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伊势物语》中“皇权衰退”的伦理问题

上一节的《竹取物语》运用辉夜姬这个媒介,间接抬高了天皇地位,表明了“皇权至上”的伦理秩序,那是9世纪末到10世纪初的作品。本节所研究的《伊势物语》( ,)则是在在原业平(Ariwara no Narihira)去世后的9世纪到《后撰和歌集》( )出现的10世纪中期,逐渐完成的 [1] 。《伊势物语》以在原业平的私家集《业平集》( )为基础,增添了很多其他人的和歌,最终演变为今天的形态。一直以来,《伊势物语》的主人公都被认为是在原业平,虽然书中并没有明确记录主角的姓名,只是用“一个男子”来代替,并且每一段落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互相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但现在的研究者,仍多是把全部物语当成一个整体,从第一段的初冠,到最后一段的男子老而将死,看成在原业平的一生。本文也采用主流的观点,将《伊势物语》中的“一个男子”看成在原业平,并进行以下的分析。

物语中的业平,与现实中的他自然有很多差别。因此在进行物语分析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现实中的在原业平。在原业平出身皇族,其祖父是平城天皇(Heijyou tennou,)父亲是平城长子阿保亲王(Abo shinnou,)母亲则是桓武天皇(Kanmu tennou)的皇女伊都内亲王(Ito naishinnou,)可以说他是出身高贵。但由于“药子之变”,平城被囚禁,子孙也失去了继承皇位的可能,业平与其他兄弟一起被降为臣籍,赐姓在原朝臣。正史中对在原业平的评价非常简练:“体貌闲丽,放纵不拘。略无才学,善作倭歌。” [2] 就这么短短的十六个字,概括了业平的一生。“体貌闲丽”是对他外表的描写,闲丽一词在日语中是指气质高雅,形象美丽,业平应该是当时的美男子。“放纵不拘”自然是对内在性格的描写,不太遵守当时的伦理秩序,因此才会以他为原型,创作出充满了禁忌的《伊势物语》。“略无才学,善作倭歌”表明了他的能力。首先,才学这个词,在《国语大辞典》以及《大辞林》《广辞苑》中,都统一解释为“才能和学问”。但是在平安时代,不是所有的才能都可以叫“才学”。只有当官所需要的才能,比如汉诗、汉文,才算才学。而当时的和歌能力,不在此列。因此那句话指的是,业平没有多少当官员的能力,汉诗和汉文水平不高,但是擅长作和歌。平安时代,特别是前期,在原业平生活的时代,汉诗、汉文是在朝廷的公众场合所需要的重要社交能力,如参加天皇主办的宴会,官员们都要即兴赋诗。当时的朝廷官文也是用汉文写成,因此要求官员有较高的汉文能力。和歌则是私下朋友聚会时吟诵的,或者是贵族男女间恋爱时互相赠送的,具有私人性质。一个出身高贵,命运多舛,长相俊美,性格不拘,不喜欢朝廷应酬,擅长与女性调情的贵公子形象,就这么诞生了。《伊势物语》就是描写他与不同女性恋爱的过程,其中不乏禁忌之恋。因此,本节重点从皇权角度来看待物语中的女性人物形象。

一、二条后的伦理选择:对“皇权”的叛逆

二条后指的是清和天皇(Seiwa tennou)的女御 藤原高子(Fujiwara no Takako,)她在其子阳成天皇(Youzei tennou)即位后,被尊为皇太夫人,皇太后。随着阳成退位,她移居二条院,故称为二条后高子。这里的“后”指的是皇太后,因为高子在清和天皇在位期间没有被立为皇后,所以不能称之为“二条皇后”。

