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编审委员会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是由北京大学发起,全国十多所重点大学和一些科研单位协作编写的一套大型多学科普及读物。全套书系计划出版100种,涵盖文、史、哲、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主要学科领域,第一、二批近50种将在2004年内出齐。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出任这套书系的编审委员会主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任执行主编,来自全国一大批各学科领域的权威专家主持各书的撰写。到目前为止,这是同类普及性读物和教材中学科覆盖面最广、规模最大、编撰阵容最强的丛书之一。
本书系的定位是“通识”,是高品位的学科普及读物,能够满足社会上各类读者获取知识与提高素养的要求,同时也是配合高校推进素质教育而设计的讲座类书系,可以作为大学本科生通识课(通选课)的教材和课外读物。
素质教育正在成为当今大学教育和社会公民教育的趋势。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拓展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造就更多有创新潜能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全国许多大学都在调整课程,推行学分制改革,改变本科教学以往比较单纯的专业培养模式。多数大学的本科教学计划中,都已经规定和设计了通识课(通选课)的内容和学分比例,要求学生在完成本专业课程之外,选修一定比例的外专业课程,包括供全校选修的通识课(通选课)。但是,从调查的情况看,许多学校虽然在努力建设通识课,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缺少统一的规划,到底应当有哪些基本的通识课,可能通盘考虑不够;课程不正规,往往因人设课;课量不足,学生缺少选择的空间;更普遍的问题是,很少有真正适合通识课教学的教材,有时只好用专业课教材替代,影响了教学效果。一般来说,综合性大学这方面情况稍好,其他普通的大学,特别是理、工、医、农类学校因为相对缺少这方面的教学资源,加上很少有可供选择的教材,开设通识课的困难就更大。
这些年来,各地也陆续出版过一些面向素质教育的丛书或教材,但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到底应当如何建设好通识课,使之能真正纳入正常的教学系统,并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是许多学校师生普遍关心的问题。从2000年开始,由北大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发起,联合了本校和一些兄弟院校的老师,经过广泛的调查,并征求许多院校通识课主讲教师的意见,提出要策划一套大型的多学科的青年普及读物,同时又是大学素质教育通识课系列教材。这项建议得到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的支持,并由他牵头,组成了一个在学术界和教育界都有相当影响力的编审委员会,实际上也就是有效地联合了许多重点大学,协力同心来做成这套大型的书系。北京大学出版社历来以出版高质量的大学教科书闻名,由北大出版社承担这样一套多学科的大型书系的出版任务,也顺理成章。
编写出版这套书的目标是明确的,那就是:充分整合和利用全国各相关学科的教学资源,通过本书系的编写、出版和推广,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贯彻到通识课知识体系和教学方式中,使这一类课程的学科搭配结构更合理,更正规,更具有系统性和开放性,从而也更方便全国各大学设计和安排这一类课程。
2001年底,本书系的第一批课题确定。选题的确定,主要是考虑大学生素质教育和知识结构的需要,也参考了一些重点大学的相关课程安排。课题的酝酿和作者的聘请反复征求过各学科专家以及教育部各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意见,并直接得到许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支持。第一批选题的作者当中,有一部分就是由各大学推荐的,他们已经在所属学校成功地开设过相关的通识课程。令人感动的是,虽然受聘的作者大都是各学科领域的顶尖学者,不少还是学科带头人,科研与教学工作本来就很忙,但多数作者还是非常乐于接受聘请,宁可先放下其他工作,也要挤时间保证这套书的完成。学者们如此关心和积极参与素质教育之大业,应当对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本书系的内容设计充分照顾到社会上一般青年读者的阅读选择,适合自学;同时又能满足大学通识课教学的需要。每一种书都有一定的知识系统,有相对独立的学科范围和专业性,但又不同于专业教科书,不是专业课的压缩或简化。重要的是能适合本专业之外的一般大学生和读者,深入浅出地传授相关学科的知识,扩展学术的胸襟和眼光,进而增进学生的人格素养。本书系每一种选题都在努力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把学问真正做活了,并能加以普及,因此对这套书作者的要求很高。我们所邀请的大都是那些真正有学术建树,有良好的教学经验,又能将学问深入浅出地传达出来的重量级学者,是请“大家”来讲“通识”,所以命名为《名家通识讲座书系》。其意图就是精选名校名牌课程,实现大学教学资源共享,让更多的学子能够通过这套书,亲炙名家名师课堂。
