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追寻“潇湘八景”

当笔者开始研究“潇湘八景”诗画,经常被询问是否去过湖南,游览过“潇湘八景”。这个问题预设的想法是:“潇湘八景”是至今仍有迹可循、实际存在于湖南境内的景观,亲身体察的经验将会增益对其了解。

如同旅行之前总会参考指南手册,搜集相关信息,我们首先得到的材料,是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记载:

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谓之“八景”。好事者多传之。

将近一千年前的沈括并没有告诉“潇湘八景”的位置,只透露了当时有一位能画画、名为宋迪(字复古,约1015—1080)的官员,他画的平远山水作品被称为“八景”。

“八景”由八个四字一单元的标题组合而成,除了“洞庭秋月”显然是指洞庭湖,其他七景都很笼统。古代潇水和湘水汇流之处谓“潇湘”,即如今的湖南永州,这是对于“潇湘”最狭隘的指涉。如果采取这种狭隘指涉,则“潇湘夜雨”的所在地便在永州。于是,“潇湘八景”只有“洞庭秋月”和“潇湘夜雨”的地点可知晓,其余六景究竟在何处呢?

在追索“潇湘八景”的地理位置,尝试为它画出景观地图时,我遭遇了重重困难。元代的文人画家吴镇(1280—1354)早在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提出了同样的问题,题写于他描绘故乡浙江嘉兴的《嘉禾八景图》 (图1-1)上:

胜景者,独潇湘八景得其名,广其传。惟洞庭秋月、潇湘夜雨,余六景,皆出于潇湘之接壤。信乎?其为真八景者矣。

吴镇怀疑是否真的有实际的“潇湘八景”风光,即使有,也未必皆位于潇湘境内。

吴镇的怀疑,在地方志里得到了解答。既然“潇湘八景”的各景名称得自宋迪的个别画题,地方志的编撰者告诉我们:宋迪画八景图,而长沙府城西有八景台,两者相关。现存较早的《长沙府志》为明代嘉靖十二年(1533)刻本,其中记载:

图1-1〔元〕吴镇《嘉禾八景图·武水幽澜》,台北故宫博物院

八景台,在府城西,宋嘉祐中筑。宋迪因作八景图,僧慧洪赋诗,更名八境,陈传(按:当作“傅”)良复其旧,并建二亭于旁。

清代康熙二十四年(1685)刻本的《长沙府志》对八景台的叙述大致与明代相同:

八景台,在驿步门外,宋嘉佑(按:当作“祐”)中筑。宋迪作八景图,僧慧洪赋诗更名八境,陈传(按:当作“傅”)良复其旧名,并建二亭。 驿步门即位于长沙府城西,现代学者考察出其确切地点在今长沙市大西门湘江北大桥引桥附近

宋迪曾经于仁宗嘉祐年间(1056—1063)担任荆南转运判官尚书都官员外郎(图1-2) ,苏轼(1037—1101)题写宋迪的《潇湘晚景图》云:“西征忆南国,堂上画潇湘。” 可知《潇湘晚景图》与宋迪在湖南的经验有关,画的是对于潇湘地区的回忆。明刻本说宋迪因八景台而作八景图,坐实了八景图和长沙八景台的关系。清刻本则没有直接联系两者,但言下之意,总有因缘。

图1-2 永州淡岩宋迪石刻拓片,北京大学图书馆

北宋诗僧惠洪(释德洪,1071—1128)曾为宋迪的八景图作诗,诗题为:《宋迪作八境绝妙,人谓之无声句。演上人戏余曰:道人能作有声画乎?因为之各赋一首》 ,因此,《长沙府志》的编撰者认为惠洪将“八景”改为“八境”。不过,纵观“潇湘八景”的形成过程,沈约(441—513)的《八咏诗》和苏轼《虔州八境图八首》都是孕育的要素 ,在“潇湘八景”尚未广泛流传,名称也尚未定型之际,“八咏”“八境”和“八景”混用的现象是可以理解的。例如苏轼的《虔州八境图八首》,便在“潇湘八景”诗画东传的历史中,影响了韩国文人对于“潇湘八景”的接受和认识。韩国高丽时代诗人李奎报(1169—1241)有《虔州八景诗》,全诗共八首,各首的标题却与“潇湘八景”的八个景致相同 ,也就是说,李奎报明明写的是“潇湘八景”诗,诗题却沿袭了苏轼的《虔州八境图八首》。