历史上的藤原高子,出身藤原北家嫡系,父亲藤原长良(Fujiwarano Nagara)是左大臣藤原冬嗣(Fujiwara no Fuyutsugu)的长子,55岁去世时任正三位权中纳言,位列公卿。高子的叔叔,长良异母弟良房(Fujiwara no Nagafusa,)更是开创了摄关政治的权臣。良房从小受到嵯峨天皇(Saga tennou)的喜爱,还娶了嵯峨的皇女源洁姬(Minamoto no Kiyohime)为妻。但是良房自己子孙不旺,只有一个亲生女儿藤原明子(Fujiwara no Akiko,)而没有其他子嗣。他将女儿嫁给了文德天皇(Montoku tennou,)又让幼小的外孙成为下一任天皇,这就是清和天皇。但是为了继续支配后宫,培养自己在朝堂上的势力,必须要有子嗣。良房看上的就是哥哥长良的孩子——基经和高子。他将侄子侄女过继来当自己的养子和养女,基经充分继承了良房的政治地位,高子则进入清和天皇的后宫,生下了皇子,为下一代天皇即位后,藤原氏仍能大权在握打下基础。

但是高子并不是个性情温顺的人,也不甘心为了家族而放弃自己的幸福。《伊势物语》中她与业平的恋爱故事,大概就源于高子的这种性格。当她儿子阳成天皇即位后,她也不甘心受哥哥基经的摆布,而是积极地参与政治,使得基经对她渐渐不满,最终发展为逼阳成天皇退位。儿子阳成退位之后,高子也没有就此沉寂。宽平八年(896,)她与自己以前所建立的寺庙东光寺的僧侣善祐(Zenyuu)私通,被发现后废除了皇太后的称号。延喜十年(910),69岁去世,天庆六年(943)才恢复了皇太后的称号 [3] 。虽然高子与业平的恋爱故事,现在已经无法辨别真伪,但她老年时期与僧侣私通,还因此被废了皇太后,是记录在史书中的,应该确凿无疑。难怪日本学者对于《伊势物语》中的“二条后章段”系列故事,多是持相信的态度。即使不是完全像故事中那样,但两个人之间的确存在不寻常的关系,似乎成为一种共识。

在《伊势物语》现行的“初冠本”中,第3、4、5、6、65、76段被称为“二条后章段” [4] 。其中3-6段是一个男子与还未入宫时的二条后之间的恋爱故事,65和76段属于后日谈,是高子入宫后又与男子相遇的故事。本节重点放在高子入宫前的那四段故事中。

[5]

这四段小故事开始是男子把海藻送给喜欢的女子,这是二条后还未入宫时的事。接下来,是男子喜欢上五条后身边的女性,但是这个女性搬到宫里去,就无法轻易见到。男子回想过去,潸然泪下。然后是男子去密会女子,被女子父母知道后,派人严守,不许他们见面。后来女子知道了怨恨父母,又同意他们相会了。这段最后,又添了一句,实际上是男子与二条后幽会,在世间传开后,其兄长派人阻挠他们。最后一段是男子与不能相爱的女子在一起了,并且要带她私奔。结果在路边小屋躲雨时,女子被鬼吃掉了,男子捶胸顿足。后面的解说中,特别声明其实鬼是指高子的兄弟,他们把高子抢回来的。

从《伊势物语》的原文中可以看出,第3—6段里,除了第4段没有明确出现二条后的字样,其他三段都明确写着“二条后”。而第4段中,出现了东五条的大后这个人物,主人公是住在其寝殿西面房间的女性。五条后在日本历史上,指的是藤原冬嗣之女,文德天皇之母的藤原顺子(Fujiwara no Nobuko,)她相当于是高子的姑母。高子在父亲长良死后,去投奔姑母也是有可能的,但是没有切实的证据证明西面房间的女性就是高子 [6] 。但是从整个故事的脉络来看,基本上都将第4段也看成是藤原高子和在原业平的故事 [7] 。不但如此,第6段最后还出现了高子的哥哥,堀河大臣基经,大纳言国经(Fujiwara no Kunitsune)的名字,明显是要让人认为这是实际发生过的事实。

