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白居易诗歌的情感表达和道德教诲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原籍太原,曾祖白温时移家下邽(今陕西渭南),祖父白鍠再迁河南新郑,白居易就出生在那里的东郭里村。他晚年居于香山,自号香山居士;曾官居太子少傅,人称为白少傅或白傅;因作《醉吟先生传》,故得名醉吟先生。作为中唐伟大的诗人,白居易一生创作了2800多首诗歌,留下了卷帙浩繁的各种文献。“在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白居易是仅次于李白、杜甫的伟大诗人。”

历代学者对白居易的各种文献进行了收集、整理、点校和注释,对其生平和创作做了全方位多角度的阐释,留下了很多经典的著作。这些成果从版本流传和考订,主题思想和艺术技巧,读者接受和后世影响,比较研究和对外传播等方面切入,开辟了中国学术一块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宝地。

但是,目前的白居易研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他的所有诗歌不是被当作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的,新乐府体的讽喻诗和《长恨歌》《琵琶行》等感伤诗关注度较高,其他的诗歌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与此相应,作为抒情主人公的白居易,往往不被看成一个情感丰富而完整的作家,而是被肢解成各种身份的人物碎片。他内心里光明和黑暗的冲突,他思想中儒释道的关系,他生活中“吏隐”“中隐”的人生选择等,很少有人较全面地加以分析。

要具体而中肯地评析有关白居易的以上这些问题,我认为分析其诗歌中的情感是一条可以尝试的路径。“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心理反应形式,是一种主观体验、主观态度,也是一种心理意志……情感是人在心理上对他人或事物的一种价值判断表现形式。” 白居易认为是外部的事或物对诗人内心的触动,便产生了情感,对情感的纪录便形成了诗歌。因此他这样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发于叹,兴于咏,而后形于歌诗焉。” 后来白居易又再次谈到诗歌的产生:“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427)陈鸿在《长恨歌传》中引王质夫的话云:“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180)情感丰富,而且又对诗歌这种艺术形式有着深入的了解和把握,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白居易能够写出那么多伟大的诗篇了。

在滋养诗歌之树的诸要素当中,白居易认为情感是其中的根本和生命之源,语言、声音、思想则是它的枝叶、花朵和果实。他说:“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423)我们常说诗歌是抒情的艺术,情感的抒发和记录,便成了诗歌。在六经中《诗经》之所以排在首位,是因为其中有着深厚的情感,而情感是最能打动读者心灵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歌德等西方思想家和诗人也非常重视诗歌的情感,英国浪漫主义大诗人华兹华斯甚至认为“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由此可见,白居易的诗歌之所以广为流传,并得到民众的喜爱,也是因为其中蕴含着诗人深厚的情感。

作为抒情主人公的白居易与作为经历者、生活者的白居易,并不能完全等同。但是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诗歌中比在戏剧、小说和散文中获得了更大的统一性。白居易活了75岁,一生用丰富的诗歌创作对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进行了深入的描绘。白居易那些灌注了充沛情感的诗歌,给后世的读者提供了非常好的伦理分析和道德教诲的样本。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来看,抒情主人公白居易可以看成一个斯芬克斯因子,其内心经历着自然情感、自由情感、伦理情感、道德情感等的转换和博弈。在其一生的思想发展过程中,白居易的那些在儒家思想指导下创作的诗歌体现的是其利他的道德情感,那些纪录其吃穿住行等日常生活行为的诗歌主要与他的自然情感有关,那些受佛家和道家思想影响的诗歌则体现了他的自由情感。记录白居易“吏隐”“中隐”等思想行为的诗歌表现的是他道德情感与自然情感、自由情感的调和,其中体现的是诗人的伦理情感。通过分析白居易诗歌中的情感,我们试图揭示白居易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主要原因。 nFQK/NvkP8fAankiZM9m6+B6SZxhFOq5+A/ZCxJf2p9X8z+V2yB7JAET7KG9ZXo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