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条件

本章主要对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和区域经济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通过统计2005—2017年北京、天津和河北以及河北各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常住人口数等指标,分析了京津冀近13年的发展历程和经济结构变化、经济增速等,同时也对京津冀各自的发展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运用莫兰指数判断京津冀三地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即空间自相关性。

区域经济是指一定地理区域内不同个体之间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区域经济既包含自身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也包含个体经济相互作用的外在因素。区域经济是城市间关联经济的统一体、整体经济的集中体,同时也是不同学科的交叉与结合,是经济学发展的核心理论。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经济空间差异现象。适度的经济差异将为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过大的经济差异会使离心力远远大于区域内的向心力,最终导致区域内经济两极分化严重,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区域经济理论与地理学相结合,将区域经济问题在地理学中形象具体化、空间化,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使抽象的区域经济问题变得更加直观有效。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始于20世纪50年代,70年代逐步成熟,主要包括均衡发展理论和非均衡发展理论两个基本理论。经济空间差异问题是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的扩展和延伸。在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中,均衡发展理论更注重协调与一致。强调了整个区域经济范围内不同城市的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对区域经济空间差异的容忍度很小。但是,对于区域经济范围内的边缘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偏远、自然要素不足、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进步缓慢等因素,无法实现像中心增长极城市那样的高速发展。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经济有其特点,而且经济基础水平不同,要实现经济均衡发展是不可能的,均衡发展理论中规定的经济政策也没有办法实现。非均衡发展理论强调发展的层次性,不是说区域内的所有城市都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是一些地区(中心增长极)优先发展,并在其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后发挥推动作用,使周边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缩小区域差异。在非均衡发展理论中非常重要的就是中心增长极,通过其强大的驱动力,促进整个地区的发展。同时,必须协调区域内重点和非重点领域的差距。经济差距过大将导致重点地区与非重点地区两极化现象严重,不利于整个区域的合理健康发展。经济差异太小,不能使关键领域吸收足够的生产要素来发展自己的经济,以达到足够的经济强度从而起到带动作用,甚至没有起到带动作用反而使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缓慢。因此,对于区域内不同地区间经济差距的研究和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经济空间差距的研究也应运而生。本章提到的经济空间差异主要是指区域经济范围内中心增长极城市与非中心增长极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非均衡化,以及人均经济发展水平的非均衡化。它可以分为空间经济的绝对差异和空间经济的相对差异。绝对差异是指不同城市之间经济发展的实际差异,通常用绝对数量指标来衡量;相对差异是指不同城市之间经济发展速度的差异,通常用相对数量指标来衡量。 zxU2BqeB1jrEkfYXaVTLpzj1+sC7P/RmWLOWbO07sGtbCumIZJNHqqmHNQOPh70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