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名: 汪怡雯
录取院系: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毕业中学: 北京汇文中学
获奖情况: 2016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省级赛区)二等奖
第十九届北京高中数学知识应用竞赛论文一等奖
第十五届全国创新英语大赛全国二等奖
“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三等奖
2014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高中一年级组二等奖
北京市“三好学生”
事实上,课内需要掌握的知识,学校的老师都会教授给我们。一些课外辅导班的老师习惯于传授窍门和口诀等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解题的方法,或许这些方法对提高成绩确实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在高考越来越注重学习思维过程的今天,窍门和口诀的重要性正逐渐降低。相反,公式和定理的推导过程等更加重要。
在我看来,做题不仅仅是对课本知识的巩固,更是一种补充和拓展。许多同学完成作业时只求完成,做完以后就置之不理,缺乏对题目的回顾和总结,没有充分达到学习的目的。其实,我们只要再多下一点功夫,就能事半功倍。
通常,我做完一天的作业后,会逐个题目仔细阅读相应的答案解析。如果有些题目我不会做,我就学习答案解析中的方法。一般来说,我只看这道题目答案解析的前几行,大概看懂思路后,就顺着这个思路继续把这道题目做完,而不是一次性把答案解析看完再做题目。这样做,我能更明确自己哪道题目、哪个步骤出了问题。例如,在做物理板块模型这类题目时,如果我们用隔离法就无法计算出答案,而用整体法则非常有效。这时,我们只要看到答案解析中列出整体法的式子,就知道用什么方法来做了,可以先暂停往下看答案解析,而尝试自己把题目做完。
有些题目尽管我们做出来了,但较为吃力,或者我们用的方法不够简便,或者我们是误打误撞得出的正确答案。如果我们不及时学习正确而简便的方法,就有可能使错误方法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并不是说答案解析中的方法一定是最简便、最快捷的,但许多情况下它的确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参考与补充)。下面,我以数学的导数题来举例说明。
初学导数的时候我很不习惯采用变量分离的方法做题,往往是对函数直接求导,经过十分复杂的计算才能得出答案。在研究答案解析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我在这类题目旁边做上标记,写上“可变量分离”。我在做了几道题目以后,就将这种方法深深印入脑海中,再做题的时候就能立刻想到它。更重要的是,我在总结了一些同类题目之后,对这些函数的算式进行归纳总结,发现了可以应用这一方法的式子的共性,这样以后应用起来会更加高效。
此外,对于出题角度新颖、考查不常考知识点的题目,我们也应当做上标记,反复研究。这样,当我们再次见到这类题目时,就有了应对的方法。
当考试来临的时候,我发现标记题目的方法为我的复习提供了很大的便利。那些平时不认真研究题目的同学想要复习作业题目,但浩浩题海,不仅因为时间不够不能全面复习,而且翻开练习册又让人望而生畏,无从看起。因此,我们平时完成作业后要趁热打铁,只标记值得再次复习的题目,这样能为我们考前复习节省大量的时间。
到了高三更是如此。我建议大家平时多下功夫,每天留出一些时间来研究题目,在题目旁边做好标记并简单写上值得注意的事项。我们复习的时候要有针对性,这样复习起来就不会太疲惫。
我的英语成绩一直较为突出,在这个科目的学习上我有一个独特的学习方法——跟读法。跟读法,顾名思义,就是我们通过听音频内容并复述,从而练习听力和口语的学习方法。我在跟读的时候是不看文本内容的,单纯地凭着听觉刺激反应出所讲的内容并将内容说出来。
