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 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

所谓“自在世界”与“世界图景”的区分,在于我们引入了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我们所把握到的世界,是以我们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为中介的,这是一个最值得我们琢磨的道理了。

马克思说,你要想欣赏音乐,你就得长着能够欣赏音乐的耳朵。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施特劳斯的乐曲,如果你没有欣赏音乐的耳朵,你根本就听不进去!读文学作品也一样么,你没有必要的文学修养,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罗曼·罗兰的作品,你同样看不进去!你能够欣赏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是和你的审美情趣、你的文学修养密切相关的。人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因为你占有的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不一样。你有什么样的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就用它去把握世界,你就构成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所以人需要学习么。你只有熟悉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基本方式,才能够构成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才会感到这个世界是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主要有宗教的、艺术的、伦理的、科学的和哲学的。人类是以它的把握世界的各种各样的基本方式,把自在的世界构成我们每个人的世界图景,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多重的世界。为什么现在大学强调要进行人文方面的修养,要增设人文教养课?为什么要给大家讲“文学修养”、“艺术修养”、“哲学修养”,甚至还要给大家讲“诗词修养”、“曲艺修养”、“书法修养”?我们只有有了把握世界的各种不同的基本方式,我们才会构成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图景!马克思说,人所具有的我都要具有!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掌握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怎么提高?就是要使大家能够获得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方式,用它去把握那个世界,从而使我的这个世界图景是丰富多彩的,而且是日新月异的、与时俱进的!科学,艺术,伦理,哲学,哪个不是向前发展呀?我们只有与时俱进了,日新月异了,我们才能够是一个有教养的现代人。大家想一想这个道理呀,我觉得引入第三个基本范畴,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这是最重要的。

这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对我们大家都一样,你不看月亮,月亮照样存在,但是我看月亮和你看月亮就不一样,如果我有那样一种文学的修养,我一看月亮,就会想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是我看到的月亮。若没有这个背景,一看月亮又缺一块儿,它就是不一样呀。所以《篱笆、女人和狗》那部电视剧里边不是唱了么,“一路上的好景色没仔细琢磨”,为啥?“回到家里还是推碾子拉磨”。人的更高层次的需要,由生存的需要跃迁到一种审美的需要时,人们感受这个世界就是不一样的。

有人曾经以一棵树作为例子,说明人们把握世界的方式不一样。一个科学家,具体说一个植物学家,看到一棵树,看看它的年轮呀,分类呀,这是一个科学家看树。如果是一个画家看树,看看它的线条呀,看看它的色彩呀,看看它同周围景物的关系呀。那么如果是一个美学家去看它呢?他要问,美是客观的呢?还是主观的呢?是因为树美使我认为它美呢,还是我感受到它美我认为它美呢?你看,这不一样了么。你把握世界的方式不一样,对象就是那个对象,但是构成你的“世界图景”不一样了。现在很多问题是需要我们重新进行思考的。人类是以不同的方式去把握世界的,从而构成了世界的不同的图景。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我们是通过这些方式,才构成了现实的人同世界的关系。世界是什么样的,是和人同世界的关系联系在一起的。人对世界的关系是同我们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联系在一起的。

人在“观世界”,但“观”的活动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把“世界”作为被“观”的对象,从而构成关于世界的思想;另一种是思考人怎么“观”世界,“人”同被人“观”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关系。前一种是科学活动,是形成关于世界的思想;后一种是哲学活动,是理解和协调人与世界的关系。前一种是“观世界”,后一种是“世界观”。

人是历史文化的存在,而“语言”、“概念”、“范畴”则是历史文化的“水库”。列宁说,“思维的范畴不是人的用具,而是自然的和人的规律性的表述”,“范畴是区分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即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 因而“范畴”构成了人类认识的“阶梯”和“支撑点”。这就是说,“概念”、“词汇”、“范畴”,它们不仅仅是人类认识的“积淀”、“结晶”和文明的“水库”,而且正是这个文明的“水库”,为人类自身的发展提供了不断前进的“网上纽结”、“阶梯”和“支撑点”。离开这个文明的“水库”,离开对这个“水库”的反思,人对世界的认识就不会发展,我们也就无法真正理解人与世界之间的真实关系。所以,我们要理解人的“世界图景”,要理解哲学的“世界观”,就必须理解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基本方式的作用,特别是常识、科学和哲学这三个“概念框架”在构成人的“世界图景”中的作用。

常识、科学和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三种基本方式,也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三个层次的概念框架,并由此构成了人类的三个不同层次的“世界图景”。所以,在谈论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所构成的“世界图景”的时候,我最为强调的是认真思考常识、科学和哲学这三个层次的“概念框架”。

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在人与世界之间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概念”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概念既是人类思维的形式,又是人类认识的成果。在人与世界的现实关系中,作为主体的人,既要以概念的方式去把握、描述、解释和反思人和世界及其相互关系,又要以概念的方式去理解、解释、规范和反思人自己的思想与行为,还要以概念的方式去建构关于世界的规律性图景以及对世界的理想性、目的性要求。这表明,人类在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必须和只能以概念的方式去实现对世界的本质性、普遍性、必然性和规律性的把握与解释,也就是以概念的方式实现思想中对世界的占有。