与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过真实姓名,一直以“一个男子”代称的在原业平相比,藤原高子的这段故事中,却频频出现表明人物真实身份的称呼或名字,不能不说是作者的刻意为之。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让人知道是二条后高子的恋爱故事?而不是跟其他故事那样泛泛地描述一个女子?其目的应该是《伊势物语》写作的重要目的之一——对“皇权”的质疑。或者说,对清和天皇的皇权质疑。清和天皇是文德天皇之子,藤原良房的外孙,在清和之前,文德天皇与纪名虎之女纪静子之间已经有了一名皇长子惟乔亲王(Koretaka shinnou。)惟乔亲王聪明伶俐,很受父亲文德天皇的喜爱,本来准备由他来继承皇位,但迫于良房的压力,最终指定四子惟仁亲王(Korehito shinnou)继位,就是清和天皇。所以说,清和天皇的继位完全是因为藤原氏的势力影响,在继位前就有很多传言,后世成书的《江谈抄》(『江談抄』,平安後期)、《大镜里书》(『大鏡裏書』,12世紀)中,也记载了纪名虎为了让外孙惟乔亲王继位,与藤原良房斗法的故事。德才兼备,离皇位最近的惟乔亲王在当时的人们心中,成为一个悲剧人物。

因为清和天皇的皇权从一开始就存在缺陷,因此更容易被质疑其正当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他身边的女性下手。古今中外,基本上男性都无法忍受自己的妻子跟其他男性有性关系。而《伊势物语》中的二条后高子就是这样一个女性,不但跟业平有恋爱关系,而且还准备私奔。当然时代的设定是在高子入宫之前,也就是还不算天皇的女人。但是明明知道她要入宫,要嫁给天皇,却还跟她交往,反过来想,业平更是勇气可嘉。同样的故事情节,也出现在《源氏物语》中。右大臣的小女儿胧月夜(Oboro Dsukuyo,)已经预定要嫁给皇太子当太子妃,但光源氏(Hikaru Genji)还是秘密跟她幽会,被发现后,光源氏自行流放须磨,胧月夜也变成尚侍,没能嫁给太子。可以想象,紫式部一定是借鉴了《伊势物语》中的这个情节,当然结尾还是有些不同的。

业平在故事中是被基经兄弟打了一顿,从后日谈的第65段和第76段两段中可知,高子并没有受到跟业平恋爱的影响,还是入宫嫁给了天皇。在原文中可以明显看出,有关二条后的解说部分,无论有没有都不会影响前面的情节。所以,现在基本认为解说是后来添加上的,而非一开始就有 [8] 。本来的这几段内容,只是普通的男女恋爱,通过和歌引出的小故事而已。但是为什么会把这几段都跟二条后联系起来,将之变成一个整体故事?这些注又是什么时期添加上的呢?

前面介绍过,《伊势物语》以在原业平的私家集《业平集》为基础,结合了《古今和歌集》( )中的和歌,慢慢充实发展起来的。最终完成是在10世纪中期,可以想象,这些注应该是在阳成天皇退位以后追加的。如果是阳成天皇在位期间,对于自己母亲的传闻,不会无动于衷。而现实中,在原业平与藤原高子的恋情在当时被当成事实而广为接受。从业平的官位变化,可以推知他曾被降级,而这个时间正好与推测的和高子恋爱时期一致 [9] 。此外,普通入宫的年龄应该在十几岁,但高子当时已经是25岁高龄,并且她不是直接入宫,而是以五节舞姬的形式入宫,这或许与她当时名声不好有关 [10]

由此可见,藤原高子与在原业平真正有恋爱关系的可能性非常大。但是在《伊势物语》成书之初,并没有将这些内容写进去。随着时代推移,阳成天皇这一清和系继承人的退位,对当年清和天皇即位不满的人,通过添加二条后的注释,营造出藤原高子不洁的形象,更借此贬低清和天皇。作为注释的作者,当年与清和天皇争夺皇位失败的惟乔亲王,其母系家族正是出了很多文人的纪氏,可能性很大。

