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个问题
“五四”何以成为欧美文学引进的爆发期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历史上影响深远的重要事件之一。关于它的意义和影响,《剑桥中国文学史》一书评述道:“整个二十世纪中,几乎在所有领域,五四运动均被视为现代中国的先声。它并非是一个历史事件,或者一次文学运动,而是具备着神圣的意义,标志着中国现代性的开端。” [15] 而就文学意义来看,“与晚清的文学改革相比较,五四文学革命恰似一座分水岭,它为文学话语和实践指出了一个清晰的、进步的方向。胡适请来了‘德先生’和‘赛先生’,它们如两座灯塔引领中国寻求富强;‘启蒙’和‘革命’,则同时意味着社会政治律令和教育途径。改革者热切吸收西方思想,博采诸家;从马克思主义到自由主义,从尼采哲学思想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并引介了多种文学概念,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和象征主义,来进一步完善他们的观点:文学的发展必然一路前行,不可逆转。” [16] 对此,当代学者李泽厚和汪晖也有类似认知与评价。李泽厚认为“五四”运动包含了两个性质不同的运动,即新文化运动和学生反帝爱国运动。前者的根本在于启蒙和文化思想改造,后者则更多地具有政治意义。 [17] 汪晖则强调“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个典型的预示未来的神话:“‘五四’时代对中国知识分子来说不啻是一个辉煌的梦想,一段不能忘怀的追忆。它意味着思想的自由,人性的解放,理性的复归,永恒正义的为时已晚却又匆匆而去的来临。如果‘神话’这个概念表达了一种以令人神往的独特形式所展示的未来,并通过一种具体行动预示着这个未来的实现,那么,‘五四’就是这样一种神话。” [18] 3DPxfHsaoPMTxhDr/F6o992zMxwf+ug4+iYXFSlK+TcQRuOr0g2aJSHM4fZw4TE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