概念是人在思想中构筑经验世界的方式,也是将思想中的世界世世代代传递下去的社会遗传方式。概念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水库”,也是人类认识发展的“阶梯”和“支撑点”。人们从历史上承继下来的各种概念体系,直接地和深层地制约着和规范着人们的历史性创造活动,制约着和规范着人们对世界的理解、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每个人的自我理解。在这个意义上,人类的文明史也就是概念的形成、演化、变革、更新和发展的历史。

但是,在对概念的理解中,人们往往忽视了两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其一,概念必须并且只能在概念的特定框架中获得意义;其二,在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中,概念具有不同的性质。正是由于人们往往忽视这两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因而往往造成以常识的方式去理解和解释人类把握世界的其他方式,特别重要的是以常识的方式去理解和解释人类把握世界的哲学方式。因此,澄清人类把握世界的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的不同性质,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对于理解常识、科学和哲学所构成的不同性质的“世界图景”,也是相当重要的。

所谓“概念框架”,是指人们用以构筑思想中的经验世界,并用以整理思想中的概念的方式。从人类用以把握世界的概念框架的层次性上看,可以从总体上区分为三个最基本的层次,这就是常识性质的概念框架、科学性质的概念框架和哲学性质的概念框架。

在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中,概念具有不同的性质。这就是说:尽管人们可以使用完全相同的“名词”或“语句”,但是,在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中,这些完全相同的“名词”或“语句”却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例如,人们经常使用“物质”这个“名词”,但它在常识的、科学的和哲学的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中,却具有不同的性质。在“常识”的概念框架中,“物质”是指各种各样的“东西”;在“科学”的概念框架中,“物质”是指构成世界的“要素”;而在“哲学”的概念框架中,“物质”则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又为人的思想所把握的“客观实在”。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把“物质”叫做“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为什么大家总是感到这个“客观实在”不好理解?为什么总想把“客观实在”变成“东西”?就是你总想把“哲学”变成“常识”么!

同样,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等等,无不在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中具有不同的性质:常识之“真”即是“真的”也就是“不是假的”,科学之“真”是经过“验证的”的“普遍必然性”,而哲学之“真”则是指“思想的客观性”;常识之“善”即是“好的”也就是“不是坏的”,科学之“善”是指行为对人和社会的正面效应,哲学之“善”则是指人的思想与行为的“应然性”;常识之“美”就是“美的”也就是“不是丑的”,科学之“美”是思想的合乎逻辑,哲学之“美”则是“是”与“应当”的统一。

在常识中,“真”与“假”直接指向的是经验对象,即:某个经验对象是否存在,如果它存在着,那么它就是“真”的,否则就是“假”的。在科学中,“真”与“假”则不仅仅是指向经验的对象,而且更重要的是指向关于经验对象的思想,即:关于经验对象的某种解释是否成立,如果该种解释是成立的,则该种思想是“真”的,否则该种思想就是“假”的。在哲学中,“真”与“假”不仅仅是指某个经验对象的是否存在,也不仅仅是指关于经验对象的某种思想是否成立,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指“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思想是否具有“客观性”。不仅如此,哲学中的“真善美”是联系在一起的,哲学关于“真”的理解,总是某种真理观、价值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因此,虽然人们都在使用“真”这个概念,但在不同的概念框架中,概念本身却具有不同的性质,由此而构成的人的“世界图景”也具有不同的性质。

概念框架的性质或层次不同,不仅决定着该层次中的所有概念的特定性质,而且决定着人们对人和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的不同理解。具体地说,常识的、科学的和哲学的三个层次的概念框架,为人们提供了三种不同性质的“世界图景”。

在常识的、科学的和哲学的概念框架中,常识的世界图景与科学的和哲学的世界图景既是有联系的,又是具有不同性质的。在常识的世界图景中,世界永远是经验的世界,超越经验的世界是常识所无法理解的。例如,在经验常识中,只能形成太阳围绕地球旋转的“地心说”,而根本无法形成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日心说”。这是因为,在人们的经验中,每个人的一生的经验中和所有人的世世代代的经验中,每天都是“看见”太阳从地球的东边升起,又在地球的西边落下,因而只能是“看见”太阳围绕地球旋转。这就是常识所构成的“世界图景”。科学却给予人们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图景:不是太阳围绕地球旋转,而是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人们应当具有的不是“地心说”的世界图景,而应当是“日心说”的世界图景。由此可见,常识与科学是两种不同的“世界观”。人们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没有超越常识的科学的概念框架是不可能的。如果人们使用常识的概念框架去理解科学的世界图景,就会把科学的世界图景扭曲为常识的世界图景。而在常识、科学和哲学的三个层次的概念框架中,人们最容易以常识的方式去理解哲学,从而把哲学的世界图景混同为常识的世界图景。 PRFPHJPuq9cebOYXs6I0MRgtXrm4VM5aNszmmkYC37uXefqXi2XULHIl/gto25l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