二、伊势斋宫的伦理犯忌:对“神权”的威胁

《伊势物语》中最有名的段落,是第69段的伊势斋宫段。甚至有人认为本来斋宫段才是第一段,因此得名《伊势物语》 [11] 。虽然这个说法并不是定论,但伊势斋宫段在整个物语中的重要程度,是毋庸置疑的。这段的主要内容,讲述了作为狩使的男子,路过伊势神宫。当时的斋宫受到母亲的嘱托,要好好接待男子。男子趁机求爱,两人有了一夜情,但是之后再也不能相见。最后有句注释,写着:斋宫是水尾天皇时,文德天皇之女,惟乔亲王之妹 [12] 。水尾天皇指的是清和天皇,因此故事的当事人就被特定为清和在位时的伊势斋宫——恬子内亲王(Tenshi naishinnou。)那么伊势斋宫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斋宫的恋爱被当成禁忌?这段故事是真是假?蕴藏着怎样的伦理冲突?这些问题是我们接下来要解决的。

首先,斋宫是什么?根据《日本国语大辞典》“斋宫”条的解释,大体可以分成三种。一是祭祀天神的宫殿,二是侍奉伊势神宫或者贺茂神社的斋皇女所住的地方,三是指斋皇女本身。斋皇女一般也被称为斋王,包括斋宫和斋院两部分。斋宫是侍奉伊势大神的,斋院则是侍奉贺茂大神的,都是通过占卜选定的未婚内亲王或者女王来担任 [13] 。《伊势物语》中的伊势斋宫,就是这么来的。在清和天皇即位后,当时惟乔亲王的同母妹恬子内亲王被卜定为伊势斋宫,由此在伊势度过了漫长的十八年时光,直到清和让位后,才回到京都。因为斋宫和斋王都是新天皇即位时更替,除非有特殊情况,如父母去世,自己生病不能胜任等,不然是不能卸任的。伊势神宫所祭祀的,是作为天皇家祖先神的天照大神,因此规格很高,只有皇女或者女王才有资格。这些规定作为法律条文固定下来。

而从选定斋宫到实际到任,再到卸任回京,这一系列的过程也非常严格。要求斋宫必须保持洁净之身,绝不能触碰污秽的事物,更不能与男子私会。日本神道讲究的是身心的洁净,即便现代社会的神社巫女,也要求是未经人事的处女,更不用说作为侍奉最高神伊势大神的斋宫。可是这样一个神圣的巫女,却跟男子私通,并且从原文中可知,还不是男子强迫的,而是斋宫自觉自愿的。这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特别是《伊势物语》的主人公,虽然没有明确写,但当时的读者以及后世的人,都知道原型是在原业平。而伊势斋宫的原型,有了最后的注释,也明白无误地指向了恬子内亲王。那么业平和恬子内亲王到底有没有发生过一夜情?对于这个事件的真伪,从古至今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在平安时代中期,藤原道长(Fujiwara no Michinaga)执政时期,因为女儿彰子(Fujiwara no Syoushi)所生皇子与中宫定子(Fujiwara no Teishi)所生皇子的立储之争,道长一方的藤原行成(Fujiwara no Yukinari)曾在其日记《权记》中写下:「 也就是说,因为藤原定子的母亲高阶贵子(Takashina no Takako)是业平与伊势斋宫的后代,所以定子所生的皇子即位有所不妥。此外,南北朝时代编纂的各家族系谱《尊卑分脉》( ,)是可信度较高的史料。其中高阶氏系谱中,在高阶师尚(Takashina no Moronao)的名字旁,也注释着“实在原业平子也。密通斋宫恬子内亲王出生。依之此氏族子孙不参宫者也”。

原槙子(Makiko Hara)认为,从现在残存的史料来看,无法想象恬子内亲王和业平之间实有其事。根据史料记载,业平并没有作为敕使去伊势的经历,但敕使多是从五位下左右的王族,业平与这些人具有相同的官位和出身,因此把这些王族的经历安到了业平身上。此外,恬子内亲王是惟乔亲王的亲妹妹,却长时间担任斋宫,卸任后也没有任何奖赏,作为皇族也生活得不得志。高阶师尚虽然不是斋宫所生,但高阶氏的祖先确实是王族和前斋宫所生。原槙子通过严密的考证,得出的结论是“伊势斋宫物语的产生,是对出身高贵血统,却一生不得志的皇族成员们的同情,利用历史上相似的事件制造出后世的传说” [14]