如何提高口语和听力是我们在学习英语时共同面对的难题。有的人会选择一边听录音,一边看着文本朗读来进行练习,我则舍弃文本,就是听和说,通过这样的方式创造一种非常接近日常生活中与人交流的语言环境——没有文字的直接交流。对比其他同学的方法,我的跟读法可以将听力练习和口语练习结合起来,有效地提高我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交流的能力。我在选择音频时,会着重选择由英美人朗读的文章进行跟读练习。在反复听录音的过程中,我不断揣摩朗读者的语音和语调,学习并纠正我的一些单词的不正确发音。
除此之外,因为我坚持跟读,所以有了大量的语言输入作为基础,同时还培养了我的语感,让我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在阅读中,我一看见熟悉的短语或者单词,就会快速地反应出它的意思,甚至文字意义背后的感情色彩;在写作时,若是想到了某情某景,我也立刻会联想到之前听过的某段情景或对话,将听到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
除了跟读,我还习惯对平时看到的阅读材料进行细致的研究,例如,考题、练习题和英语杂志中的段落等。就拿英语考试来说,老师在上课分析我们考卷上的错题时,有一些题目我做对了并不存在疑问,但我也不会闲着,而是仔细阅读题目中的文本,找出陌生的词汇以及认识但不会使用的词汇,将它们圈出来,并且分析它们在段落中的用法。这个过程简单又不费力气地帮助我巩固并扩充词汇量。除此之外,英语完形填空、阅读理解中的许多文章与校园生活有关,我也会将有关的词汇和语句积累下来,这对于写英语情景作文非常有帮助。
总而言之,英语学习除了语法需要死记硬背以外,词汇、语句等的使用都是贯穿在我们日常生活对英语的接触中,而非刻意去记忆的。多接触英语,多留意它的用法,我们就能自然而然地培养出语感。
高中阶段,我从来没有上过补习课内知识的课外辅导班,节省了许多周末时间,并且成绩并不比上课外辅导班的同学差。
事实上,课内需要掌握的知识,学校的老师都会教授给我们。一些课外辅导班的老师习惯于传授窍门和口诀等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解题的方法,或许这些方法对提高成绩确实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在高考越来越注重学习思维过程的今天,窍门和口诀的重要性正逐渐降低。相反,公式和定理的推导过程等更加重要。例如,物理书上介绍的半偏法测安培表内阻,我们学校的物理老师会非常详细地分析实验误差,以及为什么测量值偏大(或偏小)等,而课外辅导班的老师大多只是传授“大内大,小外小”之类的口诀。当考试中出现的不是课本中的原始实验,而是在原始实验基础上加以改造、创新的探究实验时,只记住口诀的同学就不知道如何解题了,而上课认真学习了误差分析方法的同学则会做得非常轻松。
我们利用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完全可以解答出考试中的绝大多数题目。当然,我承认在课外辅导班可以学到更多的解题方法,但是如果舍本逐末,或是在这些不常用的知识上花费时间以至于没有及时巩固课内知识,那就得不偿失了。
高中三年我没有上过课外辅导班,因为我觉得仅凭借校内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就足以应对高考。但我们在校内课堂上也需要提高效率,才能保证良好的学习效果。我认为课堂上无论内容难易,我们都应将注意力集中在老师教授的内容上。对于自己未掌握的知识,我们上课更要认真聆听和记笔记;对于自己已经掌握得较好的知识,我们上课也不能走神。有的同学感到课堂内容比较简单,便在课堂上写其他科目的作业、发呆或趴着休息,我认为这些都不利于高效的课堂学习,时间长了就跟不上老师的讲课进度了。当老师讲的内容比较简单时,我也会把思维过程和基本方法再熟悉一遍,或者快速浏览一下老师刚讲过的内容,理清整体思路。
上学时,我每天都携带一个小巧的本子,专门用来记录作业等学习任务。每当老师布置作业的时候,我就将作业内容、具体页码和完成时间等简明地写下来,以防出现忘写作业的情况。放学收拾书包时,我也会对应着小本子上的作业来决定携带哪些书本回家。
