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辉碧,1933年出生,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已退休)。生物无机化学家,著名硒元素研究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担任中国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她的硒与自由基关系研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1979年,徐辉碧去美国做访问学者,了解到美国在几年前就生产出了富硒酵母。1981年回校后,她和廖宝凉等开始了硒酵母的制备及其功能研究。由于当时美国科研资料对外保密、封锁,她无法了解到具体制备情况,只能根据美国Schrauzer研究硒酵母的一般原理推测,制订实验方案(徐辉碧,2014)。在一无资料、二无设备的情况下,大家白手起家,艰苦摸索,终于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在国内率先研制出了硒酵母,通过专家鉴定确认,填补了中国硒酵母研制的空白(金丰秋,金其荣,2000)。接着,徐辉碧等和武汉地区医学院校的研究人员一起,在国内率先用他们研制的硒酵母进行抗癌实验,取得明显效果。结果显示,这种硒酵母对甲基胆蒽诱发的大鼠肺癌模型、可移植的路易斯肺癌、S 180 腹水瘤、肝癌、乳腺癌等均有抑制作用,而且毒性较无机硒低(徐辉碧,等,1984)。
从此,徐辉碧和硒元素结下了不解之缘,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探索,潜心耕耘,为中国硒的生物无机化学研究做出了贡献。1983年,由华中理工大学王君健、康华光和徐辉碧等申报并获批了中国第一个生物医学工程博士点,后来她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她通过调研认识到:硒与活性氧自由基的作用是一个基础性的重要研究课题。她将硒与活性氧自由基作用作为研究团队的长期研究方向,经过多年努力,取得了多项有意义的成果。特别是他们团队提出了“硒的剂量-效应关系的自由基机理”理论:硒在较低浓度时对活性氧自由基有清除作用,且效果随硒浓度增大而增强,硒的生物效应表现为营养作用;硒在较高浓度时,催化活性氧自由基产生,且随硒浓度增大,活性氧自由基产生的量增多,硒的生物效应表现为毒性作用。这个机理可能调控着硒的抗氧化作用。
而后,团队成员黄开勋等通过研究发现,在硒抑制癌细胞生长、诱导癌细胞凋亡过程中存在“活性氧自由基信号转导机制”,并发挥着调控作用,揭示了硒的抑癌机理,为硒防癌、抗癌提供了新的生物学依据。他们对硒与活性氧自由基关系的研究从对自由基清除进入了信号转导机制、离子通道等研究的新阶段。
中国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原理事长秦俊法(2014)在“中国硒研究历史回顾(上)”中评价说,徐辉碧研究组在硒与活性氧自由基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她提出的“硒的剂量-效应关系的自由基机理”理论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在国际同类研究工作中占有一席之地。在1995年第六届“生物学和医学中的硒”国际研讨会召开前夕,美国著名生物化学家、营养学家Spallholz致函徐辉碧教授说,他查阅了国际上做硒与自由基关系方面的工作,认为他和徐辉碧的工作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他建议本届硒国际研讨会专门组织一个“硒与自由基”分会,并由他和徐辉碧共同担任主席。徐辉碧应邀出席,并和Spallholz共同担任了“硒与自由基”分会主席,又一次为中国科学界赢得了荣誉。
早在1983年,她和王广仪、秦俊法等发起成立“中国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会”并在武汉主持召开了第一次筹备会。通过多年努力,1996年民政部和中国科协正式批准成立一级理科学会——中国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著名营养学家于若木任首届理事长,徐辉碧、王广仪、秦俊法等任副理事长,学会至今已召开了14次年会,发表各类论文2000多篇,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徐辉碧为中国微量元素研究、新人培养做出了贡献。2005年,中国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给徐辉碧等颁发“微量元素学会奠基人金牌”和“金钥匙奖”,表彰他们对学会工作所做的贡献(王广仪,2014)。
在长期的研究中,徐辉碧在学校各级领导关心和团队共同的努力下,建立了一支硒元素研究团队,在华中科技大学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年轻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如:张罗平、黄开勋、杨祥良、刘琼、陈春英、朱玉山、刘红梅等,他们成为国内生物无机化学领域研究硒实力强、成果丰硕的团队之一,并在国际上也占有一席之地。由徐辉碧和黄开勋主编的第一版、后由黄开勋主编了第二版的《硒的化学、生物化学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专著,集中反映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和这个团队三十多年来研究的主要成果,受到广大读者和专家的欢迎。中国科学院院士、无机化学家王夔为该书作序。中国科学院院士、无机化学家倪嘉缵认为,这本专著出版,对中国开展硒的分子生物学及硒在生命科学中应用等研究,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