对于原槙子的考证过程,笔者认为比较可信,可以认同,所以在原业平和恬子内亲王之间的故事是虚构的。但是其得出的结论,笔者认为还有商榷的余地。第69段里出现的诗歌,在《古今和歌集》中也曾出现,并且标注的是赠歌作者未知,返歌是业平所作 。虽然赠歌的人名字没有写,但在和歌前面的解释部分,还是标记着是业平去伊势时与斋宫密会,第二天犹豫如何赠歌时,反而从女子那里得到了赠歌。从前后文联系来看,这作者未知就暗指了斋宫。到了《古今和歌六帖》( )里,赠歌的作者直接就变成了斋宫,返歌还是业平 [15] 。有趣的是,这两首歌都被归在单相思大类里面。《古今和歌集》作为敕撰和歌集,本身是很严肃的,为什么会把这种道听途说的内容编进去,是很值得思考的。如果说《古今集》的编者是受到《伊势物语》的影响,把这样的八卦放进去,笔者想是不太可能的。那么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古今集》和《伊势物语》都是有意识地把本来捕风捉影的故事,当成真事一样演绎,故意误导后世的人,以至于连藤原行成都认为高阶氏真的是在原业平的后代。

《古今和歌集》是醍醐天皇下令编纂的,其编者有纪贯之(Ki no Tsurayuki)、凡河内躬恒(Ooshikouchi no Mitsune)、纪友则(Ki no Tomonori)、壬生忠岑(Mibu no Takamine)四个人,其中纪氏占了两个,而在原业平与纪氏有着密切的姻亲关系。因此在第69段中,斋宫受母亲之托要好好招待业平,也是出于这种考虑。如果业平与斋宫之间真的有私情,《古今集》中记载的和歌以及前面的说明为真,那么就出现了另一个问题,里面的斋宫到底是谁?作为男性的业平,无论与二条后藤原高子,还是与伊势斋宫相恋,传到后世也只是风流而已,算不上污点。如果事情是真的,那么业平在世时会受到影响,死后却没多大关系。但是作为女性却不同,特别是斋宫这样特殊的身份,不但影响自身名誉,更加有损皇家尊严。如果真的是恬子内亲王出了这样的丑事,相信纪贯之等编者也会把这段内容去掉,不会公然写出来。

那么在编书伊始,斋宫自然指的不是恬子内亲王,通过刚才原槙子的分析,也证明了这两个人之间不太可能。那可以想象的就是,斋宫是恬子之前的斋宫——晏子内亲王(Anshi naishinou。)晏子的父亲也是文德天皇,母亲则是藤原北家出身的列子(Fujiwara no Resshi。)晏子还有个同母妹,叫做惠子内亲王(Keshi naishinou,)两个人在其父亲文德登基时,一起被选为斋宫和斋院。但是奇怪的是,惠子在担任斋院过程中,却中途被废去了职务 [16] ,接任者是文德天皇与纪静子所生的述子内亲王(Jyutsushi naishinou。)关于被废去斋宫的原因,《群书类从》没有提到,《古今和歌集》第885首的头注上,写着因“母亲的过失”。但这里让人生疑,既然是母亲有过失,那么为什么只有惠子被废,而姐姐晏子却没有影响。如果不是母亲的原因,那么只能是惠子自身的原因了。作为与世隔绝的斋院,受到这么重的处罚,一定是件大事,那么可以想象的就是与人私通。因为贺茂斋院不像伊势斋宫那么遥远,位置就在京都北边的紫野,按照现在的范围来看,属于京都市内,所以业平应该也能轻易过去。惠子被解除职务是在天安元年(857,)她的年龄如果按照卜定时嘉祥三年(851)是6岁 ,那么当时是12岁,按照日本的年龄算法为13岁。虽然现代人认为13岁还是儿童,但在平安时代,女性一般十二三岁就举行成年礼。因此认为其已经成年应该没有问题。而857年,业平32岁,正是男子最有魅力的时期。

