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治疗关系的影响因素

心理治疗中治疗者要针对来访者的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法,但这要在治疗者与来访者双方已建立良好的关系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这种关系甚至具有决定治疗成功或失败的作用。

在治疗关系中起主导作用的应为治疗者。治疗者应能自觉、有意识地运用有关原理与方法,使这种关系得以顺利地建立与发展起来。在这种关系的建立中,有几个基本的影响因素,或者说建立此关系所需的关键条件都与治疗者有关。

在这方面人们首推罗杰斯的工作与论述。罗杰斯在1957年发表的名为《心理治疗中人格改变的充分必要条件》一文中,就已指出共情等因素是使来访者发生改变所必需的因素 [7]

一、共情

共情(empathy)是一个不大好译成中文的名词,也有学者译为“神入”和“感情移入”。“共情”的译法似乎也不能确切地表达原文的含义。这个词按罗杰斯的看法是能体验他人精神世界的一种能力,就好像那是自身的精神世界一样。

这与我们平常所说的“同情”是不同的概念。我们平常所谓的“同情”只涉及对对方的物质上的帮助或感情上的抚慰。而我们这里所用的“共情”的概念,涉及进入对方个人的精神领域,并能理解这个精神世界,而不管这期间是否对对方有物质上的帮助或感情上的抚慰。我们这里所说的“共情”是指治疗者时时刻刻都应该是非常敏感的,对于前来寻求帮助的每一个特殊的个体都能保持这种敏感,变换自己的体验。这种共情是特殊的、个别的,而不是泛泛的、一般性的;是能够理解与分担对方精神世界中的各种负荷的能力,而不是进行判断和支持对方的能力。共情要求治疗者能够进入另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就如同那是你自己的精神世界一样,这样你才能更好地理解那个需要你帮助的人。

要做到共情所要求的任何一点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这确实非常困难,特别是在当时间非常短暂,你同时又必须认真倾听对方的话语并进行分析综合的情况下。但是达到共情的境界却是非常重要的,做不到这一点会导致对方认为你不理解他,不懂得他正在经历的一切,或者是根本不关心他的事情。

20世纪60年代,有人对罗杰斯所提倡的这种共情进行了因素分析的研究。其结果表明,那些有较高水平共情态度的治疗者,倾向于经常运用参与的技巧(attending skills)。另外,会谈中非言语的成分,如目光的接触,身体的姿势等也与共情有关。

伊根(Egan)进一步把共情分为两种类型 [8] :一种是“初级的共情”,这与罗杰斯关于共情的观点和基本的会谈技术有关;第二种是所谓“高级的准确的共情”,这对治疗者有更高的要求,如去影响来访者、表明自己的态度等。

为了说明伊根所说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共情,我们举个例子:

有一位男性来访者,长期在外工作,一次回家后发现妻子有外遇,愤怒之下砸了家里的东西。他在谈及此事时说:“我当时真气极了,真想把家里的东西都砸了,不过了……”(他的双眼蒙上了一层雾气,十指痉挛似地扭在一起)。

(初级的共情的反应)治疗者:……我可以理解你当时的这种心情……

(高级的准确的共情的反应)治疗者:……要是我也可能会这样想的。……你是不是觉得这件事对你的伤害太大了?

在这个例子中,在初级共情的水平上,治疗者认识到来访者又重新体验到了事情发生时的情绪,治疗者的反应是以其自身为参照系统的,是在与来访者交换自身体验的水平上进行的。而在高级的准确的共情水平上,治疗者设身处地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并进一步引导来访者,引发来访者思考。在会谈中若能适当地采用这种方法,则可以加速治疗的进展。但是如果不能正确地选择时机,对来访者缺乏理解,就可能对治疗起破坏作用,也就是说高级的准确的共情可能会成为治疗过程中的风险因素。

哈克尼(H.Hackney)等人曾提出准确的共情应包含下述两个步骤:①准确感受来访者的世界,能够以来访者的方式去看事物;②向来访者表达你对他的理解 [9] 。帕特森在谈及共情的反应时,特别强调这种对来访者的理解应来自内部的参照体系,而不是所谓客观的、外部的参照体系 [2] 。尽管没有哪两个人会有完全一致的体验,但不是从治疗者的角度,而是从来访者的内心体验出发,治疗者会达到与来访者更为接近的共情式反应。因此,结合伊根和上述两位作者的意见,我们认为准确的共情反应应包含下述步骤:①治疗者从来访者内心的参照体系出发,设身处地地体验来访者的内心世界;②以言语准确地表达对来访者内心体验的理解;③引导来访者对其感受作进一步的思考。在这三个步骤中,前两个步骤更接近共情的含义,第三个步骤则是对治疗者的实践性要求了。

