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一百二十多首,文十一篇,他的散文、辞赋写得很好,像《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都是名篇。但以诗的成就为最突出。

陶诗的内容大都是表现隐逸的思想和生活。我们不妨把它们分成两类:田园诗和咏怀、咏史诗。

他的田园诗多方面地描写了农村景色和农村生活,按其内容可以分成三方面。一部分表现农村的恬美静穆,和他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归园田居》其一是诗人从彭泽归隐后第二年春天写的,这时隐居的决心已定,新的生活安顿下来,诗人对比往事,越发珍惜眼前的一切:

少无适俗愿,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园,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开头几句追述往事,不胜懊悔。他把官场视为“尘网”,说自己误落其中,好像羁鸟、池鱼,得不到自由。“开荒南野际”以下转而写归隐之后的生活,好像诗人带着我们在他的田园里参观了一番,他指东道西地向我们一一介绍:田亩、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一经诗人点化,都添了无穷情趣。“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远一近,像一幅素描,极形象地表现了田园的优美和宁静。炊烟依依,是那样悠然自得,与诗人的心境完全契合。“狗吠”二句,以动写静,也有很好的艺术效果。最后四句对全诗做了总结,欣喜舒畅之情溢于言表。

与此类似的还有《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嘉,飞鸟相与还。此还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这首诗写他怎样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陶渊明采菊于东篱之下,偶一抬头见到南山,山上的气象傍晚时越发可爱,飞鸟一群群地结伴而还。他忽然从这景象联想到自己的归隐,悟出返璞守真的哲理,不胜欣慰。他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陶集中写飞鸟,除此以外,还有十三处,大都有比喻或象征的意义。用飞鸟飞向天路,经受了风雨严寒的折磨,终于返回山林,喻指自己的出仕与归隐。

此外还有不少诗表现农村的恬美静穆和他归隐后悠然自得的生活。或春游,或登高,或酌酒,或读书,或与朋友谈心,或与家人欢聚,他都感到愉快。如“山涤余霭,宇暧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写田园的早晨,感受是何等新鲜!再如“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和郭主簿》其一),“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其一),“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读山海经》其一),莫不诗意盎然。

陶渊明的田园诗没有充分揭示农村的矛盾,诗里所歌咏的是其个人悠闲的生活,这是其不足之处。但是也要看到陶渊明是从官场回到田园的,他是带着对官场的憎恶以及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决心去观察和体验田园生活的。在这里他可以洁身自好,不为五斗米折腰。他往往在诗里把田园和官场对立起来,以田园的美好对比官场的丑恶。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田园诗是有积极意义的。

陶渊明田园诗的另一部分,以极大的热情歌咏了农业劳动,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建立的友谊。《归园田居》其三真切地抒写了自己参加劳动的感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一个士大夫肯于扛起锄头,早出晚归地劳动,这并不是很容易的。陶渊明不以劳动为耻,宁愿劳动,而不肯出卖灵魂换取富贵荣华,确实是很难得。《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旱稻》 表明他对于劳动的艰苦,已有了更深切的体验: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禾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他认为衣食是人生的首要条件,不谋衣食就无法生存,自然更谈不上谋道了。而要谋衣食就要劳动。他主张人人劳动。《劝农》诗说:“舜既躬耕,禹亦稼穑。远若周典,八政始食。”连圣贤都不废躬耕,何况一般人呢?在《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里,一开头便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孔子的遗训太高了,达不到,还是老老实实地种地吧!陶渊明的这种思想,突破了儒家鄙视劳动的观念,是有进步意义的。

在劳动中陶渊明逐步地接近了农民,《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说:“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正是在劳动中他同农民初步建立了感情。《归园田居》其二:“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在劳动中也同农民有了某种共同的语言。如果我们拿另外一些诗人和陶渊明对比,就更可以看出陶渊明的可贵。谢灵运《登池上楼》:“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及穷海,卧痾对空林。”又其《斋中读书》:“既笑沮溺苦,又哂子云阁。执戟亦以疲,耕稼岂云乐。”谢朓《治宅》:“既无东都金,且税东皋粟。”储光羲《田家杂兴之一》:“不能自力作,黾勉娶邻女,既念生子孙,方思广田圃。”他们的思想境界是无法同陶渊明相比的。