在《伊势物语》第69段中,没有详细叙述斋宫的年龄,但从她非常积极主动,密会第二天甚至不按一般礼仪等待男子来信,而是自己先赠歌,可以想象是个年轻热情的女孩。业平因为某些机缘巧合来到斋院,两人因此有了一夜情,后来被发现,但因为不想事情宣扬出去,因此只是找理由把惠子从斋院的位置上拿下来,因为不是处女的惠子,不能作为巫女祭祀贺茂大神,不然是对神的不敬。而对业平的处置,则是将他的官位从五位降到了六位,暂时脱离了贵族的阶级。

这是笔者对实际发生的事情的推测,当然并没有绝对的证据。我们关心的是,为什么会从斋院变成了斋宫,又变成恬子内亲王的。如果事实像笔者所推测的那样,天皇家自然不会让外人知道,但是这种事情总会通过各种途径流传出去,不然也不会在《群书类从》( )中留下记载。业平与斋院之间的和歌流传下来,为了不引人注目,故意写成“作者未知”或者“斋宫”,因为写斋宫的话,当时的人也知道是子虚乌有的事情。但如果写斋院,结合惠子内亲王的事情,就会很快联系起来。

在编纂《古今和歌集》时,纪贯之等人也采用了伊势斋宫的说法,当然他们是出于政治目的。无论事情是真是假,斋宫作为侍奉伊势大神的人,与人私通不但是个人问题,还关系到了当时的天皇。而当时的天皇无非是文德天皇和清和天皇,与纪贯之时期的醍醐天皇没有直系血缘关系。所以即使损害了那些天皇的形象,对醍醐天皇也不会造成危害,反而可以提升醍醐皇统的尊贵。《伊势物语》的作者应该也是出于同等的考虑,因此跟二条后段的理由一样,可以推测出自纪氏文人之手。至于后人添加的注释,应该不是纪氏,因为恬子内亲王是纪静子所生,纪氏不会去故意破坏她的名声。只能推测是后世人在演绎的过程中,把人物对号入座,最终将恬子变成了故事中的女主角。

三、在原业平的伦理困境:对“血统”的不自信

通过前面两小节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原业平无论是与二条后藤原高子,还是与斋宫恬子内亲王之间的关系,都是以推测为主,目前的研究并没有找到切实的证据。但是后世的人们却对此津津乐道,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关于二条后高子,是从皇权的角度,对清和天皇进行了贬低,而斋宫恬子内亲王,则是从神权的角度,对清和天皇造成了危害。那么为什么后世的人,都相信有人敢同时跟天皇的女御以及圣洁的斋宫有不伦关系,而且这个人又能清楚地确定其身份——是在原业平呢?这里还是要从在原业平的身世说起。

前面已经简单介绍过业平的身世,他的父亲阿保亲王,是平城天皇的长子,母亲伊都内亲王,是桓武天皇的皇女,所以他是皇子和皇女生下的孩子,而且根据《伊势物语》第84段“ ”里面的叙述,业平是伊都内亲王的独生子 [17] 。虽然《本朝皇胤绍运录》( )中注的行平(Ariwara no Yukihira)及其他几个兄弟也是伊都内亲王所生,但阿保亲王受父亲平城上皇“药子之乱”的牵连,810—824年被流放太宰府,而行平的生日是818年,故不可能是伊都内亲王所生。此外,业平的生日是825年,其他几个人是他的哥哥,应该在825年之前生的,因此也不可能是伊都内亲王的孩子。由此可见,业平确实是他母亲的独生子。行平兄弟的母亲虽然没有明确记载,应该是陪伴阿保亲王去太宰府的女性,地位不会很高。

