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年初,北京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明确了大力实施的十大专项领域,将非首都功能疏解和秩序整治、城市环境优化提升、人口控制结合起来,整体打包,整体安排,形成了疏解、整治和提升相结合的组合拳。疏解功能谋发展,是北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明确的战略任务。核心区既是居民聚集区,也是历史文化保护区,如何在疏解中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关乎城市长远发展,考验城市治理能力。疏解非首都功能、改善居民生活和保护历史风貌并不矛盾,完全可以统一起来。疏解是手段,以功能减法换空间加法;民生是目的,以环境提升促生活品质改善;保护是归宿,以和谐宜居承古都神韵,这应当成为首都核心区发展的重要路径。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了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目标,北京力争将人口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缓解北京“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优化北京首都核心功能。非首都功能增量部分严格有效控制,在产业、公共服务、行政领域启动实施一批疏解试点项目,加快承接平台选址建设,一批企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机构、行政企事业单位有序疏解迁出,四环内区域性物流基地、区域性专业市场调整退出,各类承接平台基本建成,功能趋于完善。
疏解领域,主要部署了一般性产业特别是高消耗产业、区域性物流基地、区域性专业市场等部分第三产业,部分教育、医疗、培训机构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和企业总部四大领域。在部分教育、医疗、培训机构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方面,推动在京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通过对口支援、共建共管、办分院、整体搬迁等方式向京外发展,组建医疗联合体或医院集团;支持北京大医院在北京周边地区合作共建一批高水平的护理医院和康复医院,承接北京大医院医疗康复功能;有序推动以面向全国招生为主的一般性培训机构和具备条件的文化团体迁出北京城六区。鼓励有实力的养老服务机构输出服务品牌和管理经验,在周边地区建设养老服务基地。京津冀协同发展五年来,北京加速疏解非首都功能,疏解一般制造业企业累计达到2648家,累计疏解提升台账内市场581家、物流中心106个。大红门服装批发市场、动物园批发市场等区域性批发市场完成撤并升级和外迁,天意小商品市场等批发市场实现关停。
整治提升领域,主要包括拆除违法建设,占道经营、无证无照经营和“开墙打洞”整治,城乡结合部整治改造,中心城区老旧小区综合整治,中心城区重点区域整治提升,地下空间和群租房整治,棚户区改造、直管公房及“商改住”清理整治等。2017年以来,北京在整治提升领域取得了很大成效。以2018年为例,全年整治“开墙打洞”8622处,拆违腾退土地6828公顷、还绿1683公顷,开展中心城区29个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完成1141条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核心区80千米道路电力架空线入地,建成城市休闲公园28处、小微绿地121处,建设提升基本便民网点1529个,“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城市社区覆盖率达到92%。
同时,中央和北京均高度重视疏解政策环境建设,主要从财税、价格、土地、社会保障、户籍等方面提出了任务部署。
(1)财税政策。主要包括:①落实京津冀产业转移税收分享办法、国家对企业搬迁的税收优惠政策;② 加大市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研究设立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资金或基金,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③ 强化区域性批发市场税收征管措施。
(2)土地政策。主要包括:①完善疏解项目土地利用政策,优先保障搬迁单位新建用地需求;② 加强疏解腾退空间管控。
(3)价格政策。主要包括:深化水、电、气、热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落实和完善相关价格收费政策,提高禁限产业的用水、用电、用气收费标准。
(4)标准政策。制定实施更加严格的节水、节地、节能、减排、安全、消防等标准,研究出台大幅提高企事业单位在城六区特别是东城区、西城区扩张门槛的政策措施。
(5)社会保障政策。研究制定有利于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政策。
(6)工作统筹政策。主要包括:①加强疏解地和承接地的协同联动,加强市级层面的工作统筹、信息交流和政策支持,做好疏解工作的整体推进;② 支持商(协)会、产业联盟等社会组织搭建功能疏解服务平台;③ 建立同类疏解任务各区联动协调机制,统一政策口径和进度安排;④ 注重发挥好市属国有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⑤ 支持集体经济组织创新疏解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这是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表明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疏解非首都功能依然是重大战略任务,依然需要持之以恒地推进,同时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