本书系由不同的作者撰写,这些作者有不同的治学风格,但又都有共同的追求,既注意知识的相对稳定性,重点突出,通俗易懂,又能适当接触学科前沿,引发跨学科的思考和学习的兴趣。
本书系大都采用学术讲座的风格,有意保留讲课的口气和生动的文风,有“讲”的现场感,比较亲切、有趣。
本书系的拟想读者主要是青年,适合社会上一般读者作为提高文化素养的普及性读物;如果用作大学通识课教材,教员上课时可以参照其框架和基本内容,再加补充发挥;或者预先指定学生阅读某些章节,上课时组织学生讨论;也可以把本书系作为参考教材。
本书系每一本都是“十五讲”,主要是要求在较少的篇幅内讲清楚某一学科领域的通识,而选为教材,十五讲又正好讲一个学期,符合一般通识课的课时要求。同时这也有意形成一种系列出版物的鲜明特色,一个图书品牌。
我们希望这套书的出版既能满足社会上读者的需要,又能够有效地促进全国各大学的素质教育和通识课的建设,从而联合更多学界同仁,一起来努力营造一项宏大的文化教育工程。
追问哲学
爱智的大智慧
爱智的激情
一个现代公民,一个有教养的现代人,需要有多方面的修养,其中,非常重要的是具有时代内涵的哲学修养。从现在开始,我们就一起“走进哲学”,在对哲学的追问中,培育我们的哲学修养。
大家都觉得“哲学是什么”并不是个问题,因为一说什么叫“哲学”,大家都可以回答说:“哲学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如此等等。所以,大家觉得哲学本身不是一个问题,那么,为什么我还要专门和大家讲究竟什么是“哲学”呢?我提出一个问题,大家就会感到,“哲学”确实是需要追问的。
比如我们说:哲学不是宗教,为什么却能给人以信仰?哲学不是科学,为什么也给人以真理?哲学不是艺术,为什么也能给人以美感?哲学不是道德,为什么也劝导人向善?那么难道说,哲学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吗?不知道大家想过这个问题没有?如果我们能够这样想问题的话,我们就会理解,对于哲学本身,我们是应该予以追问的。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有一个共同的说法,就是,对于哲学家来说,他们感到最难以回答的问题,就是问他“究竟什么是哲学”。
大家都知道,文学家歌德曾经说过,“人们只是在知识很少的时候,才有准确的知识,怀疑会随着知识一道增长”。这就是说,只是由于你关于哲学的知识比较少,所以你才能够很简单地去说,哲学就是这个东西。如果你对哲学了解多了呢?你会感到最难以回答的,就是“哲学究竟是什么”。
大家都知道,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黑格尔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他说,“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名词,往往是我们最无知的东西”。我们每个人都学过哲学,但是可能我们最不了解的就是,究竟什么是哲学。所以,在具体讨论“哲学”本身之前,我想简单地和大家谈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哲学修养要给大家讲的核心问题是什么?第二个谈一下哲学修养究竟要给大家讲些什么内容?最后,谈一下哲学的学习方法。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来讨论这一讲的基本内容,就是哲学与爱智的关系,或者说怎么理解哲学是“爱智”。
下边我和大家谈第一个方面,就是哲学修养的核心问题。
前面我已经说过了,这个系列讲座主要是跟大家讲一个问题,哲学究竟是什么?大家都知道,如果有一人问你,说你是什么专业的?你说你学哲学,那么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噢,哲学很抽象,或者说哲学很玄奥,甚至认为哲学很神秘。其实不是。如果用我的话来说,什么是哲学呢?哲学是对“自明性”的分析,或者说,是对“自明性”的追问。也就是说,哲学是把人们认为不言而喻的、不证自明的东西,当做了它思考的东西。
我举几个例子。平常我们常说这样一句话,“规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和利用的”。那么我们就会问一个问题了:看不见、摸不着的规律,你怎么能够去发现它、认识它呢?这是一个例子。另一个例子,我们平常总说,艺术是一种“创造”,那我们看舞蹈的时候,舞蹈家是创造了胳膊还是创造了腿?我们读小说的时候,文学家是创造了文字还是创造了语言?我们浏览一幅画的时候,画家是创造了油彩还是创造了画布?如果是这么看,他们什么也没“创造”。那么什么叫做“创造”呢?“艺术创造”是什么意思呢?再举一个身边的例子,比如我们经常讲,狼是凶残的,为什么呢?狼吃小羊。可是我想问一下,平时我们“烤羊肉串”,“剁羊肉馅”,“涮羊肉片”,人把小羊变着样儿地吃了,你怎么不说人是凶残的呢?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那个真善美是对于人来说的。