桓武天皇也是平城天皇的父亲,因此对业平来说,既是曾祖父,也是外公。桓武的皇位一开始就是沾满了鲜血的,为了登上皇位,他与藤原氏密谋,诬告本来的皇后和皇太子谋反。后来为了立自己的儿子为皇太子,又把皇太弟早良亲王也逼死。因此在桓武天皇后期,镇抚各种怨灵成了主要工作。

桓武天皇死后,这种血脉由他的儿子平城天皇继承。平城是个性格单纯,却又非常固执的人,他的这种特点通过儿子阿保亲王遗传到了业平身上。平城还是太子的时候,“药子之乱”的元凶藤原药子(Fujiwara no Kusuko,)本来是女儿进入平城的后宫,她只是去陪女儿的,但最终药子和平城变成一对儿,这传到桓武天皇的耳朵里,天皇勃然大怒。在古代日本,与异母姐妹结婚,甚至与自己的姑姑,侄女结婚都是正常的。但同母的姐妹是被禁止的,另外就是同时跟母女保持关系也是禁止的。当时的皇太子只有二十多岁,而药子至少要三四十岁,而且是有夫之妇,已经生了五个孩子。桓武自然不会允许这种事情发生,把药子赶出宫去。但桓武死后,平城马上把药子接回来,并委以重任。如果说,业平真的敢与斋宫发生关系,多半也是遗传了平城天皇的基因造成的。

到了业平父亲这一代,阿保亲王因为受药子之乱连累,被流放到太宰府十五年,直到平城去世后才回京,第二年有了业平。虽然平城死了,皇太子高岳亲王(Takaoka shinnou)被废出家,表面上一切都很安定,但阴谋却一直没有停过。业平或许从小就看着父亲谨小慎微,委曲求全的样子,因此才养成“放纵不拘”的性格吧。而他的哥哥行平却跟他正相反,是个性格严谨,兢兢业业工作的实务官僚,最终也顺利地位列公卿。这种区别,还是在于血脉不同吧。虽然阿保亲王非常低调,但业平的母亲伊都内亲王本身是桓武皇女,也没有什么过错,业平从小在母亲身边长大,又是独生子,因此被骄纵惯了。而这样低调的父亲,在最后时刻也没有给业平带来什么优势,反而是无尽的耻辱。

“承和之变” 之后,阿保亲王背负着“告密者”的身份而亡,这对业平来说是巨大的耻辱 [18] 。他用放纵不拘来掩饰自己的悲伤与无奈。他去东国流浪,是为了转换心情。他与入宫前的高子和斋宫私通,是为了向夺走自己幸福生活的天皇家和藤原氏复仇。当然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他的内心或许认为,自己要比文德天皇更有资格登上皇位,因为自己的血统更加纯正,父母双方都流着皇族的血 [19] 。当然,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了。因为天皇家和藤原氏欠阿保亲王一个人情,因此业平做出再过分的事情,他们也不能拿他怎样,只能把他边缘化。当然,也不是说对他毫无防备。内田美由纪(Miyuki Uchida)指出,在《类聚三代格》( )卷19禁制事 [20] 里,严禁孙王任意出入畿外,是针对在原业平 [21] 。笔者也赞成这个意见,而不想让业平去畿外的原因,应该是怕他举兵造反吧。毕竟业平之前的冰上川继之乱 ,之后的平将门之乱 ,都是出于对自己血统的自信,认为自己也有继承皇位的权力,才起兵造反。谁又能保证业平不会这样做呢?当然,现实中的业平在玩世不恭地度过了青年时代之后,也像他哥哥一样,开始正常地做一名官员,最终归于平静。而他的反抗,或许就体现在《伊势物语》这本书中吧。不管他是不是这本书的作者,《伊势物语》都可以看作是他反抗皇权神权的宣言。

