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把简单变复杂

我常愿意说一句话,如果把哲学和科学作一个最直接的对比的话,那么我说,科学是把复杂的东西变简单,而哲学呢?是把简单的东西变复杂。所以,学哲学和学科学的感觉应当是不一样的。

你学科学的感觉是什么呢?“我不说,你糊涂;我一说,你明白”。哲学与此相反,“我不说,你明白,我一说,你反而糊涂了”。为什么是这样?因为科学把复杂的东西变简单了,用简单的东西去说明、解释复杂的东西,所以“我不说,你糊涂;我一说,你明白”了。然而,哲学是把简单的东西变复杂了,是把看似简单的东西如实地揭示出它的复杂性,所以,“我不说,你明白”,你认为那是很清楚、很简单、很明白的,可是“我一说,你糊涂”了,你发现简单的东西竟然是如此之复杂,以至于复杂得深不可测,不可穷尽。

你想进入哲学思考,你得“走进哲学”。怎么走进哲学呢?你就得想,究竟这种爱智的智慧是一种什么样的智慧呢?这种爱智的智慧是一种批判的智慧。什么是批判的智慧呢?就是对“自明性”的分析。什么叫对自明性的分析呢?科学是把复杂的东西变简单,给你公式、定理、定义,你解释各种现象去吧,就像我说了,三角形三内角和等于180度,做题去吧,对不对呀?知道两个角的度数就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了。科学把各种各样的复杂的问题变简单了,所以当着我不说的时候,你怎么样?你糊涂!不知道这边角关系。我一说呢,你就明白了。而哲学恰好相反,我不说的时候,你非常明白,我一说的时候,你糊涂了。别的不用说了,“哲学”,我不说的时候,你怎么样?你明白嘛。什么叫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哲学是世界观还是方法论,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你多明白呀!你都背下来了。但是我要一追问怎么样了呢?你糊涂了。哲学不是宗教,哲学还不是科学,哲学不是艺术,哲学还不是道德,那你说是啥?好多同学愿意这样问,老师你说到底是啥?我说,对于所有的哲学家来说,他最感兴趣而又头痛的问题,就是哲学究竟是什么。“哲学”,是把你不当作问题的问题,当作问题。所以它是对“自明性”的分析。

哲学是对自明性的分析,它是怎么对自明性分析的呢?首先就是把“熟知”和“真知”区别开来。它认为,你熟知的东西并非是真知,你经常挂在嘴边的名词,往往是你最无知的东西。而哲学干什么呢?用苏格拉底的方法,就是先使你“自知”你的“无知”,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使你“自知”你所“熟知”的并非是“真知”,从而促使你在“反思”中从“熟知”走向“真知”。这是西方哲学所说的使人“自觉”的方式,也是中国哲学所说的使人“觉解”的方式。

比如说,什么是“人”?中国人骂人的时候最爱骂“你不是人”。我就问了:你说人家不是“人”,那我问问你,你说什么是“人”?这个问题你最没法回答。回家翻《辞海》,翻《词典》,那《辞海》、《词典》上说了,“人是能够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进行生产的高等动物”。可是当你骂一个人说他“不是人”的时候,你是说他“不会使用劳动工具”、“不会进行生产”吗?不是这个意思!跟那个《词典》、《辞海》的意思一点不贴边呀!你说的是什么意思?是说这个人没有“人情”,这个人丧失了“人味”,这个人失掉了“人伦”,这个人缺少“人品”,对不对呀?人应该有的“人情”、“人伦”、“人味”、“人品”,他丢掉了,所以我们才说,他“不是人”。这不就是“熟知非真知”么?你经常挂在嘴边的,往往是最无知的。

再比如说,我们号召大家都要去学习“理论”,那什么叫“理论”?我们常常把“理论”当成是一堆枯燥的条文、现成的结论和空洞的说教,所以许多人对“理论”敬而远之,甚至是漠然置之。其实,“理论”是离我们最近的东西。“理论”就是规范着我们每个人想什么,不想什么;怎么想,不怎么想;做什么,不做什么;怎么做,不怎么做的那个东西。你琢磨琢磨。理论就是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各种概念系统。理论离我们最近。可是,由于只是“熟知”,而非“真知”,结果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把最为重要的“理论”当成了最无用的东西。

中国人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为什么?理论背景不一样!学了哲学还能蝇营狗苟吗?还能常戚戚吗?“常戚戚”就是哲学还没学到手。外国人说“仆人眼中无英雄”。仆人眼中看不到英雄,为什么?他没有相应的理论背景,他无法从“英雄”的胸怀、视野、情操去理解“英雄”,所以他看到的人全都是仆人。琢磨琢磨,我们学习,为什么需要学习?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说,一个人,只有在适当的年龄受到适当的教育,他才是人。为什么?因为人是一种历史文化的存在,而“教育”是这种历史文化遗传的中介。我们只有通过这种社会遗传的机制,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民。你受到了教育,你看世界就不一样了。所有的问题都是如此。你认为你都熟悉了,但你并没有真正地去了解它,所以黑格尔认为,哲学就是引导人们超越“熟知”而达到“真知”。

谈到黑格尔,我们应当思考一下黑格尔哲学里边的三个最基本的概念,叫做“自在”、“自为”和“自在自为”。这三个概念正是表明,不超越熟知而达到真知,就不可能从“自在”走向“自为”再走向“自在自为”。所以你看辛弃疾写的那个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到我这年龄段了,“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怎么样?“却道天凉好个秋!”你想一想,年轻的人最愿意唱情歌,怎么样,有位音乐评论家说,现在满街的情歌是有“歌”没“情”!“为赋新诗强说愁。”那是自在的阶段。真正自在而又自为了,“却道天凉好个秋”。

前面谈到的王国维写的读书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一境界,也就是“自在”阶段;进入第二境界,“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读进去了,但这才是“自为”呀;最后怎么样,“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才超越了“自在”和“自为”,达到了“自在”又“自为”的“自由”么!为什么说“难得糊涂”,你不糊涂你就“自在”,你就必须得糊涂,糊涂,就“自为”了么。你超越了这样一种自为的学习阶段,你才有可能达到一种自在自为即自由的程度。哲学,是一种批判的智慧。

哲学这种“大智慧”和“大聪明”,不是既定的知识,不是现成的结论,不是实例的解说,不是枯燥的条文,而是追究生活信念的前提,探寻经验常识的根据,反思历史进步的尺度,讯问评价真善美的标准。哲学智慧反对人们对流行的生活态度、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等采取现成接受的态度,反对人们躺在无人质疑、因循守旧的温床上睡大觉。马克思说,辩证法在它的“合理形式”上,就是“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哲学智慧是反思的智慧、批判的智慧、变革的智慧。它启迪、激发和引导人们在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永远敞开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的空间,促进社会的观念更新、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工艺改进和艺术创新,从而实现人类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这就是从“熟知”到“真知”的哲学智慧。 PVBneCMP50clf1Yx9xOFgC3nj/i3fDItaFlIHpx14QTVsL2U6fAsZFlHeW9i5ka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