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如何看待和应对有限理性

有限理性是人之常态,认知偏差难以避开,很多时候,大家做决策都是不自觉地“拍脑袋”。这听上去也许让人有些泄气。我们就只能自甘无奈吗?其实,想开一点,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矬子里面拔将军。鸡窝里面出凤凰。你傻,有人比你更傻。大家都不漂亮,你只要不漂亮的程度稍微低一些,你就是其中最漂亮的。两个人同时遇见猛虎,你不需要比老虎跑得快,只需要比另外一个人跑得快。……上述这些事例都是关乎比较的说辞。而说到比较,高低上下、优劣美丑,都是程度问题。大家都是有限理性的。只要有人比你更不理性,你就可能会意识到这种差别,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去利用这种差别或者别人的更不理性。

总之,首先,我们要承认有限理性的普遍存在。这就意味着不能盲目相信与夸大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有意识地关注和应对有限理性。其次,我们要尽量提高自己,理解别人,利用对手,或者借助那些更加聪明理性之人的智慧。如此,我们才能增进我们的判断能力,提升我们决策的质量和实施效果。另外,当我们遭受强烈的情感波动和困扰的时候,有限理性和认知偏差的潜在误区可能会更加凸显。因此,控制和把握自己的情感,也是保持足够理性之必需。

承认有限理性的存在

承认有限理性的存在,是更好地理解和做出真实世界中的管理决策的第一步。首先,只有承认我们理性的有限性,才会从实际出发,从解决问题入手,而不是企图收集所有相关信息或者穷尽所有的可能性。有时,以科学决策为借口,对完全理性的极端信奉和固执追求会导致组织浪费资源,贻误战机。如果相关的信息都可以被获取到而且能够被全面系统、准确精细地分析,则决策时机可能早已错过,决策不再具有实际意义。比如,接二连三的务虚会议和一层一层的严格审批,貌似重视信息和理性,实则是互相推诿和无效率。

其次,认识到自己的有限理性特征和具体的认知偏差与逻辑误区,则可能使管理决策者自己更加自省和自律。相对于那些自诩高明、不自量力的决策者而言,这种意识和警醒本身就是一种竞争优势。管理决策者可以通过一些程序性、制度性和规范性的方针和准则,去尽量避免认知偏差的陷阱和判断的误区。比如,金融机构在进行交易时,通常要有至少两个或者以上的人共同审阅某些材料和信息,才能进入下一步的流程。这是防止人为错误的基本程序设计。当然,类似的重复性的常规决策,比较容易根据过往经验去设计标准化的流程。而在更加复杂和不确定性的环境下,应对有限理性的挑战,意味着我们需要依靠相应的专家的解读与判断。当组织中的专家也没有某个决策领域的经验,或者该领域尚无靠谱的专家出现之际,管理决策的制定与成败,则纯粹靠的是运气。

提升自己与扬长避短

纠偏是可能的

通过自省和洞察,管理决策者可以自觉地发现自己常见的偏差和误区,从而有意识地进行改进或者避免。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许多认知偏差是可以通过训练和干预得到避免或者改进的。通过参加学习和培训,管理决策者也会更加有意识地审视自己的认知短板,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或者更清醒地意识到借助专家和他人智慧的重要性。

纠偏是有代价的

但是,有必要指出,有些偏差是因为决策者的个人背景和经验导致的,有些则是与生俱来的,与其智力禀赋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如果偏差主要来自后者,那么外部干预和本人自省是很难改变的。另外,认知偏差形形色色,即使与管理决策相关的认知偏差也有很多。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一天到晚只关注如何避免自己的偏差或者弱点。即使能够做到全神贯注地纠偏,也不可能全部避免。

专注于纠偏不如扬长避短

致力于纠偏,也就必然意味着没有把时间花在应用自己的优点上面。大多数情况下,花功夫修补自己的短板,肯定会耽误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发挥特长和避免偏差之间的度一定要把握好。应该说,一个人生来主要不是为了改正错误、提升短板,而是为了发挥特长、扬长避短。

因此,有限理性学说给管理决策者的一个重要启示,也许是偏差人人都有,关键是你是否有特长,是否在做你擅长的事情,而不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

理解和利用他人

对有限理性的承认和应对,不仅在于自律与内省,而且在于如何更好地理解他人或者利用对手。知道自己的某些偏见和误区,出于同理心,管理决策者也能揣摩出这样一个道理:别人,比如下属与合作伙伴,也会具有同样的偏见和误区,比如,目光短浅。因此,由己推人,可能增加一些对他人的理解和同情、悲悯与关照。

理解他人

曹操当众烧毁自己部下暗中准备投降袁绍的信函,给大家足够的安慰与激励。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谁也看不清楚,这是正常的。每个人都注定要为自己留后路、找机会。这也是很自然的。如果是自己,可能也会如此。理解他人,宽待他人,这是对大家有限理性的一种认可和利用。