对于共情的反应,许多作者尝试将其划分为不同的水平。卡克夫(R.Carkhuff)曾将其划分为五个不同水平的共情——从治疗者对会谈只起到破坏作用的破坏性水平到治疗者具有相当准确的理解的共情水平,都做了具体描述和定义 [2] 。艾维(A.E.Ivey)等人则进一步把共情细分为七种不同的水平。这七种水平从治疗者对会谈起着明显的破坏作用到治疗者达到治疗的最高水平,在任何方面都能与来访者进行直接的、成熟的交流 [10]

这里艾维等人提出的共情需要运用一些会谈的技术,同时需要治疗者本身具有共情所需的品质。他们认为要达到对来访者的理解与共情应具有积极关注、真诚等条件。另有一些作者把这些看作是与共情并列的条件。不论怎样看更为符合罗杰斯的原意,我们都认为要在治疗中达到共情的境界仅有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用“心”。只有治疗者真心实意地愿意帮助来访者,用心去听,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想,才有可能达到共情的较高水平。一个对来访者不关心、不耐烦的治疗者,即使其会谈的各种技巧再纯熟也不可能达到高水平的共情。

对于共情,人们是有不同看法的。有人认为它是一个变化的领域。其他人也提出了与艾维等人不尽相同的看法。尽管如此,穆哥特伊德(S.Murgatroyd)所提出的提高共情的水平的实践性建议仍是值得我们中国同行认真回味并进行尝试的。其所建议的练习如下:

(1)与其他人,如工作和生活中的朋友、亲戚、家人一起练习对对方谈话内容的反应。试着把他们所说过的话的意思讲明白,检查一下你是否理解了其中含义。

(2)试着去想象在各种各样的情景下,需要你帮助的那些人对你讲述他们的事情,要想象得就像你身临其境一样。试着把他们的经历用准确的图像在你的脑海中显示出来。

(3)如果你不能运用视觉的思维,那么就在想象中运用你正在读的一本小说中的某些关键词来代替——用你所能想得到的所有词汇来描述这个人和他对你讲述的各种情景。

(4)努力使你自己有关情绪方面的词汇变得更为丰富,应用字典、小说、电影或其他材料,以便你能准确描述任意一种感情 [11]

二、积极关注

积极关注(positive regard)在罗杰斯早期的文章中被称为“无条件积极关注”(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后来人们倾向于以积极关注代替了他的早期描述 [9] 。积极关注是一种共情的态度,是指治疗者以积极的态度看待来访者。注意强调他们的长处,即有选择地突出来访者言语及行为中的积极方面,利用其自身的积极因素。

这种积极的关注的出发点是这样的,如果你想帮助来访者,使之有所改变,你就必须相信他是能够改变的,而且他现在自身已具有一些积极因素。否则,如果你认为对方是一块顽石,那么任何帮助都只能是徒劳无功的。而且,如果你不相信对方是能够接受帮助的,你的来访者就会接收到这种信息,他在治疗中也就可能真的不会有收获。

可惜,有很多人不懂得这一点。笔者曾遇到过一位由母亲领来的小学五年级学生。在三四年级时,他的班主任老师总是批评他这不对、那不好。有一次,孩子的母亲对这位老师说:“您别总批评他,他要有什么做得好的,您也表扬表扬他吧。”这位老师后来找到这孩子的父亲说:“他母亲让我表扬他,可他什么好的地方都没有,让我怎么表扬他呀?”这位班主任老师似乎还有一肚子怨气。但实际上由于这位班主任戴着有色眼镜,从没打算找找这孩子的好的方面,他就永远也找不到可表扬的事情了。其实,这个学生在班里曾要求过擦黑板,班主任老师却鄙视地说:“这儿没你的事儿,用不着你!”他也曾想干点其他好事儿,班主任老师却不屑一顾。可这些正是这个被班主任老师认为是没有可表扬的地方的孩子的好的方面。这是这个孩子的不幸,也是这位老师的悲剧。他虽辛辛苦苦执教,却收不到好的效果。

有些治疗者也不懂得怎样去发现来访者的积极的方面。他们总是更多地注意来访者消极的方面,而且,即使他们看到了来访者的某些积极的方面也不明确指出来。这对治疗工作是不利的。而罗杰斯却不同,他不仅宣传自己的观点,而且也在其治疗实践中身体力行。有人这样谈到他的工作:

第一眼看上去,你可能会认为前来寻求帮助的人没有任何长处、没救了。但是,走出令人沮丧的阴暗的沼泽地,卡尔·罗杰斯似乎总能在某个个体身上发现某些积极的东西,并且通过对情感的反应和(近来)直接的个人反馈使那些积极的东西突出出来 [12]

不仅是罗杰斯倡导的来访者中心的理论提倡积极的关注,其他一些理论也有相似的成分。如家庭治疗者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而且能在那种似乎是可悲的、无望的环境中成长起来。行为治疗家则坚定地认为,实际上所有的来访者都能通过强化增进个人的发展,达到学会应付他们所遇到的各种情景的目的。各种疗法所用词汇(专业术语)和方法是不同的,但所有有效的心理治疗的理论构架中都包含这样的信念,即通过治疗,能够使来访者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变化。事实上,一个治疗者如果没有这样的信念,他的工作就失去了支撑点。下面我们举例说明与积极关注有关的问题。

一个女大学生为体育课的测试要当着大家的面做一个动作练习而感到非常紧张,而且她的同伴也看出来了,对她说:“你怎么那么紧张呀?”她说:“别人都看出来了,看出我紧张得不行。我难受极了。想到平时别人对我的好印象都会因为这件事而改变,想到他们会和别人说,想到同宿舍的人都会知道,全班人也会知道,我真觉得太难堪了!以后还怎么做人哪……”

治疗者:“这的确是一件让人觉得难堪的事情。但尽管如此,你还是完成了那些动作,并且通过了测试。而且你还做了努力想使自己平静下来……”

在这个例子中,女大学生感到自己太懦弱、太怯场、太丢脸了,她当时的感觉是自己一无是处,全完了。治疗者体会到了这一点,但他并不完全同意来访者的看法,他看到了来访者在此事中积极的一面。治疗者所看到的来访者的积极的方面,不是凭空臆想出来的,也不是与此事无关不着边际的,而是那些蕴涵在此事之中、存在于来访者本身的积极因素。在治疗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类情况,特别是当碰到某些对自己感到失望的来访者时,他们此时往往意识范围变得狭小,只看到自己的不足,看不到成绩和希望,他们会把芝麻大的失误看作如西瓜一样大。此时治疗者的积极关注无疑会开阔其视野,是帮助他们重新打开希望之门的良好开端。

不过有些初出茅庐的生手,在这方面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他们可能会掩盖问题本身,避免去处理那些棘手的、真正的问题;也可能会把问题看得过于悲观,只强调那些消极的方面。比如对上述情况一个较乐观的,但绝不是积极关注式的反应可能是这样的:“要知道你还有很多长处,一切都会过去,都会好起来的……”这话本身是可以让人感到满意的,但在整个会谈中,却会淡化来访者自身的问题。在上述的例子中,正是由于来访者本身存在着某些问题,才会有那样的事件发生。在这次会谈中,应着重解决的正是女大学生本身的问题,如果按这位盲目乐观的治疗者的反应来看,会谈就有可能偏离这一主题。与这种反应相反的另一种极端的反应可能是这样的:“这种情境真的让人太受不了了,你会越来越难过的。”这也许是真的反映了对方当时的心境,但这种会谈的持续只能使对方陷入沮丧和困惑之中。这样会使她既不能摆脱已有的负性情绪,也没得到改变现状的指导。这样看来,无论是表面上积极的或是外表上消极的做法对于治疗来说,都有着潜在的破坏作用。这是我们应注意避免的。

从我们了解的情况看,在我国的专业队伍当中,可能会犯前一类错误的人较多。比如常常会听到治疗者对来访者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要相信明天一定胜过今天。”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鼓起对方战胜困难与所面临的问题的勇气,但却未对其为何会有此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与指导。空泛的话语一旦碰到实在的难题就会显得苍白无力。犯第二类错误的人会少些,但也不能忽视其可能性。在这里我们并不反对治疗者讲实话,但问题是治疗者对来访者应怎样看、看什么。如果像前面我们提到过的那位班主任那样,那么来访者有再多的积极的方面也会视而不见。积极关注式的话语,也都是实话,是以事实为基础的反应。同样是讲实话,有的有利于来访者的成长或改变,有的不利于来访者的成长或改变。治疗者的出发点应是一切对来访者负责,定好了这一基调,实话应怎样说也就清楚了。另外,在做积极关注式反应时,一种情况是从来访者所讲述的事实当中,发现他们的积极方面,但做这一点时,注意不要偏离到与此事无关的来访者的长处上去。另一种是当你感到前一点难以做到或未能做到时,你也可以注意对方对事件的描述本身是否准确、形象、生动,这也是你可以发现的积极的方面。在具体应用时,最好二者结合使用,效果更好。

