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语义接近的原则,并结合沈家煊(1999:135)对允许否定提升的动词的次类划分和方梅(2005)对“认证义动词”的次类划分的精神,我们可以大致把现代汉语中的非叙实动词分为如下两类:
(Ⅰ)感觉:感觉 觉得 觉着 怀疑 看 认为 想 猜测 相信 深感 推测推算 估计
(Ⅱ)言说:报道 声称 声明 说 听说 扬言 重申
我们打算先选取其中的“感觉”类动词作为研究对象。选取这类动词作为研究非叙实动词的句法语义特点的切入点,原因在于:这类动词的语法分布相对广泛,便于以它们作为研究非叙实动词的“标杆”。
我们认为,“感觉”类动词在语义上的共通之处在于,“认知主体对某对象的主观看法或观点” 。这种语义上的共同特性,会给它们的语法表现和叙实性带来较大的影响。
由于“感觉”类动词是表达认知主体看法的显性标记,所以它们可以用“看法”来替换。例如:
(67)他 感觉 鸿渐喜欢唐晓芙。=他的看法是鸿渐喜欢唐晓芙。
(68)他 估计 鸿渐喜欢唐晓芙。=他的看法是鸿渐喜欢唐晓芙。
(69)他 认为 鸿渐喜欢唐晓芙。=他的看法是鸿渐喜欢唐晓芙。
(70)他 相信 鸿渐喜欢唐晓芙。=他的看法是鸿渐喜欢唐晓芙。
(67)-(70)说明,由于它们具有共同的抽象语义特征,所以它们可以用“看法”来替换。
彭利贞(2007)提到,有一种观点认为,说话人说出的任何一句话都必定带有他的主观态度。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感觉”类动词正是表达“主观态度”的显性词汇标记。也正因此,当句子的主语是第一人称时(说话人与认知主体重合,)它们也可以不出现,其隐现基本不影响句子的意义。例如:
(71)我 感觉 鸿渐喜欢唐晓芙。≈鸿渐喜欢唐晓芙。
(72)我 觉得 鸿渐喜欢唐晓芙。≈鸿渐喜欢唐晓芙。
(73)我 认为 鸿渐喜欢唐晓芙。≈鸿渐喜欢唐晓芙。
(74)我 相信 鸿渐喜欢唐晓芙。≈鸿渐喜欢唐晓芙。
(71)-(74)从左往右看,句子删除“感觉”等动词以后,意思基本不变;而从右往左看则是句子添加“感觉”等动词以后,意思基本不变。原因在于:说话人要表达自己的看法,既可以采用有显性词汇标记的形式提醒听话人自己要发表看法,也可以不采用任何标记直接发表看法。显性的和隐性的形式都可以实现同一个言语行为。也许正是因为它们都是表达说话人看法的显性标记,所以方梅(2005)认为,这些动词正在经历从实义动词到语用标记的虚化。
由于“感觉”类动词表达的是认知主体对认知对象的看法或评价,所以,该类动词的宾语小句的谓语核心多是形容词和“是、有、在”等静态动词,而比较排斥动作动词。例如:
(75)我 觉得 [地铁歌手的生活 挺浪漫 的]。
(76)当我开始连最擅长的跳投都不准的时候,人们 认为 [我 太累 了]。
(77)他也 觉得 [老百姓也 是 挺通情达理的]。
(78)我 相信 [这个人不 是 小孩的父亲]。
(75)-(76)是形容词作宾语小句谓语核心的句子,(77)-(78)的宾语小句都是判断句。请再对比:
(79)a*我 觉得 [张三打了李四]。
b我 觉得 [ 是 张三打了李四]。
c我 觉得 [张三 可能 打了李四]。
(79a)的宾语小句的谓语核心是动作动词“打”,句子不能成立,而把句子变换为(79b)那样的判断句和(79c)那样的情态句,句子能够成立;由此可见,“感觉”类动词比较排斥动作动词作其宾语小句的谓语核心。
通过讨论,我们可以知道,“感觉”类动词的共同语义特点是“认知主体对某对象的主观看法或观点”,并且由于这个语义特点,它们带的宾语小句的谓语核心多是适合表达主观看法的形容词和静态动词。由于这类动词陈述了说话人的主观看法,所以,我们吸收袁毓林(2006、2011)从断言、推论 、预设、情态等不同层面来进行语义分析的方法,把“主语+感觉类动词+宾语小句”的断言义表述为:认知主体(在句法上一般实现为主语)对某事件(或状态)有“看法”。
这类动词既可以带肯定形式的宾语小句,也可以带否定形式的宾语小句,都不预设其宾语小句一定为真,也不预设其一定为假,所以,这类动词具有非叙实的语义功能。例如:
(80)a我 觉得 地铁歌手的生活挺浪漫的。
*⇒地铁歌手的生活挺浪漫的。
*⇒地铁歌手的生活不浪漫。
b我 觉得 地铁歌手的生活 不 浪漫。
*⇒地铁歌手的生活浪漫。
*⇒地铁歌手的生活不浪漫。
(81)a我 知道 这个人是小孩的父亲。
⇒这个人是小孩的父亲。
*⇒这个人不是小孩的父亲。
b我 知道 这个人 不 是小孩的父亲。
*⇒这个人是小孩的父亲。
⇒这个人不是小孩的父亲。
(80)中“觉得”带肯定形式的宾语小句跟带否定形式的宾语小句都不能预设其宾语小句为真,也不能预设其宾语小句为假;(81)中的“知道”带肯定和否定形式的宾语小句都能预设其为真。这说明,“感觉”类动词具有非叙实的语义功能。
