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前言

“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 在中国文学传统中,“潇湘”主题具有悠长的历史。自唐代以来,“潇湘”的语汇也进入山水画中,或作为地理的联想。到了北宋,“潇湘”几乎是烟云雨雾山水画的代名词,例如黄庭坚“画屏云锁潇湘” 、贺铸(1052—1125)“一屏烟景画潇湘” 、晁补之(1053—1110)“真堪与,潇湘暮雨,图上画扁舟” 。诗词里的“画潇湘”及“潇湘画”图绘的未必是真正的潇湘物色,较诸唐人题咏山水画的地理联想,北宋的“潇湘”更为“概念化”与“典故化”,汲取了更深的文化与文学原型意义。

在“概念化”与“典故化”的过程中,宋迪的《潇湘八景图》是值得注意的作品,此图既源出于潇湘风土,又超越其地域限制,对于后世以“潇湘”为主题的山水画影响甚巨,南宋王洪、马远(约1140—约1225)、牧溪、玉涧等人的《潇湘八景图》皆承继宋迪而影响他人,李生的《潇湘卧游图》、米友仁的《潇湘白云图》《潇湘奇观图》亦不可等闲视之。

象征意义的“潇湘”与实质地理景观的“潇湘”虽然是两重指涉,彼此却有相互依存的关系,而且集中于潇湘八景图及其他“潇湘”山水画的题咏。本章探究“潇湘”的实质地理与文化地理脉络,归纳其地域特色,由“潇湘”山水画的视觉空间经营析论题画诗作者观览此类“平远”山水所产生的内心感怀,并且结合“潇湘”的文化隐喻传统,思索其内在的抒情基调。 xkER/KxDZBtD9GOyxn/xc1AGjKpscoYLEKenos/YDYsgmAk3gnlvZaWQhH96cVJ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