我这样说不知道大家是否能理解?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东西,我们都把它当做天经地义的、不证自明的、不言而喻的东西,不用问了。但是哲学呢,恰好是要去追问人们不再问的东西。所以我有一句话叫做,科学是把复杂的东西变简单了,千差万别的现象,按照一个统一的原理,公理,定义,去解释这些个普遍的现象。那么与此相反,我们说,哲学是把简单的东西变复杂了。因为事物本来就是复杂的,只是原来我们没有发现它那么复杂的方面。而哲学呢,是帮助我们如实地去认识到了事物的那个复杂的方面。
现在我们以大家面前的这张“桌子”为例,来说明“哲学”是对“自明性”的追问,说明“哲学”是如何把简单的东西变复杂的。我们站在这说,这里有张桌子,如此而已。但是,哲学家对此就会提出问题了。大家都知道,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那么哲学家首先就问了,我作为认识的主体,桌子作为认识的客体,究竟是主体在先,还是客体在先?如果没有“我”的存在,能不能有桌子的存在呢?如果我没有关于桌子的观念,我为什么会把如此这般的东西叫做桌子呢?大家想想,一般的人谁会问这些问题?有个桌子就是桌子么。但是哲学家就要问人和桌子的关系,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那么进一步他又要问了,我的感性看到的是桌子的现象,我的理性把握到的是桌子的本质,那么到底是我的感性把握到的桌子的现象是真实的,还是我的思想把握到的桌子的本质是真实的呢?这不就提出一个感性和理性、现象和本质的关系问题了吗?那么我们又问了,这张桌子是桌子,那我回家吃饭的那张桌子是不是桌子?这又提出来一个个别与一般的关系问题。那么,我们还会问了,我们今天是这样的一个桌子,但我们谁不想有一个更好的桌子呢?这不又提出一个理想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么?所以我举这样一个例子就是想说明,哲学它既不抽象,也不神秘,而只不过是把人们当做天经地义的东西,作为自己的一个思考的对象了。
为什么我们平时把哲学叫做“爱智”呢?就是它把人们不当做问题的东西,当做了问题。比如说,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大家学习平面几何,说三角形三内角之和等于180度,你按照这样的一个定理做题就行了。但是哲学不是,哲学要问的是,在什么条件下,三角形三内角之和才等于180度呢?如果不是在一个平面上,它还是不是180度呢?所以有的哲学家说,所有的其他的科学,所有的其他的学问,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游戏,而哲学是对“规则”的反思,用我的话说,就是对于“思想前提”的追问,也就是追问构成各种思想的根据。这样讲,大家能不能感受到哲学的特性?
如果具体落实下来,要我追问哲学的话,我提出一个基本的看法,叫做“一纵、二横”。
“一纵”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真要追问哲学,就要诉诸整个人类的认识史,诉诸哲学的发展史,知道古往今来的哲学家都是怎么理解哲学的。所以我特别欣赏恩格斯讲的一段话,他说什么叫哲学?哲学就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
所以,哲学,直接地看,它是对自明性的分析,似乎很简单;但是,它的真正的困难之处在于,它离不开哲学史,它必须以“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去反思“自明性”的东西。所以我说什么叫哲学?哲学是一种历史性的思想,而哲学史是一种思想性的历史。哲学和哲学史是密不可分的。
那么什么是“二横”呢?第一个“横”,就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基本方式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从哲学与宗教、艺术、科学等等的关系中去追问哲学到底是什么;第二个“横”,是当代哲学对哲学的多姿多采的理解,从各种哲学观的比较中去理解哲学究竟是什么。
第一个“横”的关系,是哲学与宗教、艺术、科学等等的关系。马克思把宗教、艺术、科学和哲学称作“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我在《哲学通论》、《哲学导论》这两本书中都集中地讨论了哲学与常识的关系,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哲学与艺术的关系,特别是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怎么理解哲学?必须从这些个关系当中去理解。就是,哲学和艺术,区别在什么地方?哲学同宗教,区别在什么地方?哲学同科学,区别在什么地方?只有把这些关系搞清楚了,才能够理解什么是哲学。这是我说的第一个“横”。
那么第二个“横”呢?就是当代的哲学家都怎么样来理解哲学?我在《哲学通论》这本书里边,把它概括为八种“哲学观”。一是“普遍规律说”的哲学观,就是把哲学解释为“关于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的学说,这是大家最熟悉的一种通行的哲学观。从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又出现了“认识论的哲学观”,就是从“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去理解哲学,把哲学解释成关于人如何认识世界的学问。现代西方哲学,一个叫做“语言分析的哲学观”,一个叫做“存在意义的哲学观”,这是同现代哲学的所谓的“语言转向”和“生存论转向”密不可分的。我们中国传统哲学,可以叫做“精神境界说的哲学观”,就是把哲学视为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学问,这在当代中国得到了新的阐释与发挥。当代西方哲学,又出现了“文化批判的哲学观”和“文化对话的哲学观”。这些哲学观是同所谓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密切相关的。我们把马克思的哲学叫做“实践论的哲学观”,就是从人的实践活动的存在方式出发去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去理解作为世界观理论的哲学。
