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潇湘八景图与苏轼文艺思想

潇湘八景图固然因苏轼与宋迪的心有戚戚而义蕴深厚,但是就流传情况来看,赋予八景图和“无声诗”的观览原则者,乃释惠洪。

释惠洪是现存文献资料中首先以大致符合沈括所记录的潇湘八景图名称逐一题咏的作者,他共写作两组题画诗,其中一组题目为《宋迪作八境绝妙,人谓之无声句。演上人戏余曰:道人能作有声画乎?因为之各赋一首》。所谓“无声句”的形容,即苏轼、黄庭坚(1045—1105)等人所提出的“画为无声诗”,与当时“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艺术思想相互发明。

苏轼《韩幹马》云:

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幹丹青不语诗。此画此诗真已矣,人间驽骥漫争驰。

黄庭坚《次韵子瞻子由题憩寂图二首》之一云:

松含风雨石骨瘦,法窟寂寥僧定时。李侯有句不肯吐,淡墨写出无声诗。

黄庭坚《题阳关图二首》之一云:

断肠声里无形影,画出无声亦断肠。想得阳关更西路,北风低草见牛羊。

黄庭坚又于自赞写真时有谓“诗成无色之画,画出无声之诗” 。苏、黄二人皆有以绘画为无声之诗的见解,但是释惠洪显然偏爱东坡。释惠洪虽未得识东坡,但对东坡景仰有加,尝以“一代风流今已矣,三吴云水固悠然” 哀悼东坡之殁,其《石门文字禅》中有20则,《冷斋夜话》亦有20余则记载与东坡有关 。虽然在题咏潇湘八景图时没有指出“无声诗”观念之所从出,但在题写东坡的画作时,释惠洪多次以“无声诗”“有声画”为喻,例如:

雪里壁间枯木枝,东坡戏作无声诗。

东坡戏作有声画,竹外一枝斜更好。

《东坡画应身弥勒赞并序》亦云:

东坡居士,游戏翰墨,作大佛事,如春形容,藻饰万像。又为无声之语,致此大士于幅纸之间,笔法奇古,遂妙天下。殆希世之珍,瑞图之宝。

此外,释惠洪还作有《法云同王敦素看东坡枯木》《和景醇从周廷秀乞东坡草虫》《补东坡遗真姜唐佐秀才饮书其扇》等诗,可以说,释惠洪是从体会东坡的绘画而理解东坡,又因接受东坡的文艺思想而构设个人的审美判断。释惠洪的诠释策略,促使后人于题咏潇湘八景图时,间接发扬或实证了东坡“画为无声诗”与“画中有诗”的文艺思想

我们一般以“诗为时间艺术”和“画为空间艺术”区分诗与画的个别特质,称“画为无声诗”,其实是希望在空间艺术里寻求时间的因素。绘画固然是物象的无声演出,却未必不能暗示时间的流动,潇湘八景图的八景名称之所以令人觉得诗意盎然,意象丰富,不仅具有近似诗歌的押韵和对仗形式,其中的时间意识也是饶有兴味。透过季节(“秋月”),经由天气(“晴岚”“暮雪”),潇湘八景图铺陈了正在进行中的动态景象,例如徐徐降落于沙洲的雁群,朝向岸边返航的舟子,下着雨,飘了雪,远方山寺隐约回荡的钟声,映照渔村的一抹夕阳。这些进行中的动态景象,都诉诸最后的静止,画家捕捉的是静止之前的未完成,除了画不就的钟声,其余皆默然。

即使现在已经见不到宋迪的八景图,南宋初画家王洪的同名之作被认为相当接近宋迪的原作,因此由王洪的画作,可以重建宋迪《潇湘八景图》的基本风貌。王洪的《潇湘八景图》现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共有两幅手卷:一幅前有黄宾虹(1865—1955)“华原嗣美”题字(图3-1),其后依序为“潇湘夜雨”(图1-4)、“洞庭秋月”(图3-2)、“平沙雁落”(图3-3)、“远浦帆归”(图3-4);另一幅则是“烟寺晚钟”(图3-5)、“渔村落照”(图3-6)、“山市晴岚”(图3-7)与“江天暮雪”(图3-8)。后有题跋,每一幅的四个景致有绫边相隔,形成各自独立的画面。有学者研究,这样的形制是20世纪重新装裱的结果,很可能由于前后隔水的古今题跋很多,画幅太长而分为两幅,本来王洪的《潇湘八景图》是一幅手卷,而且八景相连,既然是一幅手卷,观赏时便因画幅的舒展与收卷呈现视线的节奏化位移,画面上每一景“正在进行中”的时间描述与观者“正在观看中”的时间历程相平行,而各景之间的接替变换则如同组诗或乐曲的段落篇章,开合转化,自成韵律。

观者与画面的时间历程尽管是平行的,但并非在同一个平面,而是各自带着文化典故和知识背景相冲激。直到今日,我们还相信画中理应有诗,中国的文人画家不会只甘于纯粹的笔墨表现,故而希冀于图像或画题上预设画家的创作心态,例如“潇湘八景”的八个景致,即使可能是宋代的集体思维,其中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宋迪作《潇湘八景图》时,内心是否想着先秦以来,庄子“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的文化理想、娥皇女英为帝舜殉情的坚贞情爱,以及屈原贾谊怀才不遇的牢骚抑郁?这些丰富的潇湘文化典故,在我们观画时“以意逆志”的过程中,是否有所助益?

苏轼并没有为解读潇湘八景图提供答案,但是在书写题画文学作品时立下了范式,深深影响了后人的观看视域。观前述苏轼《虔州八境图》诗即可得见,除了从“八境”联想“八咏”,从禅寺联想谢灵运,更从云烟缥缈的郁孤台飞向蓬莱仙屿,后世的题咏往往也采取同一路数,“潇湘八景”的景色本身仅居载体的作用,且看以下的作品:

移艘系湾浦,倾篷声更豪。谩起湘妃恨,长歌灵均骚。晓汐涨何许,微茫泛江皋。

西风始波木叶下,广乐谁张洞庭野。玉光千顷浸明河,露泫珠房冷铅泻。飞吟一剑风泠泠,桂香倒射鱼龙腥。何人扁舟弄孤笛,尚疑鼓瑟闻湘灵。

苹花夜黑水鸟鸣,桥危路滑无人行。酸风萧瑟浪镗鞳,湿萤熠熠渔灯明。飞篷入苇响洲渚,暗忆西窗剪灯语。书船稳系听秋声,倦客吟骚梦三楚。

诗作均善于触景生情,企图找到文化传统的遗绪与映照,为潇湘八景图抹上了忧愁感伤、孤孑怅惘的色彩,在无声的诗篇中染画出抒情的旋律。

图3-1〔宋〕王洪《潇湘八景图》黄宾虹题字

图3-2〔宋〕王洪《潇湘八景图·洞庭秋月》

图3-3〔宋〕王洪《潇湘八景图·平沙雁落》

图3-4〔宋〕王洪《潇湘八景图·远浦帆归》

图3-5〔宋〕王洪《潇湘八景图·烟寺晚钟》

图3-6〔宋〕王洪《潇湘八景图·渔村落照》

图3-7〔宋〕王洪《潇湘八景图·山市晴岚》

图3-8〔宋〕王洪《潇湘八景图·江天暮雪》 Ls7FUm4xAHd4YNfBaR0ekc6oMCW4l2SV6krKXZAiIpvVVWSd8+wMp8hKd2ldiGJ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