“感觉”类动词所具有的非叙实语义功能跟自身的语义特点有直接的关系:这类动词的共同语义特点是“认知主体对某对象的主观看法或观点”,说话人并没有给出更多的证据来证明这种看法为真,也没有给出证据来证明这种看法一定是假的,所以,它们不需要以某事的确定为真或为假作为句子的预设。换言之,非叙实动词允许真值不定的小句充当宾语,即其宾语小句表述的事件可能为真,也可能为假。
由于“感觉”类动词的共同语义特点是“认知主体对某对象的主观看法或观点”,说话人并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宾语小句的真值,所以,这类动词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都不预设其宾语小句为真,即它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都具有非叙实功能。例如:
(82)a经过谢老师的指点,自己 觉得 作文有了进步。
*⇒作文有了进步。
b经过谢老师的指点,自己还是 没 觉得 作文有进步。
*⇒作文有了进步。
(83)a我 相信 宋子文着实受到了打击。
*⇒宋子文着实受到了打击。
b我 不 相信 宋子文着实受到了打击。
*⇒宋子文着实受到了打击。
(82)-(83)中的动词“觉得”和“相信”的肯定和否定形式都无法预设其宾语小句为真,所以它们都具有非叙实功能,都是非叙实动词。
由于“感觉”类动词允许真值不定的小句充当宾语,即其宾语小句表述的事件可能为真,也可能为假。所以,我们可以追补对宾语小句的真值没有倾向性(不倾向于真也不倾向于假)的后续小句。例如:
(84)我 觉得 您这个动机有问题, 您的动机也许有问题,也许没有问题 。
(85)*我 知道 您这个动机有问题, 您的动机也许有问题,也许没有问题 。
(84)可以在句子后面追补对宾语小句的真值没有倾向性的后续小句而不会产生语义矛盾,(85)则不行;这说明,叙实动词不允许真假不定的小句作宾语,“感觉”类动词允许真假不定的小句作宾语。这种差别在否定句中依然存在:
(86)我 没觉得 您这个动机有问题, 事实上您的动机也许有问题,也许没有问题 。
(87)*我 不知道 您这个动机有问题, 事实上您的动机也许有问题,也许没有问题 。
(86)和(87)的差别也说明了,叙实动词不允许真假不定的小句作宾语,“感觉”类动词允许真假不定的小句作宾语。因此,我们可以说:叙实动词有预设其宾语小句为真的能力,而“感觉”类动词不具有预设其宾语小句为真的能力,即如下所示:
(88)a我 知道 您这个动机有问题。⇒您这个动机有问题。
b我 不知道 您这个动机有问题。⇒您这个动机有问题。
(89)a我 认为 您这个动机有问题。*⇒您这个动机有问题。
b我 不认为 您这个动机有问题。*⇒您这个动机有问题。
(88)中叙实动词“知道”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都预设其宾语小句为真,而(89)中“认为”的肯定式和否定式都不具有预设其宾语小句为真的能力。因此,我们可以说,“主语+感觉类动词+宾语小句”的预设义为:宾语小句表述的事件可能为真,也可能为假。
由于同样的原因,我们可以在句子的后面追补肯定宾语小句的后续小句,也可以追补否定宾语小句的后续小句。例如:
(90)a我 认为 您这个动机有问题, 其实您的动机的确有点儿问题 。
b我 不认为 您这个动机有问题, 其实您的动机的确有点儿问题 。
c我 认为 您这个动机有问题, 其实您的动机一点儿都没有 问题 。
d我 不认为 您这个动机有问题, 其实您的动机一点儿都没有问题 。
(91)a我 知道 您这个动机有问题, 其实您的动机的确有点儿问题 。
b我 不知道 您这个动机有问题, 其实您的动机的确有点儿问题 。
c*我 知道 您这个动机有问题, 其实您的动机一点儿都没有问题 。
d*我 不知道 您这个动机有问题, 其实您的动机一点儿都没有问题 。
(90)中的“感觉”类动词“认为”及其否定形式既可以容忍肯定宾语小句的后续小句,也可以容忍否定宾语小句的后续小句;而(91)中的叙实动词“知道”及其否定形式只能容忍肯定宾语小句的后续小句,不能容忍否定宾语小句的后续小句。
经过上面的测试,我们能够看出,从“主语+感觉类动词+宾语小句”出发可以推导出一个既不倾向于真也不倾向于假的命题,所以,其推演义为:宾语小句表述的事件不倾向于真,也不倾向于假。
产生上面这些现象的原因在于:“知道”是一个叙实动词,它预设其宾语小句为真,预设被否定以后,句子无法成立;“感觉”类动词是非叙实动词,它不具备预设其宾语小句为真的能力,所以,宾语小句受到否定以后句子依然成立。