然而陶渊明的劳动,与当时的农民在地主剥削下从事的牛马一般的劳动,还有本质的区别。他有门生,做彭泽令时有一力,归隐时有“僮仆欢迎”(《归去来兮辞》)。在归隐的初期有农民替他担负主要的工作。他虽说要“聊为陇亩民”(《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但并不是真正的要做农民,而是要做长沮、桀溺之类躬耕的隐士。所以说:“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旱稻》)“遥谢荷蓧翁,聊得从君栖。”(《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他在农村的知心朋友并不是农民,而是一些小官吏或隐居的知识分子,如郭主簿等。他同农民只能话桑麻,同他们则可以一起登高赋诗、欣赏诗文,表白自己的志趣而“言笑无厌时”(《移居》其二)。尽管陶渊明接近了农民,但是士大夫与农民的界限,他始终未能逾越。

陶渊明还有一小部分田园诗反映了农村的凋敝和自己穷困的生活。《归园田居》其四反映农村战后的荒凉景象:“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这首诗虽然是写诗人自己的生活,但通过它,我们可以间接地看到农民的贫困和疾苦。

《桃花源诗并记》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一个新发展,这是他晚年的作品。从仕途到田园,再从田园到桃源,是诗人对理想的进一步探求。早年“大济苍生”的理想,在仕途上破灭了;他便把理想寄托在田园,隐居躬耕,独善其身。在田园他经历了长期的劳动,生活日益贫困,归隐初期那种“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的局面越来越难维持,他不能不考虑如何解决饥寒的问题,同时也更多地了解了农民的思想愿望。这样,一个乌托邦式的桃花源的社会理想便逐渐形成。桃花源是怎样一个社会呢?是一个人人劳动,自给自足,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也是一个自由、富裕、安宁的社会: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华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诗人以极大的热情,从生产到生活,从自然环境到人们的精神面貌,对桃花源做了十分全面的描绘。如果说陶渊明写《归园田居》和《归去来兮辞》的时候,还只注意他自己的生活和德操,而很少了解人民的痛苦和愿望,那么写《桃花源诗并记》的时候,他的心中已经想到农民了。桃花源不仅是隐士的小天地,也是千千万万劳动农民的乐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桃花源诗》),反映了农民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和平幸福生活的愿望。

然而,陶渊明并不能指出达到理想的道路,在他看来桃花源是一个不可企及的“神界”。陶渊明在反映农民的这一愿望的时候,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他自己阶级的烙印。农民的理想和他的隐逸思想融合在一起,桃源中的农民也变成和他类似的隐士了。

陶渊明的咏怀、咏史诗,继承阮籍与左思的传统,围绕着出仕与归隐的矛盾,表现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以及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也曲折地暴露了社会政治的黑暗。《杂诗》《读山海经》等组诗中的大部分诗都属于这一类。

表现壮志不能实现的,如《杂诗》其五回忆少年时的猛志,最后两句“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颇有自警自勉之意。其二写他有志难骋的悲愤,说明他在隐居中内心仍然是十分苦闷的: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这首诗从傍晚写到天明,从明月的冷寂写到内心的悲凄。特别是“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两句,把孤独的情状写得十分真切。他心里本有无数话要说,话到嘴边才觉察到身边无人,于是转向自己的身影劝酒。诗人用“挥杯劝孤影”这一不甘寂寞的行动,衬托内心的寂寞。“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这两句中的日、月,既指白日、素月而言,又指岁月时光而言。“掷”字颇有分量,似乎诗人本想挽留他们,追随他们,但还是被抛在了身后。岁月流逝得这样快,而自己的壮志却毫无施展的希望,诗人怎不心怀悲凄呢!从这首诗可以看出陶渊明心里藏着多么深广的忧愤。

因此,他特别同情那些历史上和神话传说中失败了的英雄人物。《咏荆轲》歌咏荆轲反抗暴秦的英勇行为,他说千载之下,自己与他的感情一脉相通。又如《读山海经》其十: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 ,猛志故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

这首诗歌颂精卫与刑天的复仇精神,正是诗人自己疾恶抗暴的感情的表现。“猛志固常在”说明诗人济世的志向,永远不会熄灭。鲁迅把这类诗称作“金刚怒目式”,他说:“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咏贫士》七首借古代贤人安贫守贱的事迹,抒写自己不求名利的情怀,也是陶渊明重要的作品。

在这些咏怀、咏史的作品里,也包含了不少明哲保身、安分守己、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他以个人反抗社会,用逃避表示抗议,当然难免软弱无力。“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暧暧空中灭,何时见余晖”,不正是他自身的写照吗? 4pI3sA+9yPEj9pi+fno8jPPT97DB5DjnMRIKvRNvGtVA2y3ehSj0JzZZB6AkYWg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