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陶渊明

第一节
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的时期,这时期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很尖锐。陶渊明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他的曾祖父陶侃曾经做过晋朝的大司马,但出身寒微,被人讥为“小人”(《晋书·陶侃传》)。陶渊明的祖父只做到太守,他的父亲大概也做过地方官,在陶渊明年轻时便去世了。

陶渊明在柴桑的农村里度过他的少年和青年时代,当时他的家境日益贫困,但还维持着一般中小地主的生活,家乡的庐山、彭蠡湖(即今鄱阳湖)培养着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少无适俗愿,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与子俨等疏》)这两段话真实地反映了他早年的生活和情趣,陶渊明早年对于老庄学说很感兴趣,同时又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抱着建立功业的幻想,他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其十六)“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可见他的抱负很大,希望自己将来能“大济苍生”,把社会治理得像尧舜盛世一样。

但是黑暗污浊的现实不可能使他的思想得以实现。于是理想与现实便发生了矛盾,这个矛盾贯穿着他的一生,即表现为出仕和归隐的反复,也表现为归隐以后内心的苦闷和愤懑。

正是在建功立业、大济苍生的思想支配下,再加上生活的困难,陶渊明便出仕了。他开始做江州祭酒,但很快就感到厌恶而辞职回家。后江州召为主簿,不就。可是陶渊明对统治者的幻想并没有完全破灭,他的壮志也没有消失,所以他又第二次出仕,大约在他三十六岁的时候。这次他来到江陵,做了荆州和江州刺史桓玄的幕僚。桓玄掌握着长江上中游各州的军政大权,野心勃勃,准备夺取东晋的政权。陶渊明发现他并不能帮助自己实现理想,对他准备扮演的篡弑丑剧也很憎恶,于是又产生了归隐的念头:“诗书敦夙好,林园无世情,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正好陶渊明三十七岁那年,他母亲去世了。按照古代的规矩,陶渊明又辞去官职,丁忧回家。

陶渊明三十七岁到四十岁,在家乡过了三年隐居的生活。这时期他的心情很愉快,写了不少诗。他开始参加劳动,并把很大精力放到农业生产上去。《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时运》等优秀诗篇都是这时写的。

在陶渊明隐居的这三年里,政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公元402年,桓玄举兵东下,攻陷京师建康,次年称帝。404年刘裕起兵讨伐桓玄,克复京师,并乘胜追击到江陵,杀了桓玄。这时刘裕做了镇军将军,掌握着东晋大权,给国家带来一线希望,就在这年陶渊明做了刘裕的参军。这是陶渊明第三次出仕,他的心情非常矛盾:一方面怀着幻想和希望,另一方面又疑虑重重。《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一诗就是在这种心情下写的。诗里说:“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可见他作了再次归隐的思想准备。大概陶渊明同刘裕仍然合不来,不久就改任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义熙元年(405)八月,陶渊明又求为彭泽令,他在《归去来兮辞序》里说:“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秫,过足为润,故便求之。”“风波未静”这句话反映了他对时局的忧虑。

陶渊明在义熙元年八月任彭泽令,同年十一月就弃官归隐了,前后只有八十几天。

在做县令的期间,他的心情是很痛苦的,《归去来兮辞序》说:“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恰好十一月郡里派了一名督邮来到彭泽,督邮是负责督察检核县务的官,位轻权重,非常跋扈。县吏告诉陶渊明说:“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萧统《陶渊明传》)当天就解去印绶,辞官回家了。从此再未出仕。隐逸是陶渊明对黑暗现实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自好的道路。这虽然是一种消极反抗,但他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归隐田园躬耕劳动,保持自己高尚的品德,还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陶渊明在归隐之后,一方面通过长期的劳动,逐步地接近了人民,他的作品在某些方面反映了农民的思想和愿望;另一方面,他对统治者始终抱着不合作的态度。晋末征他为著作佐郎,不就。宋文帝元嘉三年(426),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看望他,这时陶渊明已经饿了好几天,起床都困难了。檀说:“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陶答道:“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赠以粱肉,陶渊明麾而去之。(萧统《陶渊明传》)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他的骨气。然而陶渊明是并不甘心隐居的,他的壮志一直埋藏在心里,并且关心着社会现实,诗里时常流露出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和壮志不得施展的焦灼和悲愤。饮酒、采菊,看似潇洒的生活,只不过是一种自我慰藉,他的内心是很痛苦的。

陶渊明在艰辛的生活和忧愤的心情中,越来越衰老了。元嘉四年秋他生了病,大概预感到将不久于人世,九月给自己写了三首《挽歌诗》和一篇《自祭文》。两个月后,便与世长辞了。享年六十三岁。

亲友们以简单朴素的仪式安葬了他,并给以谥号曰“靖节征士”。 8FlDFxvLCejb5EQuy1IPP3BlJ3pYXDljYq5txCG1H/YYlC5LeN95C8xeOJjIA4L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