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持续不景气。虽然各国普遍实行量化宽松乃至“负利率”的货币政策,但由于此次危机背后的深刻原因与以往不同,危机后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承担资本中介功能的能力和意愿都大为萎缩,企业投资信心和意愿不足,宏观经济政策作用甚微。在长达八年的时间里,全球经济形势没有显著的好转。加之英国“脱欧”,美国总统换届后的政策变化,世界经济仍处于不确定的状态。

当前的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不仅仅是周期性的宏观经济波动,更是一个在全球化冲击下供求失衡的产业结构问题。一方面,更加自由的贸易和投资使得全球资源得到了更有效的利用,全球经济获得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资源的全球配置也造成了对各国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的不同冲击,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收益差距扩大,矛盾冲突激化。因此,传统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也无法解决问题和振兴经济,每个国家都不得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稳定经济的同时深入展开结构性调整。这种调整,既要考虑当前的利益,更要考虑长期的发展。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或个人,面对这些正在发生的变化,都必须从国内到国际、从微观到宏观、从短期到长期,做好全方位的准备和应对。每个市场主体都需要主动思考未来的发展,更新经济思维,布局新的未来。

对于全球化和各国经济,学界始终存在着不同的分析和判断。对于全球和中国未来的结构调整和经济前景,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分歧和争议。所以,在这种错综复杂的状况下,聆听专家学者们的分析与争辩,了解全球与中国经济的现状,厘清中国经济的迷局与破局,把握企业转型的要害与要务,顺应全球经济的波动与变革,重构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就显得尤其重要。这正是我们选择“重构”作为本书主题的初衷。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一副总裁戴维·利普顿、美国经济学会副会长艾伦·奥尔巴克、日内瓦研究院国际经济学教授查尔斯·维普洛斯分别从信息化技术、人口结构与就业、不平等、税收与债务、央行职责等方面对全球经济予以分析。日本银行前副行长、东京大学经济学教授西村清彦更是从十年来经济体系的“三大巨变”出发,提出了应对之道。就理解国际经济形势和未来格局而言,这些都是极为关键和深刻的结构性问题。

在这一大背景下,如何理解中国经济增速近年来的放缓就成为研究中国经济现状的重要线索。在本书的第二部分,前哈佛亚洲研究中心主任德怀特·珀金斯教授、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樊纲教授和我本人、复旦大学袁志刚教授、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等,分别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经济周期、供给侧改革、债务水平、人力资本、资本市场等方面对中国经济作了全方位的剖析和预测,尤其是对社会上流行的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和观点作了澄清和深入阐述。

就中国经济而言,大家都一致认为其处于转型阶段。然而,现时所说的“转型”与以往所说的“转型”也是不一样的。中国不仅继续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转入了一个“中等收入”的特殊阶段。人们从追求物质消费的阶段进入了追求生活质量的阶段,产业也必须从低端制造业向高质量的制造业和优质的服务业转型。若不能及时顺利地完成转型,中国经济就有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因此,在短期稳增长的前提下,长期要坚持调结构,否则就难以保持继续增长的动力。

在本书的第三部分,加州大学(戴维斯)经济系教授、中国留美经济学会前会长胡永泰,国家“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巴曙松教授,中国人民银行前副行长吴晓灵,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前副主任张晓强等,进一步讨论了在中国目前转型和调整的新阶段,如何建立新思维、寻找新动力、迎接新布局。对于大家非常关注的“供给侧改革”,我们也需要弄清楚其真正的意义。“供给侧改革”是政府从原来的需求管理到现在的供给管理,还是从管理到不管理,由市场来决定供给?这既是理论问题,也是现实问题。对此,本书中也有讨论。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由陈春花、黄怒波、俞剑红、陈宇等学者和企业家,以及来自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的品牌专家保罗·泰柏勒博士,从应对不确定性、企业家精神、产业创新、投资逻辑以及品牌战略等微观层面,结合产业和企业实践的经历和观察,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其中,既有农业、制造业、房地产业等传统的实体行业,也有金融、电影等服务业,使内容更加多元化,并对企业在新形势下构建新的发展战略和策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书中还收录了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工作人员和学生记者对若干经济学家的专访,他们关于房地产泡沫、城市发展、宏观经济研究等话题的真知灼见也为本书增色不少。

最后,我想特别指出,中国目前正在经历一个历史性的经济结构调整阶段,但同时也是一个更重要的发展机遇阶段。恩格斯曾经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的低迷和调整,尤其是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重构也蕴含着更加光明的前景。21世纪一定会是中华民族崛起和振兴的世纪。希望本书在这一重大问题上的探讨能对读者们有所启示,也期待更多的经济学人和企业家为中国经济的成功转型和世界经济的持续繁荣而努力求索。

海闻
2017年5月 O8tLzRopUgwCME0lJ8z4OkqMAfxw3RAT/e0AZVIueEdvsIMLKfo6uP0WWN5Yt2u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