在当代,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前任CEO韦尔奇就曾说过,一些人一边自己挣大钱,一边厚颜无耻地对下属说,钱不是最重要的。我告诉你,钱就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当你没钱的时候。不管管理者认为见钱眼开是否理性、有限理性,应该抑或不应该,能够以己推人,也算是有限理性下的理性,干脆坦诚、率直本真。

利用对手

当然,基于对有限理性的认识,管理决策者也可以积极主动地去利用对手的偏差和误区去影响和操纵他们的行为,并从中获取利益。拿破仑有句名言:当对手在犯错误的时候,千万不要打断他。孙庞斗智马陵道,孙膑巧妙利用的就是对庞涓之认知偏差和行为误区的准确洞悉和把握。大家都是有限理性的,你只需比你的对手更理性一点儿。

求助第三方

意识到自己理性之有限以及认知偏差之常见后,除了努力提升自己的段位之外,还可以制度化地或者就事论事地咨询专家或者其他第三方独立人士。睿智的长者、冷眼旁观的达人、独立公正的测评机构、专业精良的咨询公司,都可以成为管理决策者弥补自己决策判断短板的有力支撑。第三方的独立公正尤为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获得相对理性和准确的判断,而不是只听他出于你给他的利益或者提供的依靠而对你的刻意奉承和误导。然而,在现实中,这需要足够的胸怀和胆识,实非常人可为。

案例1.5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1米85的个头,有名的靓仔。清晨起来,他穿着阿玛尼的时装,戴着博百利的帽子,照着香奈尔的穿衣镜,对他太太说:“给咱瞅瞅,我跟北城的那位师奶杀手徐老板比,谁更够派?”邹太太说:“您比老徐派多了,他哪有资格在您面前臭美呢?”邹再问其妾,其妾说:“我姐邹太太言之有理。”转天,有客造访,邹又问客人:“我跟徐老板比谁美?”客人说:“徐老板哪比得上您呢?!”

邹小帅如此连问三人,并不是明知故问,而是因为他并没有见过徐老板,“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当邹小帅明白自己其实不如徐老板美之后,他也知道了他的老婆偏向他,他的妾室害怕他,他的客人因有求于他而奉承他。因此,邹小帅明白了需要公正独立的第三方的道理。

己所欲,施于人。我们刚刚表扬了邹小帅,说他明戏,他就不知自己是老几了!这不,他不但上朝逼迫皇老板向大家发问“孤美乎?”,还煽动大家积极抢答:No!

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吗?!

皇老板真的喜欢邹小帅这种人吗?

还是邹太太最明白。你是我的,因此你美丽。让有限理性见鬼去吧!

资料来源:故事原型出自《战国策·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本书作者整理改编。

情感与理性

情感与理性是两个不同的维度

大家通常喜欢将理性(Rationality)和情感(Emotion)对立起来,甚至认为两者处在不同的极端。而且往往会说,一个人如果以理性见长,将会如何;一个人如果以情感为重,又会怎样。如此云云。其实,与理性相对应的大概主要应该是不理性(Irrational),或者反理性(Anti-Rational)。理性和情感完全是两个不同维度的概念和现象,而不是一个谱系上的两个极端点。理性范畴之外的东西,或者无须诉诸理性的事物,可以被广义地称为是“非理性”的(Non-Rational)。这里的“非”,并不是不理性或者反理性,而是“并非与之在实质上相关的”,或曰并不直接涉及理性。

比如,“拍脑袋”既是非理性的,仅靠直觉,但又可能合乎理性。同样,情感本身,也是非理性的范畴。情感的展现,既可以合乎理性,也可以完全没有理性。总之,理性和情感是人们应对世事的两种不同机制。

需要强调的是,其实理性和情感本身也都是多维度的,而不是铁板一块。某些人在一些领域非常理性(比如受过专业训练的领域),在其他领域可能就没那么理性。在情感方面,某些人可能在一些事情上情感非常鲜明外露、浓烈直接,而在其他的场合则可能相对内敛或者无动于衷。

确实,某些人长于理性,某些人重于情感。但我们必须意识到,某些人在情感和理性方面都高于常人,而有些人则既非常缺乏理性,又极端疏于情感。可见,人们并不总是“要么以理性见长,要么以情感为重”。二者之间存在多种组合的可能性。我们这里强调的,是二者在本质上的独立性和差异性。在承认这种界定之后,我们可以重新审视二者的关系,尤其是它们的互相影响以及交互作用。

理性可以操纵情感

在某种程度上,理性可以操纵情感。智商高的人不一定情商高。但智商高的人,可以在某些具体的情境范围和任务空间内刻意地展示某种情感表现,从而获得他人在情感方面的认同、赞赏与良好的回报。然而,在重复性发生的交往过程中,过分地利用理性操纵情感,也会导致露馅儿,迟早会被揭穿。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在情感领域出没着大批伪装得比较巧妙(理性相对较强)的骗子。如果大家都真实地情感对情感,或者都觉得应该如此,也就无所谓骗与不骗。都是骗子,也都被骗。你傻我傻,全都自愿。然而,事与愿违。情感和理性难以完全分开。情感容易被他人的理性预设所操纵,尤其是当不同人的“有限理性之有限程度”相差极大的时候。就像大家经常会说或者经常听到的:“真没想到,原来你是个大骗子!”一个人感觉受骗,通常不是用情太重,而是智商太低,理性比别人更加有限!

