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画院举办“书法精英班”,30多个同学聚集一堂,研究书法问题,体现了画院对书法的重视和支持。我们把这个书法班看作是人生旅途中的驿站,驿站可以送信,可以给牲口加料,可以供旅客休整,希望这个驿站能够发挥更大的价值。
班名“精英”,与画院其他的绘画班名称一致。从个人角度来说,我并不同意用“精英”这个提法,当然,“精英”可以解释为在座的同学都是精英,也可以解释为大家已经走在通往精英的路上,还可以解释为毕生都要为成为时代的精英、书法界的精英而奋斗。不管怎么解释,我想应该把“精英”作为相对的概念,把“精英”作为我们(包括我在内)努力的目标,对这一点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图1-1 沈鹏
另外,这个班叫“书法精英班”,“精英”是有定语的,它的特定对象是书法。提到“书法”这个词,大家可能都没有什么异议,但我想到另外一个概念——“书学”。在20世纪70年代末,北京市成立“北京书学会”,推选赵朴初先生当会长。赵朴老对会名“书学”做了反复的推敲。“书学”是一门学科,包含创作、史论、教育等方面的知识,而书法创作是“书学”这门大的学问中核心的部分。“书学”中包括篆刻在内的各个方面,比如史论研究、教育等,都可以形成专门的学问。所以,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下,我们这个班改称“书学”,这样包容性更大,更能体现出学术的品格。所以这个班叫“书学精英班”可能比“书法精英班”更准确一些,更能够体现这个班的性质。
两个问题
各位同学来这个班学习,我想最关心的是两个问题:一个就是当前书坛到底处于什么状况;再一个是,在这一年当中到底能学点什么。
对第一个问题,我的看法是,书法现在正处于历史转型时期,今天的书写工具,已经与传统的笔、墨、纸、砚不同,书法语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无论我们是否把书法创作当成职业,实际上我们走进了专业化时代,但这与赵壹《非草书》中说的“专门从事”还不是一回事。现在常说的“书法热”,其实是处在逐渐离开笔墨的时代背景下的一种现象。了解这种大的文化背景,对研究当前的书法现象和书法未来,是有帮助的。这话说来有点“煞风景”,然而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
图1-2 沈鹏“书法精英班”班委2008年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喜欢书法?我想,这是因为中国人内心深处有一种世世代代延续下来的抹不去的书法情结。这种情结,可以说是生命力顽强的种子,不管时代怎样发展,只要中华民族存在,这种情结就会延续下去,这也是书法最根本的生命力所在。记得有一次看电视,看到香港有一个人,文化程度不高,但喜欢写毛笔字,他在很多地方的墙上都要写,有什么感想他要写,看到什么善事他要写,有什么看不惯的事也要写,但是没有人指责他破坏公物、污染环境,反倒驻足流连,我觉得这件事挺有意思。这是一种文化现象,从这件事情,我们看到一种心态,尽管这个人的书法写得并不好,但是他的动机是好的,心是善良的,所以大家觉得他这样做是可以接受的。这件小事情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人对于书法的情结。
再说第二个问题:个人如何发展,同学们来这个班学习什么。如果跟我刚才说的第一个问题相联系的话,实际上我们要从历史的坐标当中,寻找自己的“点”在哪里,知道怎么才能找到自己的那一个“点”。从整个历史坐标来讲,自己的那一“点”微乎其微,但是对每个人来说,不管是自觉还是不自觉,实际上都需要找到那个“点”。有的人自觉程度高一些,会较早找到那一“点”。希望通过这个班的学习,大家能够把自己的书法水平提高一步,在历史的坐标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就和我说的第一个问题相联系起来,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在发挥承前启后的作用。我们实际上在对历史尽着某种责任,能做多少,有待于努力。
两个不足