总的来说,积极关注要求治疗者持续地寻找来访者身上的长处和积极方面,与此同时,直接、明确地针对他们的问题进行工作。治疗不是帮助来访者把问题抹平或化小的过程,而是帮助来访者正视他们置身其中的世界的过程。

三、尊重和温暖

尊重(respect)来访者要求治疗者要能接受对方,能容忍甚至接受对方的不同观点、习惯等。在治疗过程中,尊重事实上还可以使积极关注的效果增强,具有鼓励来访者向前迈进的作用。

一个对来访者不尊重的治疗者,可能会觉得“帮助”他人是一种可以自行设计、操纵的游戏,他可能向自己的来访者和同事们吹嘘自己的成绩,他可能会轻视某一性别的来访者,也可能会有其他不那么友善的言行。这种现象可能并非个别,是治疗者应予以注意和警惕的。其原因可能产生于治疗者认为,凡来访者都是有求于自己的人,因之自视甚高,自以为高人一头,以为自己有专业知识或对方有弱点等,就可以不尊重他人。事实上,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作为人类的一员,每个人尽管工作分工不同,地位处境不同,相貌有别,智能有异,却都是平等的人。来访者都是带着问题前来治疗或咨询的,当他暴露了自身问题之后,本身就处于易受伤害的地位,而且此时会变得异常敏感。作为治疗者没有权力而且也绝不应该轻视对方。治疗者强于来访者的仅是与治疗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另外,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许多人认为治疗要有权威性,而某些人理解的权威性就是对来访者要告诉他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就是要让对方跟着自己的思路走,而不允许对方与之思路相悖。不是靠引导、说服,而是依靠权威性。这样的咨询或治疗对于某些愿意相信权威的来访者是有效的,但对喜欢独立思考的来访者效果不佳。以权威的身份出现,本身就有一种不平等,因为他们常想压服对方,这实际上是对对方的一种不尊重,易伤害来访者的自尊心,咨询或治疗也不会有好的效果。有一位来访者曾找过一位有名的治疗者治疗,去了两次就再不肯去了,因为那位治疗者对她说:“你就是得跟着我的思路走。”她不服气,也不想去了。此事说明了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当治疗者面对比自己年龄小的来访者时,应引起注意,以免由此造成事倍功半的后果。当然,有时你会碰到来访者有不同意见,他们表达给你听,然后问你的看法。要做到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可采用下列一些说法,如:“你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你讲得非常清楚,我懂你的意思了”等。若你觉得不能同意对方的说法时,还可以这样表述:“虽然我对这事儿不这么看,但我能明白为什么你会这样想”“我也许不能同意你的这种说法,但我仍认为你有权这么看此事”等。这样的反应被认为是既包含了尊重,又包含了积极关注的反应。

能够尊重来访者的治疗者可能更易于做到给来访者以温暖,虽然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可能做到前者的不一定能做到后者。但是要记住,在治疗中,这两者都是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必不可少的因素。

温暖(warmth)是治疗者对来访者的主观态度的体现,它无法用语言表达,而是以某些人类交往中最基本的成分来表现的。比如语气、姿势、面部表情等。温暖要求治疗者把组成他自身态度的每一种成分都动员起来,以表现对来访者的关心。

一个冷漠的治疗者可能是个称职的专业人员,但在他那种职业的面孔背后却可能潜隐着对来访者无意识的敌意和嫌恶。而一个好的治疗者是会喜欢和尊重别人的,并且知道怎样与他人交流这种体验。我们说温暖是治疗者主观态度的一种体现,所以它是很难装得出来的。只有治疗者真正关心来访者的命运,真正达到共情的境界,温暖才会从他的言谈话语、姿势、动作、眼神、表情中流露出来。这会使来访者感到自在而舒适。这是一种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感情不外露的民族,有些人以遇事不露声色自诩。但当你作为治疗者时,这一职业却要求你时刻表现出对来访者的关注。试想,当你遇到一个来访者向你诉说他的事情时突然止不住泪流满面,此时尽管你能理解对方,但却仍在一旁正襟危坐,在他人看来是否显得过于无动于衷呢?而此时来访者又会怎么想你和他自己呢?进一步看,这又会给你们之间的关系带来什么影响,会给整个治疗带来什么影响呢?