正是由于“感觉”类动词的共同的语义是表达了说话人对事件的一种“看法”,由于仅仅是一种看法,所以说话人不用提供更多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看法”是真的,它们不需要以某事的确定为真或为假作为句子的预设。所以,它们允许“否定提升”。例如:
(92)我 认为 您这个动机 没有 问题。≈我 不 认为 您这个动机有问题。
(93)我 觉得 这人 不 奇怪。≈我 不 觉得 这人奇怪。
(94)科学家们 相信 火星上 没有 水。≈科学家们 不相信 火星上有水。
相应地,“感觉”类动词的双重否定格式的意义也基本等于原式:
(95)我 不 认为 您这个动机 没有 问题。≈我 认为 您这个动机有问题。
(96)我 不 觉得 这人 不 奇怪。≈我 觉得 这人奇怪。
(97)科学家们 不 相信 火星上 没有 水。≈科学家们 相信 火星上有水。
通过讨论“感觉”类动词和叙实动词对否定测试的不同反应,我们得出如下结论:“主语+感觉类动词+宾语小句”的断言义为认知主体(在句法上一般实现为主语)对某事件(或状态)有“看法”;预设义为宾语小句表述的事件可能为真,也可能为假;推演义为宾语小句表述的事件不倾向于真,也不倾向于假。这类非叙实动词允许追补三种类型的后续小句,允许否定提升,它们的双重否定格式的语义跟原式基本相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感觉”类非叙实动词大多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都比较自然,但其中的“深感、推测、推算”,跟“言说”类非叙实动词(“报道、声称、声明、扬言、重申”等)一样,一般不会以否定形式出现。例如:
(98)a他根据实验结果 推测 小麦种子的颜色是由3个分离的独立遗传的因子控制的。
b?他 没有 推测 小麦种子的颜色是由3个分离的独立遗传的因子控制的。
(99)a生物学家 报道 在蚕豆根系,侧根上有大量草螺菌定植。
b?生物学家 没有 报道 在蚕豆根系,侧根上有大量草螺菌定植。
(98)-(99)把含有“推测、报道”的句子变成相应的否定句以后,句子的合格性受到了较大的挑战。我们把上面提到的这些词以“没(有)/不+VP”格式在北京大学的CCL语料库进行了检索,发现在真实文本中只有“报道、声称、声明”有少量的否定句出现,而其他的动词都没有用例,如表3-1所示。因此,它们也不允许否定提升,双重否定格式的语义也不等于原式。
表3-1 “报道”等以“没(有)/不+VP”格式出现频次
表示陈述观点义的“看、想、猜测”只能以肯定形式出现,并且主语只能是第一、二人称;主语是第二人称的时候只能是疑问句。“看、想、猜测”以否定形式出现的时候,不再具有陈述观点义,所以不再是非叙实动词。例如:
(100)a 我 看 他这人是没救了。
b 你 看 他这人还有没有救?
c* 你 看 他这人是没救了。
d* 他 看 他这人是没救了。
e*我 没 看 他这人是没救了。
(100a)和(100b)的主语是第一和第二人称,所以句子能成立;(100c)说明主语是第二人称的时候句子只能是疑问形式;(100d)说明主语排斥第三人称;(100e)说明,“看”不能以否定形式表达陈述观点义。
“言说”类非叙实动词“听说”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都具有非叙实功能,但不允许否定提升,相应地,它的双重否定格式的语义也不等于原式。
(101)a在朋友那儿 听说 痴心的你曾找过我, 。
b 没 在朋友那儿 听说 痴心的你曾找过我, 。
(102)我 没 听说 您还上网≠我听说您 不 上网
我们 没 听说 有人得了癌症≠我们听说有人 没 得癌症
(103)我 没 听说 您 不 上网≠我听说您上网
我们 没 听说 有人 没 得癌症≠我们听说有人得癌症
(101)说明“听说”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都具有非叙实功能,(102)表明“听说”不允许否定提升,(103)说明“听说”的双重否定格式跟原式语义有很大出入。
本节我们讨论了否定和非叙实动词的叙实性的关系。非叙实动词都能预设其宾语小句既不是确定为真,也不是确定为假,可以追补三种类型的后续小句。
大多数“感觉”类非叙实动词语法分布相对自由和丰富,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都具有非叙实功能,还能允许否定提升,双重否定格式的语义基本跟原式相等;而“深感、推测、推算”和言说类非叙实动词“报道、声称”等一般不怎么以否定形式出现,“看、想、猜测”只能以肯定形式出现并且对人称有要求,它们跟“听说”一样,不允许否定提升,双重否定格式的语义也不等于原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