如果双方都是智商超高、理性极强,比如克林顿和希拉里,那么情感交往也注定是理性盘算后的自愿,无论是真诚投入还是互相利用。两个人如果能够互相利用一辈子,那就是真感情。同样,一个人如果能一辈子装好人,那就是真好人。

情感可以影响理性

情感可以影响理性。首先,在特定时间内,情感可以映射理性,或者假冒理性。一个情商很高的人,可以故意选择某种场合与契机,通过某种预设的言行,去凸显自己的智力和理性。也就是说,在比较从容的状态下,恰如其分的情感表露和应用,不仅能够诱发别人的好感,而且会增进别人对其综合素质(包括智商或者聪明程度)的总体判断。

其次,通常情况下,情感会影响一个人的理性判断,降低其判断的精准性。这时,这种情感对理性产生负面影响的现象,才使得大家倾向于把情感和理性对立起来。比如,情感导致的压力和紧张,可以降低人的理性,使之变得不理性或者反理性,抑或完全丧失理性。说起来,此时将情感和理性对立,也并非毫无道理。

也就是说,当人们的情感在其行为和判断上占据主导地位之际,无论是非常愉悦、极度悲伤,还是万般恐惧或无限焦虑,人们都可能会松懈理性的监管和约束,或者分析能力下降,使自己本来就已经非常有限的理性变得更加有限。理性被情感俘虏,可谓比比皆是、屡见不鲜。妲己迷纣王,吕布戏貂蝉,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英雄难过美人关。

人类行为出自三种源流:欲望、情感、知识。

柏拉图

情感也是满足自身利益的一种手段

说得更直白一点,臆想理性主宰一切,这也是一种偏执和强加。理性之说,假设人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的利益和欲望本身也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有些需要通过理性的判断力求得到满足,有些则可以通过情感方面的体验和感受直接得到满足。如此,很多情况下,没有任何理性的情感,也是符合自身利益的。人最终是要满足自己,而不是要合乎理性的要求。满足自己,既可以通过理性行为,也可以直接诉诸情感。只能说,过于依赖情感,可能会影响理性判断,从而导致某些方面的利益得不到满足,或者只在短期内得到满足而不能持久得到满足,或者会导致损失和惩罚等负面效应,甚至灭顶之灾。

情感上的自律乃是理性的表现

在情感和理性之间,倒是黑帮中的人在决策时相对更加自律。因为他们的工作性质不容许过多的错误判断。在影坛巨星罗伯特·德尼罗和阿尔·帕西诺首度面对面合作的电影《盗火线》(Heat)中,德尼罗扮演的江洋大盗,曾经对手下念叨前辈传奇人物口授的行规:在街面上混事儿,不能有任何情感纠葛。如果发现势头不对,必须在30秒内离开任何人、任何事儿!这可谓是理性的铁律。最终,德尼罗自己也没能闯过此关,到底是被帕西诺扮演的警察给“办”了。

通过情感宣泄彰显理性

有一种极端的情形,将情感威胁用到极致,反倒可能是最大的理性。比如所谓的边缘政策(Brinkmanship)。一个人壮怀激烈地不惜自我毁灭去应对对手,对手可能会更加理智,从而朝着更加符合双方共同利益的方向行事。比如冷战时期的所谓“恐怖均衡”,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关系是能够“相互确保摧毁对方”若干次。这时的架势都是貌似极不理性的“死磕”,从情感上和实力上做出可信的承诺,宁肯同归于尽,不惜鱼死网破。此时的均衡,则可能是最为安全的,也是合乎理性的。

在管理决策中,一个企业领军者可以故意打情感牌,放言要不惜一切代价保卫自己起家的市场。那些可进可不进的对手企业,面临这种威胁以及背后可信的承诺,可能会三思而后行。如此,该领军者给大家造成了“某些地盘轻易碰不得”的印象。显然,情感展现与承诺,在某些场合是符合和彰显理性的。比如,可口可乐对碳酸饮料市场的倚重和整肃,就包含了这种情感上的承诺,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DQxpYlpZM5hT9Hza/dNIEDxDeZq2Yed0vdd+l8pcecaceuMLEIP2Mzw6LdS48tj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