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诗经》与中国文学的诗教传统

《诗经》是周王朝用以推行礼乐制度的乐歌结集,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共305篇诗歌,是中国上古时代由口头文学创作转化为书面文学创作的第一部诗集。要了解《诗经》的价值,必须从文字上追本溯源,因为《诗经》这部书的产生与中国文字的产生及其特质相关,文学离不开文字,如果离开文字,也就没有文学。因此文学伦理学批评强调从文字的产生,回看文学的起源以及伦理环境,对《诗经》进行文学伦理学批评的阐释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诗”的发生。《诗经》产生于周朝礼乐文化这一历史土壤,《左传》中记载三百篇最初都有乐曲相配,可以歌唱,大概就是那时候的流行音乐,而编曲者就是朝廷里的乐官,他们把采集到的诗加工整理并谱成曲子。以周公为代表的周族统治者一方面对殷商的文化进行整理和继承;另一方面又发展和建构了新的文化体系,使西周时代形成了成熟的礼乐文明。宗周的礼乐文明是中华文明最早的成熟形态,奠定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以“礼”为核心的文化传统模式。

就以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来研究《诗经》的视角而言,《诗经》的价值具体体现在“诗言志”这个功能上,这是上古人们对诗的特征与本质的认识,“诗”可培养一个人审美的、艺术的、思想的判断力。更重要的是,“诗”在中国文史哲不分类的先秦时代,它主要是作为教材和教化工具,有益于个体和社会道德的培养。由于诗的形式简短且具有重复性,朗朗上口且容易背诵,也易于传播,因此当时的人们十分重视“诗”的社会教育作用。孔子所提倡的儒家思想与诗教传统的建立密切相关,“诗教”是指《诗经》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的教育作用。对《诗经》的学习,对完美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这一说法被古人继承下来,成为一个有特定内涵的文化传统,这种以“诗”来进行教育的传统是中国的传统教育特色。以书面文学形式存在的诗歌成为一篇篇独立的、定型的艺术作品,其中的精品成为千古传诵、万世不朽的名篇,其中包含的许多伦理思想是不容置疑的。通过文学伦理学批评地重新解读《诗经》,可以让我们实事求是地看到人类早期的伦理生活场景,探察先民对道德生活的最初思考。诗歌中的先民为了追求生活的幸福美满,在理性的基础上发展出一套伦理系统,提出了大量的伦理选择问题,本章就这些伦理选择问题做出归类和阐释。 8LktHotrqhch86XOp8Fd3PlwepKpuNYkSRDkW1tpnDRECmR2GvqjYiO2T4ezzn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