知”,也可能是别人对你不认识、不理解、不了解,含有多重意思。“不亦君子乎”,“君子”在《论语》中是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君子是跟小人相对的,君子什么样?小人什么样?什么人是君子?什么人是小人?在孔子那里是有严格界限的。有的君子是指社会地位,有的是说人的一种性格品性,也有兼指这两者的。而且在孔子思想里,君子身份一般是就君子的行为而言的,君子行为常常是有君子身份的人,但是也不一定,可能更多指品性,而不是社会地位。我举这个例子,是想告诉大家,我们学习要反复咀嚼才有味。

读书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如果是搞书法创作的,也要学些书法理论。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历代书法论文选》(上下两册),是便于阅读的。印论方面,有韩天衡编著的《历代印学论文选》可以看,还有黄惇的《中国古代印论史》也可以读。书法方面,像赵壹的《非草书》、唐太宗李世民的《笔法诀》等都可以读。哪本书多读一点,可以看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有些经典作品,比如孙过庭的《书谱》,是非常好的著作,要反复去读,尽可能多地去理解其中的含义。像书中的“真以点画为形质,以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以使转为形质”,我是反复思考和研究的。我在给马世晓先生的作品集写的序言中,阐述了我的意见,像这样具体的学术问题,我想我们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讨论。

读书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不要听见人家说好也说好,耳听而不以目鉴。傅山有句话说得有味:“且说有个王右军,在世人果能真实尊敬其字耶?亦须人先告之曰:此是王右军。”原来许多人尊敬王羲之,不因其字,只因其名声大。我说一件我小时候的事,也算一个小插曲。我父亲有一次问我:“京剧谁唱得最好,你最喜欢谁?”这个问题我回答不出来,我当时才10岁,根本不懂得。我就说:“是梅兰芳吧。”当时我父亲回答我四个字:“先声夺人。”其实我并不知道梅兰芳怎么样,我一个10岁的孩子,也没有看过多少京剧,但是梅兰芳的名字如雷贯耳,大人经常议论到他。另外我看到家里一面镜子,是椭圆形的,背面有一张梅兰芳的相片,一天到晚看着梅兰芳,我就说梅兰芳好,其实我根本不懂。

有一些东西名头很大,像传王羲之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大家都知道。其实,在古代已经有人怀疑不是王羲之写的,近代余绍宋进一步提出来,文章为六朝人伪托。单就文字看,我觉得《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有正确的部分,比如“意在笔先”“一波三折”,又比如反对“状如算子”,但是也有不怎么正确的部分,甚至有些思想带来不良的导向,对后人的影响是深远的。文章一开始就说:“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意思是说,写字的时候要先有“意”,再去写,不能没有思想准备就写。“夫欲书者,先干研墨”,这个“干”字,在这里我认为应是“干”字,作“关涉”意,不能与繁体“乾”字混同。

接下来,“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我觉得这话就有问题了。如果说是写少数几个字,或者说写一个招牌,也许可以考虑;如果要写一整幅字,写几十个字、几百个字,也要“预想字形大小”,我看这样写不行。写字有很多性情的成分,草书当然更多。即使是写行书、楷书,也不是这样的,也不能说是每一个字的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预先想好,才能写字。倘若如此,必定失去天趣。有友人说,王羲之《兰亭序》中20个“之”字变化不同,必定是预先设计的,我说“书圣”如此写字岂不太累?我认为至少“设计”这个词的人工味太重,不适合王羲之。

还有传王羲之的《〈笔势论十二章〉并序》提到:“二字合体,并不宜阔,重不宜长,单不宜小,覆不宜大,密胜乎疏,短胜乎长。”“二字合体,并不宜阔”说的是一个字,比如一个“體”字,两个字并在一起,容易宽,所以不宜阔;“重不宜长”,就是上下相重的字,像“雪”“霜”,不宜拉长;“单不宜小”,是说单独一个字,比如说一个“田”字,这样的字不宜写得小;“覆不宜大”,是说相互覆盖的字不宜大;“密胜乎疏,短胜乎长”,意思是说密比疏好,短比长好。但如果把这知识灌输进我们头脑里,我觉得不好。而且跟上面《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说的“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这句话有矛盾,应该不是王羲之所作。张彦远《法书要录》列入了篇名却未收录文字,他是有见识的。孙过庭《书谱》说:

代传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文鄙理疏,意乖言拙,详其旨趣,殊非右军。且右军位重才高,调清词雅,声尘未泯,翰牍仍存。观夫致一书,陈一事,造次之际,稽古斯在;岂有贻谋令嗣,道叶义方,章则顿亏,一至于此!又云与张伯英同学,斯乃更彰虚诞。若指汉末伯英,时代全不相接;必有晋人同号,史传何其寂寥!非训非经,宜从弃择。

代传《笔势论十章》中,有一些还是《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的文字,所以当时看到的十章,有可能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十二章,因为有两章语言是重复的,可能是后来加上去的。

再举一个例子,欧阳询的《传授诀》和《用笔论》,应该说是权威的,没有人提出过反对意见。《八诀》和《三十六法》,很多同学可能也读过。这其实不是欧阳询的,在《三十六法》中有孙过庭的话,欧阳询是初唐人,他怎么会把武则天时代的语言用上呢,而且还引用了苏东坡和宋高宗的话,还说到“欧体”,欧阳询怎么可能说自己的字是“欧体”?可以肯定《三十六法》不是欧阳询的。

宗白华先生的《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是一篇精辟的书法美学文章,后面竟也引用了《三十六法》的全文。所以不能迷信,要有独立的思考。有些古人的观念,也不一定对。作伪者更当别论。如果我们不能廓清一些片面的观点,就会产生很多不良的影响。比如,“点如高山坠石”“横如千里阵云”,意思是劲要大,气魄要大,其实是脱离实践的外行话。书法美是多样的。“细若游丝”也有劲,笪重光在《书筏》中说过。

在整合大量知识的基础上,培养想象力和原创精神

一些固有的观念,实际上是多种因素的积累,其中甚至有遗传的因素,因为心理因素是几百年、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影响力很大。比如刚才说的“点如高山坠石”的观念,比如《三十六法》中的一些观点,不管你读过与否,实际上很多已经在人头脑中存在了,只要一下笔,就会受到影响。所以,想象力、原创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怀疑一切的精神,是很重要的。那么想象力怎么获得,原创精神怎么获得?那就要有很多知识,不能否定知识的重要性,相反,恰恰要在整合大量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想象力和原创精神。从传统和创新这个角度来说,要想创新,就要学习传统,在大量学习传统的基础上,才能够重新整合,这样的创新才有价值和意义。怎么来整合知识、发挥想象力,如何培养原创能力,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2007年9月22日,中国国家画院 bk3yLPutZ4LN1ukA+TMIHomYEQBEOb2BQDSZ62yRXuKwixrkH4+vFwPzLaqv5h5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