根据作业情况制订学习计划,不仅可以督促我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而且能够帮助我合理规划晚自习或在家学习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我大块的自主学习时间基本是在晚饭后。晚饭后我会打开这个小本子,大概估算每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并根据剩余时间安排预习和复习。当然,我制订的计划中也会有专门的休息时间,一方面给自己的计划增加一点弹性,毕竟预估的用时总是不够准确;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劳逸结合,让自己有足够的精力在学习的时候专心致志。有的同学把自己的学习计划制订得非常紧张,给自己安排过重的任务,结果要么熬夜到很晚,要么完成不了。也有的同学没有给自己留出休息时间,结果学习到一半时就会觉得疲惫辛苦,忍不住玩玩手机,却没有节制,导致后面的学习计划无法执行。这样的错误我也曾经犯过,最终我发现合理而有弹性的计划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保持学习动力。
此外,我还会在每项完成的任务前面打勾。这样如果有完成不了的,第二天我还能够注意到未完成的任务,而不至于忽略它们。此外,打勾还能够提高我的成就感,让我更有积极性完成接下来的学习任务。
很多同学(包括我在内)在学校上晚自习时的学习效率远远高于在家学习。因为我们在学校时,没有其他事情的干扰,并且看到周围同学都在刻苦学习,自己也会有学习的动力。而在家里,我们一会儿吃点水果,一会儿玩玩手机,看几页书就觉得自己太辛苦了,又忍不住喝一杯酸奶……在有过多干扰的环境中,我们很难静下心来认真学习。
在家学习时,我习惯关上门,房间里不放任何食物和电子产品,桌面上只留书本和文具等必需品。这样能够帮助我更加专心于手头上的任务。边吃零食边写作业,看似不耽误学习,但是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除此之外,父母的交谈声和电视播放的声音等,有时也会吸引我的注意力,打断我的学习。一般我会和我的父母商量好,他们会在某个时间段内轻声交谈,阅读书报或做一些安静的活动,而不会打扰我的学习。在这样的氛围下,我很少会三心二意。如果外界有让我无法忍受的噪声,我就会戴上耳塞。
当我因为做不出来题目而感到烦躁的时候,我也会用手机播放一些舒缓的轻音乐。但平时学习时为了不让自己玩手机,我还是会把手机放在离自己比较远的地方。
为了保证同学们不至于学习太辛苦,我们学校安排了课间休息、课间操和午休等放松时间,班里许多同学会抓紧一分一秒的碎片时间学习,连吃饭的时间也要看书。我曾经尝试过这样的模式,却感到学习效果很不理想。比如数学连堂,如果课间不休息,那么我在第二节数学课很容易犯困。我认为课间休息可以让我们充分放松,对于身体健康和学习效率都很有帮助。
首先,上课时我们基本都是坐着,很少改变姿势。如果课间我们继续保持坐姿,久而久之必定会对我们的身体产生很大的伤害。我通常会在下课时站起来走一走,或者去楼道里接一杯水,这样下一节课就不会感到身体不适。
其次,四十五分钟的课程结束以后,我们在课间还要继续写作业或看书,头脑得不到放松,下一节课更容易犯困。我一般会在课间和同学聊聊天,或者看看远处的树木放松眼睛,或者洗一把脸,让身心放松下来,以充沛的精力迎接下一堂课。我们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长并不意味着有更多的收获,因为长时间的学习会让我们的学习效率和耐心大大降低。更何况课间教室较为喧闹,注意力未必能够集中。
除此之外,我认为体育课及其他锻炼时间也不适合用来学习。抓紧时间学习,并不意味着要占用其他有意义活动的时间学习。许多研究表明,适当地锻炼身体可以让人的记忆力更为持久,对于高三的学生更是如此。高三晚自习后,我们班主任会组织同学们在操场上慢跑。我每次跑步回家后冲个热水澡,都会感到神清气爽,坐下来学习也就更有动力了。事实证明,我们班同学生病的次数明显少于其他班级。高三学习紧张、压力大,而充分的体育锻炼能保证我们的身体健康并充满活力,不至于病倒。
我知道大学的知识结构和授课方式与高中有很大不同。在未来的学习中,我将根据学习情况及时摸索,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努力取得稳定而良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