温暖不是一种技能,是没有办法借助实践、练习去发展它的。它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有待于治疗者自己去开发。而对于治疗者,它又是很重要的,其重要之处就在于它可以创造出一种有助于来访者发生变化的治疗气氛。

四、真诚可信

真诚可信(genuieness and authenticity)也是罗杰斯所倡导的。对于这一点最简单的解释就是要开诚布公地与来访者交谈,直截了当地表达你的想法,而不要让来访者去猜测你谈话中的真实含义或去想象你所做的一切是否还提供了什么别的信息。你不要去扮演想象中的十全十美的治疗者,你就是你自己。与此同时,你为你的来访者树立了一个榜样,你这样做,实际上也在激励他们以同样的态度对待治疗。这也是在促使他们不再去假装、掩饰、否认、隐藏他们的真实思想和感受。真诚可信这里面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治疗者要真实地对待自己;另一方面要真诚地对待来访者。

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在真诚地待己待人的问题上,你作为一个治疗者与你在工作中对待你的同事,和在家中对待家人是没有什么区别的。真诚体现了一个人的处世态度。也许在不同的时间里,它有程度上的区别,但是一旦你希望有效地帮助别人,真诚就是必不可少的。

让我们举例说明怎样在治疗中做到真诚可信。一位来访者在上一次来访中,答应了要回去做给她布置的家庭作业,但在第二次来时,却说并没有做那些家庭作业:

来访者:我没做那些作业,您会不会很生我的气呀?

治疗者:我希望你能认真做那些作业,你没完成作业我感到有些失望。

来访者:(停顿片刻)……那您还愿意给我治疗吗?您会不会觉得我这人不可救药了?……

治疗者:(微笑)我并没有那样想过。我刚才说你没做作业使我感到有些失望,这并不是说我对你这个人感到失望。我想你没有完成交给你的作业可能会有你自己的原因和道理。现在,你能跟我说说为什么你没做那些作业吗?

在这里,治疗者坦率地表达自己对来访者未完成作业的心情,并不掩饰自己的失望。进一步,他把来访者引导到所要讨论的问题上。在这里如果治疗者采取掩饰的态度说“我怎么能跟你生气呢,不会的”,那么来访者就会想对方可能是生气了,只不过作为治疗者不好表示而已。下次再有什么事她就会小心谨慎地说了,或者先编上一套理由再讲。也许还有别的治疗者会说“没什么,现在我们还是来看看今天要谈的问题吧”。这样的治疗者是想转移对方的注意力,避免正面回答来访者的问题。但此时他却可能把真正重要的问题——来访者为什么没完成作业的原因漏掉了。而且对方仍可能会猜测“我没做作业他可能感到不高兴,但由于他是干治疗工作的,只好仍耐着性子听我说。可他怎么不问我为什么不想做那些作业呀?也许他并不真正关心我的事儿,只是为了完成他自己的工作……”

普通的人际关系,有这样一个特点,一方向前走多远要根据对方走多远来定。在治疗中,虽然来访者是来寻求帮助的,他向治疗者暴露自己的方面更多,但仍有些内心深处的东西轻易不肯示人,来访者也要看对方是否诚实可信。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就是来访者与治疗者初次见面时往往要拐弯抹角地盘问治疗者,探探对方的底,以决定自己要不要把自己的事情和盘托出。在这种情况下,对来访者的一般问题可以据实相告,但有些工作上的事情是不能讲的,这时也可明确告诉对方。比如在我们的咨询与治疗中常碰到大学生这样开始他们的咨询谈话:“您对大学生谈恋爱这个问题是怎样看的?”我们的回答常常是这样的:“在这个年龄阶段,男女大学生之间互相萌发感情是很正常很自然的事儿。”问:“有人说这会影响学习。”答:“这不能一概而论。”这样的回答既表明了自己的真实态度,也没有伤害对方,使对方愿意进一步与治疗者交谈下去。有些来访者经过与治疗者的若干次会面才肯把心底的秘密讲出来,这就要求治疗者在治疗过程的自始至终都要对对方以诚相待。

另外,真诚地对待你的来访者,要求你要有想帮他的愿望,要尽可能地达到共情的境界。不能把真诚简单地等同于要说实话。如治疗者并不关心对方,那么他讲的实话就有可能缺乏对对方的积极关注,因而会有碍于治疗的顺利发展。 ztW0ZuHlB/WTDEpXaK0aSepNesrbTxEgLsRn/t8sx9n4Ig3RuT3j9X1SZDp8nT8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