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结语

行文至此,我们从“潇湘”一词的语义文化谱系得知:虽然先秦时已经有“潇湘”文学创作,但“潇”“湘”二字约在魏晋时代才结合为一个词语,而到唐代,“潇”字才从形容词意义的“水清深貌”转为“潇水”的简称,逐渐取代“沅湘”和“三湘”,成为湖南的代名词。文学上如此,绘画方面亦然,《潇湘图》随着“潇湘”语词的定型而取代了《三湘图》,这也可以解释为何题名为“潇湘”的山水画兴起于唐代。

“潇湘”文学的意象情境有“恨别思归”与“和美自得”两种典型:前者源于潇湘神灵神话、屈原作品以及左迁流寓文学;后者则因“潇湘”的意象与桃花源传说合流,染上“渔隐”的色彩,唐人歌咏潇湘山水之美的诗文,以及追求身心清净逍遥的思想,都使得“潇湘”宛如出世之境。这一悲一乐、正好相反的两种意象情境似乎是矛盾的,却分别存在于“潇湘”山水画中,正基于如此的分歧对立,显示出“潇湘”主题的包容性。“潇湘”山水画的欣赏具有“意义开放”的特点,并且因为意义开放,图像的解读也才更多元,值得做历时代与跨国域的深入研究。

附记:原文发表于“文化视野与中国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01年8月7—10日),后刊载于《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20期(2002年),页175—222。 y1Uy+pe3rPXZJbUo3T//WC6NKklatexCora74ZIIWyZeK14c1Dztyv74xfwq870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