“八景”的“景”字原义为“日光”,将“八景”解释为“八种景观”其实是北宋才兴起的概念。“八景”本为道教语词,一作“八宝妙景”“八卦神景”“八色光景”。明代周玄贞《皇经集注》云:“与诸天眷属驭八景銮舆。”原注:“八景,一作八宝妙景,一作八卦神景,一作八色光景。大抵天上神舆,周八方之景,备八节之和,故云八景。”宋代以前诗歌多以“八景”形容道教科仪中之神舆,例如庾信(513—581)的《道士步虚词》:

无名万物始,有道百灵初。寂绝乘丹气,玄明上玉虚。三元随建节,八景逐回舆。

明代和清代《长沙府志》关于八景台描写的歧义部分,是南宋永嘉学者陈傅良(1137—1203)所做的修复工作,两书以讹传讹,都误作“陈传良”。陈傅良字君举,号止斋,曾经在南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出任湖南桂阳知军,淳熙十五年于岳麓书院讲学,光宗朝(1189—1194)提举湖南常平茶盐转运判官。 明刻本《长沙府志》谓陈傅良“复其旧,并建二亭于旁”,意思似乎是重新修葺了八景台;而清刻本则说他“复其旧名,并建二亭”,是把被释惠洪更为“八境”的八景台称呼回复,并没有对八景台进行整顿。

总之,地方志的编撰者以古迹八景台作为宋迪绘画八景图的机缘,并引申宋迪的八景图乃据八景台,画其所见。既然如此,八景图的各个画题,应该都有实景依据。

除了地方志的编撰者,明代文人也加入了考察“潇湘八景”所在地的行列,例如李腾芳(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指出:

烟寺晚钟,烟寺者石塔寺也,前瞰江流后依古木,其烟常蒙蒙然也。每钟鸣则林中之宿鸟争鸣,而江上之鱼舟各返,禽竞渔唱与钟磬相戛,亦快境也。

“烟寺晚钟”的“寺”究竟是哪一座?清刻本《长沙府志》的看法是:

烟寺晚钟,即水陆寺,在江心。薄暮烟笼,钟声一动,渔舟返棹,宿鸟惊鸣,景趣更悠然矣。

到了现代,为了推广旅游事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潇湘八景”的八个对应地点基本上有了以下的组合(图1-3):

江天暮雪——长沙市湘江中心橘子洲头

山市晴岚——湘潭市昭山

烟寺晚钟——衡山县清凉寺

潇湘夜雨——永州市苹岛潇湘亭

远浦归帆——湘阴县城江岸

渔村夕照——桃源县武陵溪

洞庭秋月——岳阳市岳阳楼

平沙落雁——衡阳市回雁峰这个组合大致参考了地方志的内容,地点更为明确,显示“潇湘八景”散布于湖南,是湖南佳景之大成。换句话说,假使想走访“潇湘八景”,等于必须游历湖南的八个县市。

图1-3 现代潇湘八景,维基百科

然而,即使明清地方志上所记录的,未见于宋元史料的长沙八景台的确与宋迪画八景图相关,宋迪登八景台,举目四望,也不可能看得见如现代“潇湘八景”列举的所有风景,顶多因八景台的地理位置,看得见位于长沙的橘子洲头,也就是“江天暮雪”一景。况且,我们从“江天暮雪”的图像与题画诗得知其与柳宗元诗的传承脉络 ,柳宗元写作《江雪》的地区即为永州。“江天暮雪”一景,是否可能并非在橘子洲头,也不是明代李腾芳说的白石港,而是在永州呢?

本章意不在反驳明代以来求证“潇湘八景”地点的是非,事实上,笔者被鼓励前往潇湘之境探访,苦于八景之处难查的过程中,对于现代人终于整理出了八景之所在,仍是充满敬意和感谢的。现代列举的这些“潇湘八景”并非凭空捏造,假如不明了自北宋以降,“潇湘八景”如何从绘画题目变成实际的旅游景点,径自享受湖南的山光水色,仍不失纵目骋怀之乐。因此,笔者必须说明本章的写作目的,是从看似矛盾的、虚实相生的潇湘文化断裂点切入,论析其中隐含的文化记忆如何被想象、被开发、被制造,以至于凌驾于个人的地方经验之上,形塑了新的文化意识。 MeQQxp/gwGR7baIk5yOtJ180kGa0kJIHxVrTwJuxfMKeS0ucw1IthgZ2u7Ewm0+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