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 文化中的人

体质人类学像纯自然科学的研究,采用生物学的方法来研究人,但它却又曾是一种社会思潮。这种思潮曾影响了整个世界,它的“物竞天择”之说,曾为种族与种族、国与国、民族与民族、群体与群体,甚至宗教与宗教之间的竞争提供依据。意识到进化论的社会思想背景以后,一些人类学家逐步主动地舍弃种族差异的研究,主张将体质人类学变成关注人与自然界之间的连续性的研究。后来,随着社会生物学(social biology)的产生,体质人类学逐步转向人性的遗传学研究。由社会生物学促发的新体质人类学研究,注重探讨人的自我意识的长期传承,从生物遗传学来探讨人自我生存欲望的历史延续性。过去三四十年来,分子人类学家更利用人类基因组和遗传信息来分析人类起源、迁徙的历史,提出若干有新意却亦有争议的“猜想”。

然而,古人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人类的成长历程,基本上是文化的历程,是雕琢和学习的历程。用“文化”这个概念,来相对于“体质”,原来只是为了区分研究领域。体质人类学主要研究人的生物面、自然面,而文化人类学则指的是对人类所有的创造物——产品、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社会关系——的研究。不过,人体的进化,经常又与文化的进步互为因果。因而,也有人认为,这两个领域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基于这一事实,一些学者认为,“人的科学”不单是科学本身,还表达着我们对人及其文化的看法,因而人的研究务必特别关注通过人的语言、行为和造物表达出来的文化。

文化又是什么呢?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文化”的意思大体说来就是“教化”。而对人类学家来说,“文化”基本上不带有“教化”的意思。作为学科定义的基本概念之一,“文化”指的是将人类与动物区分开来的所有造物和特征。例如,人创造了工具、盖起房子、懂得做饭,使我们与动物区别开来。这些人造的东西,都是动物没有的,人类学家称它们为“文化”。这里的“文化”,是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的。从我们的头上往下数,眼镜、衣服、鞋子都是我们的人的创造,从我们的家居到商店、工作地点、娱乐场所等,都属于文化研究的范畴。这些东西,我们业已司空见惯,因而不怎么注意,但它们却是人有别于动物的特征。人类学家一度认为,人与动物的差异主要在于人是直立的,而动物因没有直立,而没有获得能用工具的手。这样看人类的特性,曾经被广泛接受,随着文化理论的发展,文化人类学家意识到,这样单纯看人,是不充分的。甚至有人讽刺说,“直立人”的理论,有点像是把公鸡的羽毛拔掉,再让它站起来,说这就是人。话说得有点过分,但意思是明白的:人如果脱离了人造物,就不再具有人的性质了。主张专门研究人的文化层面的学者,反对局限于人的体质,而主张从作为人的基本特征的文化入手来研究人。

人类学家为了研究“文化”,将自己置身于考古资料、语言学资料和社会习俗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之中,试图以专业化的形式来深入地探讨。根据资料性质的不同,文化人类学分为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及社会文化人类学。考古人类学家通过研究器物把人类文化分为“旧石器时代”(以石头相互撞击出来的工具为主要特征的时代)、“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为代表的时代)、金属器具时代(又分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等)。考古人类学家的研究,不局限于物质文化,而广泛涉及久远历史上人类生存、生活方式的总体情况。他们中有大批学者专门研究人类文明的起源。我们知道,与金属工具出现的同时,出现了文明。我们今天经常用“文明”来形容人的风雅,而在人类学中文明指的是与“原始时代”(即石器时代)相区别的社会形态,其核心表现为文字、社会阶层和国家的出现。考古人类学家对于从新石器时代到文明时代的过渡时期兴趣浓厚,认为研究这一时期,能使我们理解当今人类生活的历史面貌。在文明的研究中,文字的研究很重要。文字能记录久远的往事,能使人与人、群体之间交流更为便捷,也为王权的建设提供了文化基础。文字同时能赋予某些人特殊的权利,使他们与一般人区分开来,成为有地位的人。当然,其他的工具也很重要。例如,如果没有金属工具的出现,就不可能有大规模的生产和战争,而缺乏大规模的生产和战争,古代帝国的体制是不可能发展出来的。这些事实表明,考古学上的“文明”,既含有文化进步的意思,又易于使人想到一些负面的进程,如人类的分化、相互猜忌斗争及暴力。

用语言来沟通,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于是,人类学家也关注语言问题。语言是怎样兴起的,现在还是一个谜。人类学家研究语言大抵采取两种办法,一种是研究语言的分布和历史形成,称为“历史语言学”(historical linguistics)。这种方法与我们中国的方言学有些相近。中国的方言很多,有些地方过了一座桥就说不一样的话。语言分布的复杂性和历史形成过程,深受历史语言学家的关注。另一种叫“结构语言学”(structural linguistics),是比较新派的研究,主要关注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带有浓厚的哲学色彩。语言人类学发展到今天,也出现了对语言的社会意义的研究,特别关注语言的分类在道德风尚、社会结构及信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其中,有人综合语言学和仪式研究,来探讨言论与观念形态之间的关系,也有人侧重研究语言在社会认同的构成中发挥的作用。

如前面提到的,文化人类学的第三个分支,半个世纪以前曾叫“民族学”,现在中国、法国、日本等地还部分沿用。“民族学”分成描述的民族学和比较的民族学,前者或称“民族志”(ethnography),后者或称“比较社会研究”(comparative sociology)。“民族志”所做的工作,主要是收集各民族的文化资料。一段时间内,比较民族学又与比较社会学并称,关注不同民族之间社会结构的比较分析。后来,德国和英、法之间的人类学产生了理论分歧。德国(北欧、俄罗斯等国)保留了民族学这个概念,注重研究物质文化背后的民族精神(ethnos)和文化,而在社会学理论的影响下,英、法则靠的是“社会”(society)这个概念。德国在民族国家的建设中保留了君主立宪制度,同时十分重视国内全体人共同享有的“文化”,它的民族学即是以研究大众共享的文化为特征的。这种思想后来由犹太人传到了美国,在美国形成了与英、法不同的人类学风格,称为“文化人类学”(狭义的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是一个民族的整体文化特征。在英、法,民族学与社会学的很多因素结合了起来,被改造成“社会人类学”,分专业研究社会组织、经济、政治制度和宗教仪式等。经一段时期的融合,以“文化人类学”和“社会人类学”为标准区分的研究风格,成为我们今天所说的“社会文化人类学”。 pHE/SZ0szUIUGpvWgqqYXjM2GiPBImt7cKeSUcRLfqKax2+TcfQuOh8B+spxUBn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