你要真正理解哲学,你就必须在哲学史的这个“纵向”的发展中,在人类把握世界的多种方式的“横向”比较中,在当代哲学给我们提供的各种各样的哲学观的“横向”比较中,你才能够理解什么是哲学。毛泽东曾经说过,“有比较才有鉴别”,你只有在“纵”、“横”比较当中,才能够理解什么是哲学。这就是我跟大家谈的第一个方面的内容,也就是怎样展开对哲学本身的追问。
这种追问,它不是抽象的,它要诉诸具体的内容。所以我下边要来谈第二个方面,哲学追问的主要内容。在《哲学通论》那本书里,我主要是讲七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叫做哲学的自我理解,也就是追问究竟什么是哲学;第二个问题讲哲学的思维方式。哲学同宗教、艺术、伦理、常识、科学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在于它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名词叫做“反思”,那么哲学,它的“反思”并不是我们一般意义的再三思考,反复思考,它是思维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当做了“问题”,也就是说,思想以自身为对象,反过来而思之。这就是哲学的思维方式。哲学不是离开生活的,所以我讲的第三个问题是哲学的生活基础。我有一个说法,哲学是理论形态的人类关于自身存在的自我意识。这句话听起来不是很好理解,但是,想说明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哲学是对于人自身存在的一种思考,或者说是一种反思。第四个问题,我讲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就是哲学究竟研究什么?我把哲学研究的问题概括为五个字,叫做“在”、“真”、“善”、“美”、“人”。哲学研究的最重要的问题为什么叫“本体论”呢?本体论就是研究“在”,存在的在。在这个基础之上,它研究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那么特别是它要思考,究竟人是什么?只有理解了人自己,才能够理解什么是哲学。第五个问题,哲学的派别冲突。这个问题大家经常挂在嘴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还有经验论、唯理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如此等等。哲学,它自身的发展形式,是哲学的派别冲突。它只有在哲学的派别冲突当中,才实现了哲学自身的发展。第六个问题是哲学的历史演进。前边我说了,你对于哲学的理解要“一纵、二横”,就是这一“纵”,要理解哲学自身的发展,你才能够理解究竟什么是哲学。我常愿意说一句话,我说,什么是哲学呢?哲学是“以时代性的内容,民族性的形式和个体性的风格去求索人类性的问题”。哲学要研究的都是人类性的问题。但是它总具有自己特殊的时代性的内容。那么正是在哲学自身的历史的发展过程当中,我们对于哲学的理解就不一样了。学习哲学史就会知道,我们把近代哲学叫做“认识论转向”,而把现代哲学叫做“语言转向”和“实践转向”。那么当代哲学有一个非常时髦的说法,叫做“后现代主义”,这是哲学的新的发展。那么在哲学的这个发展的过程当中,人们不断地深化了对哲学自身的理解。最后,第七个问题,我讲哲学的修养与创造,就是究竟我们怎样才能学好哲学。我主要讲三个内容,叫做“面向本文与悬置本文”,“面向现实与拉开间距”,“面向自我与超越自我”。这就是我在《哲学通论》中讲的主要内容。
那么,在我们的这个关于哲学修养的系列讲座中,主要不是对哲学本身的追问,而是以对哲学的追问为前提,集中地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些哲学最为关切的“关系”问题:一是“人与世界”的关系,二是“生存与生活”的关系,三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四是“感性与理性”的关系,五是“小我与大我的关系”,六是“历史与文化”的关系,七是“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八是“标准与选择”的关系。这些“关系”都是通过对“人”的存在的反思而把握到的,从而真正在哲学的层面上理解哲学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展开对“存在”的反思,和大家一起探讨“思维与存在”、“思想与反思”、“存在与本体”、“本体与表征”、“理念与境界”的关系,从而以哲学所探寻的“存在”概念为核心,达到对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和“辩证法”的统一的理解。这大概就是作为“哲学修养”应该探讨的主要问题和基本内容吧?
