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三十多年来叙事学本土化进程的学术版图

分则各自经营,自成一片风景;合则连成一体,成就满园春色。横看初具规模,纵看脉络清晰。三十多年来,叙事学在中国的研究,研究者各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从最初的翻译介绍、理论的应用和实践,到理论的探索、概念的辨析以及本土叙事理论的整理和研究,中国叙事学建构的设想和努力,看似各自为政,散乱经营,总体看来却是一个整体,共同勾画出叙事学本土化的进程轨迹。中国的叙事学研究,正一步步迈向作为学科的叙事学的完善和作为中国的叙事学理论建构之路,叙事学本土化成就有目共睹,但对这一进程本身的研究还需努力。

国内叙事学本土化进程可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理论方面,主要体现在对西方叙事学的译介、理论介绍、范畴辨析、方法论建构、本土化的途径和思路以及建构具有本土特色的叙事学等;实践方面,主要是应用西方叙事学理论对西方叙事文学、我国古典文学、我国现当代文学进行研究。当然,理论和实践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理论探索必然与实践应用相辅相成,而实践研究也必然引向理论探索。

具体而言,对西方叙事学的译介,1980年李幼蒸翻译的比利时学者J.M.布洛克曼的《结构主义》,是国内首部介绍结构主义的著作;1984年起,国内译介西方叙事学的论文、专著日渐增多,罗兰·巴特、列维·斯特劳斯、托多洛夫、热拉尔·热奈特等经典叙事学家的代表作陆续有了汉译本;1989年出版的张寅德编选的《叙述学研究》比较全面地辑录了法国经典叙事学的经典论文和论著中的重要部分;2002年以后,主要以申丹主持的“新叙事理论译丛”系列译作介绍西方的后经典叙事学,2005年以申丹为主翻译的《当代叙事理论指南》介绍当代叙事理论研究成果;以及谭君强对荷兰叙事学家米克·巴尔《叙事学:叙事理论导论》的译介。

理论介绍方面,1979年袁可嘉在《世界文学》上发表《结构主义文学理论述评》,是我国最早介绍叙事学的文章;1983年张隆溪在《读书》上发表《故事下面的故事:论结构主义叙事学》,首次以“叙事学”的名称介绍该理论;1990年,《外国文学评论》杂志开设“叙事学”专栏,赵毅衡、申丹等撰写系列论文介绍叙事学概念和观点。之后,国内学者开始撰写出版全面介绍西方叙事学理论的专著:1992年徐岱出版《小说叙事学》,1993年傅修延出版《讲故事的奥秘:文学叙述论》,1994年罗钢出版《叙事学导论》,1998年赵毅衡出版《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2001年董小英出版《叙述学》,2004年胡亚敏出版《叙事学》,2008年谭君强出版《叙事学导论》,2010年申丹、王丽亚出版《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对西方叙事学的介绍由经典到后经典,逐步深入和完善。另外申丹的《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1998)、《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2005)等都从不同角度介绍了西方叙事学理论。

范畴辨析方面,申丹、张世君、赵毅衡、黄秋耘、金人健、殷企平、罗钢、陈锡麟、周宪、王泰来、张寅德、王诺、赵一凡等在结合文本在范畴有效性方面做出了出色的成就。如申丹和赵毅衡“叙事”还是“叙述”的讨论,表现了我国叙事学界对叙事学由浅入深的认识和思考。

方法论建构方面,赵毅衡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形式文化批评论,认为相对于内容来说,形式更重要,主张在历史文化的具体语境中探求形式的生成和定型;申丹在《叙事、文本与潜文本:重读英美经典短篇小说》中提出了叙事学研究的新方法——整体细读法,进一步消弭了叙事学在阐释具体作品时的软弱感,该著作在方法论建构方面,是叙事学学科的里程碑式著作。

本土化的途径和方向方面,谭君强在《叙事理论与审美文化》一书中,提出审美叙事学的研究路径,2010年又著论文《比较叙事学:“中国叙事学”研究之一途》,提出比较叙事学的设想,应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在叙事学的框架内发展我国的叙事学研究。2010年赵毅衡发表论文《广义叙述学》,提出建构总体意义上的叙事学理论,2013年出版专著《广义叙述学》,全面建构广义叙述学学科理论和体系。赵毅衡的广义叙述学理论,显然已经超越“中国”和“西方”的视野,是叙事学学科领域的重要事件,标志着叙事学学科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熊沐清的《中国传统叙事理论与叙事学的相通和互补》、谢龙新的《叙事文化学的中国之路:从文化论视角切入叙事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刘亚律的《西方文论本土化的若干策略问题——以叙事学的中国接受为视角》、胡亚敏的《叙事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等论文,皆从不同角度对叙事学本土化提出不同的研究路径和设想。

建构具有本土特色的叙事学方面,陈平原、杨义、傅修延、胡亚敏、谭君强等人在叙事学本土化方面做了开拓性的工作。杨义的《中国叙事学》从我国文化传统的角度初步建构了中国特色的叙事学理论;傅修延是“中国叙事学”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其《讲故事的奥秘:文学叙述论》、《先秦叙事研究:关于中国叙事传统的形成》、《叙事:意义与策略》、《文本学:文本主义文论系统研究》、《中国叙事学》等著作在研究我国叙事理论方面成就不俗。还有大量的学者在应用叙事学理论评析本土作品方面都成就出色。叙事学的研究已经超越了小说叙事,很多学者在跨媒介叙事研究方面做出的积极尝试、含有叙事元素的作品,如绘画、雕塑甚至茶艺等,都得到了关注。

在批评实践方面,有文学叙事研究和跨文学叙事学研究。文学叙事研究的版图有我国古典文学叙事研究,如高小康的《市民、士人与故事:中国近古社会文化中的叙事》、《中国古代叙事观念和意识形态》,张世君的《<红楼梦>的空间叙事》、《明清小说评点叙事概念研究》,王彬的《红楼梦叙事》等古代文学叙事研究;王平的《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黄霖等著的《中国古代小说叙事三维论》;中国现当代小说叙事研究,如陈平原的《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吴效刚的《现代小说:叙事形态与人本价值思想》、张闳的《感官王国——先锋小说叙事艺术研究》等;国外文学叙事研究,如梁工的《圣经叙事艺术研究》、王长才的《阿兰·罗伯-格里耶小说叙事话语研究》。跨文学叙事研究有历史叙事研究,如潘万木的《<左传>叙述模式论》、刘宁的《<史记>叙述学研究》,以及新闻叙事学、电影叙事学等。

在中国传统叙事经验和叙事理论的整理和挖掘方面,除了傅修延《先秦叙事研究:关于中国叙事传统的形成》之外,2012年赵炎秋主编的《中国古代叙事思想》三卷本丛书和董乃斌主编的《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研究》堪称中国叙事学领域研究的两件大事,二者分别从叙事史和文学史的角度梳理了中国古典叙事理论,勾画出一条虽然粗疏却相对完整的中国叙事理论的历史线索。这就为叙事学理论的中西对话提供了可以对话的一元,而非仅仅以西方叙事理论为圭臬、为权威、为主导来演说中国作品;也为叙事学本土化,建构中国叙事学提供了基础。

中国的叙事学研究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成就表明,尽管叙事学本土化的最终完成还是一个未知数,但其“正在积极形成”的进程中的态势,仍然令人可以望见前方的曙光。换句话说,我们正在创造历史,中国叙事学的历史。 1+KRbR7WekuZeNd9FtbuidCzhoKndoJT6w4H6XeRABmrF8iOZDcjKmms5lCqB30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