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结语

以上分别从“潇湘八景”的“八景”概念、苏轼与宋迪的交游情形,以及苏轼“画为无声诗”“画中有诗”的文艺思想对于观览诠解图像的影响等三个方面论述苏轼与潇湘八景图兴起的关系。

“潇湘八景”与苏轼题咏的“虔州八境”、选择的“凤翔八观”处于同一种文化氛围之中,都是以八个景点或八个物象概括一个地区的地理文化特色。数字“八”,可以上溯到沈约的《八咏诗》;宋代以“八”总全的观念,可能与近体诗的格律成熟有关,潇湘八景图的景致题名也正具有诗的性质。

苏轼题写的宋迪《潇湘晚景图》显示为追忆旧游之作,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此图不一定非作于宋迪曾经任官湖南的11世纪60年代,宋迪画了不止一幅以“潇湘”为题材的作品,或许是宋迪个人的作画习惯适宜表现潇湘山水,也可能“潇湘”文学中的谪迁离情符合了宋迪仕途不顺的遭遇。

从苏轼的题画作品中得知,宋迪还临摹过唐代邢和璞房琯顿悟前生事的画作,提供了理解潇湘八景图的另一个线索,用苏轼常作的形容,便是“人生如梦”——世事无常,俯仰百变,个人今世的幸与不幸都无以与自然的轮回相对抗。

释惠洪是宋代题咏宋迪《潇湘八景图》的第一位诗人,他辗转引用苏轼“画为无声诗”的观念来比喻,可知苏轼虽然不曾真正题写过宋迪以“潇湘八景”为名的画作,但他在建构此图的欣赏方式方面却颇具权威。

宋迪所绘《潇湘八景图》应该是手卷的形制,观览手卷的过程即如诗歌与乐章的无声展演。而设想宋迪如何于潇湘的文化体系中赋予八景图价值,以及后世反复于典故传统里寻求认识此画之道,则是苏轼“画中有诗”思想的具体实践。

最后,关于本章的标题——“阅读风景”,笔者认为:中国人的风景观念是从阅读文学作品的经验中塑造而成的,尤其对山水文学浸润最深。山水诗人的写作笔法中,已经建立了一种观看的角度与视线的移转过程,诸如远景、近景和中景等的文字描绘,以及兴象抒怀,即景生情的习惯,促使游览的旅人摘取天地万物的某一个面向成为景点,“潇湘八景”便是一例。

附记:原文发表于“千古风流:东坡逝世九百年纪念”学术研讨会(新庄: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系,2000年11月17—18日),后收入王静芝、王初庆等:《千古风流:东坡逝世九百年纪念学术研讨会》(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1年),页689—717。 6tNzk/TUzSc7/62nnIR0ONXF0B+Z+FgjjjGIMMbwnAA9tx+pUUivK490Xay3MC9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