在原业平一方面因为自己的血统而自豪,他是纯正的皇族,另一方面又为血统而羞耻,他的曾祖父桓武为了登上皇位,与藤原氏合谋害死了异母弟,在继承皇位之后,为了让自己儿子继位,又找借口除掉了同母弟。为了权力,不惜手上沾满亲人的鲜血。他的祖父平城,触犯了那个时代的禁忌,与自己女人的母亲私通。明明平城自己就是皇统的代表,却又成了天皇家的背叛者,成了朝廷的逆贼。自己的父亲阿保,一方面是平城的长子,却没有成为皇太子。在平城失势后,却被牵连流放太宰府。一直是个悲剧的形象,最后却成了“告密者”,即使自己死了,还让业平背负着耻辱。可以看出,业平对父亲是不堪回首的。《伊势物语》中有关于主人公母亲、朋友的内容,却没有一处提到他的父亲。可见这种怨念正是出自对父亲最后行为的不满。唯一爱着业平的,是他母亲伊都内亲王,这在《伊势物语》中也能感受到。但是伊都内亲王在桓武天皇眼中也是个不受宠的女儿,自始至终没有获得品位,在内亲王中属于最低级别。她嫁给侄子阿保亲王,或许是异母兄嵯峨上皇的安排,目的是监视阿保 [22] 。从她825年生下业平,到842年阿保亲王去世,两人之间再没有其他子女,可见两人的感情并非很好。业平从母系血统来看,只是得到一个“监视者”的结论。这种既自豪又羞愧,既高贵又卑劣的血统,造成了业平的伦理悖论。他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因此他从一开始,就背负着这些矛盾,而且终其一生,也没有解决的办法。他只能通过与禁忌之人的恋爱,去寻找自己的存在,用这种方式,去反抗命运。这或许是《伊势物语》产生的原点。

在《伊势物语》中,每一段时间并没有明确说是同一个人,但一般都理解成是一个人物的一生,理由就在里面出现的和歌中。这些和歌大部分都是在原业平所作,因此其主人公自然就是业平。当然,像纪有常、惟乔亲王、二条后等等,里面出现的这些人物姓名,有些是后世的增补,有些则是当初就存在的,比如第16段标题就是“纪有常”,显然这个名字不会是后面加的,当然也不能排除这一段是后世添加的可能性。目前,无论是不是后人的添加,我们都当作是作品中的一部分,来进行把握。这样看来,在原业平就是从第一段的“初冠”,也就是正式成年,到第125段的“临终”,马上要死去,过完了自己的一生。最后的这首和歌“ ”,也是《古今和歌集》中业平所作的和歌,意思为“虽然听说最后大家都要走上这条路,却没想到已经在今明之间”。《伊势物语》前半部分的业平形象,是风流倜傥,与不同女子恋爱的贵公子。但到了后面,却变成了落魄的老人,让人不免产生同情。

但是历史上的在原业平,官位最终不是太高,这只是因为他年轻时自身出了问题,所以官位起初没有晋升 [23] ,从贞观四年(862)以后,业平就开始正常地晋升官位。历任左兵卫权佐、次侍从、左兵卫权少将、右马头、右近卫权中将、相模权守、美浓权守、藏人头等,最后在从四位上藏人头兼右近卫权中将的位子上去世。藏人头兼近卫府的中将,俗称头中将,在平安时代的朝廷中属于有能力的官员,而且再向上一步就可以位列公卿,如果不是业平年轻时耽误了太多时间,或者死得早了一点,基本可以确定他已经走上一条晋升路线。而且在律令制度下,日本各地被分成四个等级,从上到下分别是大国、上国、中国、下国,相模国和美浓国都属于上国级别,作为名义上的地方长官,收入也会不错。因此老年业平,绝不会像《伊势物语》中所描写的那样穷困潦倒。这样看来,《伊势物语》的作者是故意造成这样的假象,引起读者们的同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杉本苑子:『伊勢物語』,東京:岩波書店,1984年,第230

[23] DS+9iKO8hshcrREPueQm1MAy/mbtzyHyJv3ru+fD59aaGxYyXSsXuxdlItp7BZv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