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 生命的意义

读过上面的誓言,你一定会感到,一名医务工作者的使命是如何密切地与个人的生命联系在一起。是的,不管是这里的誓言,还是下面将要谈到的道德原则,它们的提出都是为了帮助医生更好地促进人类生命的繁盛。不过,我们是否想到过,在医生眼里,究竟应该如何来看待他将要挽救、将要帮助的生命呢?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是不容易回答,我们需要思考:是不是无论如何存在总是好的?是否比起简单的“活着”,生命的质量是更值得考虑的?每个人的生命价值都是一样的吗?

萌芽于人类社会早期的生命神圣观强调生命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价值。这种直观的看法符合我们的常识。毕竟,生命属于个人只有一次,只有活着才谈得上生命的意义,死亡对个体来说则意味着一切的结束。生命神圣观曾经一直主导着医学和健康工作的实践,也不断得到强化。但是在常识中我们同样也会认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看法,可见,“活着”并不是生命意义的全部。尽管为了理想而抛弃生命的做法可能过于崇高了,但是对生命“质量”的追求是大多数人都认同的。在医学现实中,对生命质量的强调也日渐引起注意,单单偏重人口数量而无视生命质量的做法已经影响到新技术的开展和卫生资源的公正分配。这里因此产生了一种张力:应该得到强调的究竟是“活着”,还是更好地活着?在围绕生死两端的伦理问题中,这种矛盾成为挥之不去的阴影,困扰着伦理学家的思考。不过,矛盾并没有就此结束,不管是强调生命的神圣还是质量,这里的讨论还仅仅限于对个人生命的评价。有观点认为,个人生命的意义更多地在于它的社会价值,应该通过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来衡量生命的意义。也就是说,在评价一个人的生命价值时,单单强调生命质量是不够的,还要考虑它的社会价值,从而使得医务人员在决定生命取舍时保持全面、冷静和审慎的态度。

故而生命仍然神圣,但是质量和价值才是神圣的根本,否则对神圣的谈论就显得空洞无物。不过,这只是一个形式化的结论,说得容易,做起来又是何其之难。如果你强调价值,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当一个科学家和乞丐一同躺在你的病床上而你只能挽救一个时,你应该挽救科学家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们所珍视的公正又如何体现?如果是否定的,价值的意义又何在?如果你强调质量,我们又能够说一个植物人的生命是没有任何质量的,因此与其把昂贵的治疗费用花费在它们身上,还不如更多地考虑一下那些急需治疗的病人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生命的尊严又在哪里?如果是否定的,那么究竟什么是质量?我们很容易得出结论说:任何见死不救或无端拒绝治疗的做法都是不对的,但是不顾及生命质量和价值而盲目地、不惜一切代价地进行抢救也是不可取的。可是现实远比我们谈论的更不完美,甚至残忍。有时候,我们甚至无法追求善,而只能选择更小的恶。是的,这就是医学伦理学这座高山为什么难以攀登的原因,也是我们想要向读者展现的。 xNBBfeE8XrxBEnVSQifu6Jx3xDLPUm6+nDjgBZHholpAgLCzZ4jF7g+xnODoc3g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