班上的很多同学在书法创作方面已经有了较大成绩,文化素养也比较高。那么还有哪些缺点,哪些不足?我想可能有两个不足:第一个是,很多同学有较高的创作水平,也有一定的创作经验,正因为如此,头脑中可能形成了很多思维定势。就是说,大家在书法、篆刻的创作方面,已经形成一定的路数,有经验,有一定的水平,这样一来,在书写过程中总是朝着固定的方向、套路去做。思维定势有积极的一面,但它带来的惰性通常是不容易发现的。有这样一句话:一张白纸可以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如果一张纸已经写了字,画了画,盖了图章,可以说它不错,但它已经没有再创造的空间了。思维定势不仅体现在书法创作上面,还体现在我们的思想方法上面,以及处理问题、研究问题的方面。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学习、思考,要“思想思想”,前一个“思想”是动词,后一个“思想”是名词。你在思想的时候,还要经常去思想你的思想,检验立场、观点、方法,不断地去学习,不断在学习当中调整自己,这是很重要的。
另外一个不足的地方,我想大家虽然有一定的素养,但是学习多半是零散的,不够系统的,怎么办?那就要坚持,积少成多,今天看几页书,明天看一篇文章,逐渐累积起来,由不系统逐渐成为系统。学习的高境界是融合,但不是所有的人都具备这个能力,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比如说我们研究董其昌,就要有针对性地列出一些问题,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文化背景、生活经历,他的艺术传承、美学观点等各个方面,都要去研究,由宏观到微观,循环反复。把零散的知识逐渐整合,这就有一个融合的问题。我们不可能通过参加这个班学到太多的知识,但是我们可以学到更好地掌握知识的方法。
有一句话叫“因材施教”,每个人的“材”是不一样的,因此就要对不同的人实施不同的教法。大家可以把这句话反过来思考:我是一个什么样的“材”,因此我要怎样学。要去思考自己是什么“材”,擅长哪一个方面,在哪一个方面才能显示自己的才能,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都要有认识。比如说你喜欢“欧体”,那么你就去学,这是你的长处,但不能总是局限于一种字体,要懂得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长处,还要懂得短既要避,还要加以克服、补足。这样就丰富了。那么回到我们这个班的学习,“融合”是关键词之一。从教的方面来说,要因材施教;从学的方面,要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图1-3 中国国家画院书法创作研究院成立沈鹏书法基金启动仪式2010年
学术民主与独立思考
办好这个班,我觉得还有两点很重要:一是要学术民主,二是同学们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现在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不是一个调子,真正的和谐不排斥并且需要多元化。我们听交响乐,一般的交响乐分四个乐章,在形式和材料使用上并非固定不变,主旋律在进行中形成、展开,这才构成真正的和谐。大家不要把和谐僵化,不要为了僵化的和谐而不发扬民主,一定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
除了以上谈到的问题,我在这里要特别提到,同学们大都是在书法创作上已经比较有成绩的人,我们在今后的创作中要发扬原创精神,什么是原创精神,怎么来理解?我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就是要在整合前人传统的基础上,调动自己潜意识深处的积极因素,把我们的创造意识提到独立的个性这样一个高度。当然对原创精神的理解,它的内涵应该更丰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会,这个问题,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再进一步研讨。
2007年9月18日,中国国家画院
编者注:沈鹏先生随后提出了十六字教学方针:“宏扬原创,尊重个性,书内书外,艺道并进。”作为一位学养丰厚的书法大家,沈先生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美术研究中,以学者的睿智和视野,形成了自成体系的书学理论,其理论核心是以“原创性”作为书法创作和批评的主要标准,力主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发挥书法家潜在的创造能力,求新求变,以创造出独具时代特色的书法文本。今天看来,沈先生的书学理论是极具前瞻性的。进入新世纪以来,当代书坛的历次论争不外乎是传统与现代之争、风格和流派之争,而沈先生的“原创性”书学理念,超越了流派、风格的藩篱,将书法艺术创作带入更核心的本体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