每门学问的特点是不一样的,我们学习一门学问,一个最基本的出发点,是要按照这门学问的本性来学习。哲学是一个“爱智”的学问,是一个对“自明性”进行分析的学问。为什么原来大家对于哲学感到不太愿意学呢?就因为我们把哲学变成了一些枯燥的条文、现成的结论和空洞的说教了。其实恰好相反。哲学是一种爱智的智慧,批判的智慧,反思的智慧,创新的智慧,它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所以我们需要按照哲学的本性来学习。如果从循序渐进的角度,或者直接地说,从本、硕、博学习的角度看,我想谈三个基本层次的学习方法。
对于本科生来说,我把学习哲学概括为四句话,叫做“激发理论兴趣,拓宽理论视野,撞击理论思维,提升理论境界”。
第一句话叫做“激发理论兴趣”。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你对一个东西没有兴趣,你没有办法学好。你只有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了,你才能学进去。那么这种兴趣从哪里来呢?这就是第二句话,叫做“拓宽理论视野”。我们读的书越多,我们想的问题越多,我们才能够产生更浓厚的理论兴趣。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第三句话,“撞击理论思维”。哲学是一门反思的学问,最重要的是要求你进行独立思考,要“跟自己较劲”,要“跟自己过不去”。所以我说什么是哲学?哲学就是在思想中难为自己。只有“撞击理论思维”,也就是“跟自己较劲”的过程中,你才有可能达到学习哲学的目的,从而形成真正的哲学修养,这就是我说的第四句话,叫做“提升理论境界”。
哲学不是现成的知识和结论,而是作为人生修养的智慧与境界。王国维不是说过“读书三境界”么?第一境界叫做“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登高望远,博览群书。但这个不够,他还提出第二境界,叫做“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要有一定牺牲,要肯下苦功。但这仍然不够,他接着讲第三境界,“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就是说,你要想真正懂得一个道理呀,你必须去撞击自己的这个理论思维,你没有“和自己过不去”的这个过程,不可能学到真正的道理。所以莱辛说,“与其记住两个真理,莫如弄懂半个真理”。
列宁说,你要懂得马克思的《资本论》,首先需要懂得黑格尔的《逻辑学》。而黑格尔的《逻辑学》是一种什么样的书呢?他说:“阅读黑格尔的《逻辑学》,是引起头痛的最好的办法。”但是,你只有经历这样的一个头疼的过程,才能够想清真正的哲学道理,所以我把它叫做“撞击理论思维”。没有这样一种和自己较劲的过程,哲学是没法学的。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平时都说,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为什么呢?因为唯心论说,先有精神,后有物质。这多荒谬呀。如此荒谬绝伦的唯心主义,为什么哲学史上有那么多聪明的哲学家搞它呢?如果你没有问过,你怎么能够理解,究竟什么是哲学唯心主义呢?所以列宁有一句名言,他说,“从粗陋的、简单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哲学唯心主义只不过是胡说八道”;而“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个特征、方面、环节、部分片面地、夸大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化了的绝对”。
这就是说,对于哲学唯心主义,我们要想真正地批判它,需要有一个前提,就是要真正地了解它,那就需要我们真正地思考问题了,所以我把这个叫做“撞击理论思维”。只有有了这样的过程,我们才能够达到第四点要求,这就是“提升理论境界”。
哲学不是一些现成的结论,不是一些枯燥的条文,它是一种理论境界。我们在思考所有问题的时候,我们真正有一种辩证的智慧,我把它叫做“保持必要的张力”,“达到微妙的平衡”。辩证法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境界,所以,学习哲学,我想最重要的就是“激发我们的理论兴趣”,“拓宽我们的理论视野”,“撞击我们的理论思维”,从而进一步达到“提升我们的理论境界”。这就是我对本科生的要求。
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有机会再去读硕士的话,就应当进入“研究”阶段。主要就是“寻找理论资源,发现理论困难,创新理论思路,做出理论论证”。那么再进一步,如果大家还有机会再去读博士的话,最重要的应当是“抓住基础理论,稳定研究方向,坚持独立思考,进行课题研究”。我们只有这样循序渐进地学习哲学,才能够对哲学有一个由浅入深的理解。这样就有可能达到我对于学习哲学所提出的五句话的要求,这就叫做“高举远慕的心态,慎思明辨的理性,体会真切的情感,执著专注的意志和洒脱通达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